QQ截图20240905172527.jpg
育才扶智 雪域高原留下“不走的队伍”
2024-08-27 06:45: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仲夏时节,一则消息振奋了西藏、江苏两地——江苏对口支援的拉萨江苏实验中学、拉萨市第一中学2024年度高考成绩再攀新高:本一上线率分别比去年提升19个、3个百分点。

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奋力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人是最根本的因素。建校仅10年的拉萨江苏实验中学桃李芬芳,是江苏智力援藏成效的生动缩影。紧扣“对口支援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目标,江苏持续推动人才和智力援助资源向基层一线、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着力由“输血式”向“造血式”、“单一式”向“组团式”“立体式”转变,努力在雪域高原留下“不走的队伍”。

“江苏智慧”闪耀“日光城”

平均海拔3650米的“日光城”拉萨,是让人一眼就能认出的城市。

不仅因为巍然屹立的布达拉宫,更因为,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建筑都传递着浓郁的藏族风情,整座城市与四合的群山、环绕的流水、低垂的白云融为一体。

驱车拉萨市区,更让来自江苏的我们难抑自豪——车窗外,不时闪现江苏路、江苏大道、拉萨市江苏实验幼儿园等“江苏元素”。

“拉萨的城市建设凝聚了很多‘江苏智慧’。”江苏省对口支援西藏拉萨市前方指挥部工作人员介绍,江苏投入援助资金2600万元、选派100多位专家参与,开展了拉萨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投入最多、组织严谨、影响深远的《拉萨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编制工作;还编制了《拉萨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拉萨市城市管线综合规划》,制定西藏首部规划实施细则——《拉萨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基本建立了拉萨市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的女儿,她们的妈妈叫光明。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如同藏语民歌唱的,江苏与西藏虽然相隔3800公里崇山峻岭、相距3800米海拔落差,但都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早已心手相牵、命运与共。

1956年,江苏就选派首批援藏干部35人赴西藏工作。1979年,全国边防工作会议发出“全国支援西藏”号召,江苏从无锡、扬州等地选派干部支援西藏建设,至1991年,先后选调4批242人次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藏工作。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江苏进一步建立完善干部选拔轮训机制,30年来,先后选派10批次1021名援藏干部人才,其中专业技术人才574名、占56.2%。在中组部牵头的博士服务团项目中,江苏先后派出24名博士到西藏挂职服务,是全国各省份最多的。

一批批江苏援藏干部人才的智慧和汗水,闪耀在日新月异拔节生长的城市里,流淌在雪域高原雄浑壮阔的山水中。

拉萨河南岸、南山公园旁,拉萨金融商务区的核心承载区已吸引16家金融机构落户。作为西藏首个金融商务区,这里承载着打造服务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地标、西部金融产业发展新名片、我国面向南亚开放重要通道建设新载体的职责使命。帮助拉萨金融商务区搭建“四梁八柱”、制定出台配套政策的,是江苏援藏干部。

夜幕降临,拉萨首条“中华美食·西藏味道”美食街人头攒动,城关万达、藏游坛城、功德林天街等夜间经济示范区游人如织。让“日光城”的夜晚“亮起来”,江苏援藏干部帮助制定拉萨市支持夜间经济、首店经济发展等一系列政策。去年,拉萨入选中国夜间经济繁荣度TOP100城市,位居西部省会城市前列,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超20%。

更让人欣喜的是,在消化吸收“江苏经验”基础上“二次创新”,拉萨在一些领域从“跟跑者”变成“领跑者”。

起源于江苏的DIP医保支付,指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援藏干部、拉萨市医疗保障局副局长周夕鸣将这种医保支付方式带到拉萨,并从江苏请来“外援”帮助制定政策、建立体系、模拟测算、测试系统。改革实施一年多,从拉萨DIP试点医疗机构2023年费用清算情况来看,参保人员自付比例同比下降25.33个百分点,平均住院日同比下降5%,人均住院费用下降559.97元。拉萨市医疗保障局不但受邀在全国医保经办系统结算清算培训交流会上作交流发言,还参与撰写全国DIP医保支付经办工作指南,将“拉萨经验”推向全国。

聚焦“拉萨所需”加速双向奔赴

悠悠白云下,黑点般的牦牛散落旷野。这种高原上常见的动物,是很多农牧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格桑塘现代农牧业产业示范园,由江苏投入1.5亿元计划外援藏资金建设,是西藏首个全产业链综合性农牧示范园区。项目运营方、林周县净土产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吕汝弘来自苏州农发集团——这是苏州首次向林周县选派企业经营管理领域的干部。“用现代理念再造牦牛产业链。”吕汝弘告诉记者,示范园收购品相不好的“架子牛”,向农牧民推广一到两岁的优良种牛,不但肉质更好,出栏期也可从近10年缩短一半以上,肉料比提高超50%,综合成本降低20%,死亡率降低60%。

汽车穿越拉萨河谷,一片片青稞犹如碧绿的织毯,铺展在连绵的群山之间。从外表看,它们似乎和多年前没有区别,但产量却在节节攀高。泰州援藏工作组引入江苏红旗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组建西藏首家集品种选育、良种生产、市场推广于一体的高原种业企业——曲泰红芯种业有限公司。种子专家、公司负责人王亚松说,去年,他们繁育的藏青2000、藏青3000等青稞良种推广种植面积超12万亩,亩均增产超25公斤。今年,推广种植面积扩大到15万亩。

7月,墨竹工卡县,连片油菜花海格外壮观。318国道旁的扎西岗乡油菜花大地景观区,吸引众多游客拍照打卡,体验藏香制作、直孔藏文书法、藏式服饰。为高质量打造墨竹工卡县“一桶油”特色品牌,南京援藏工作组2020年启动“小组团”援藏,大力推进订单农业和农业组织化发展,从强化良种保障、扩大种植面积、实施订单收购、新品种推广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着手构建产业效益提升体系,当年就与种植户签订2.1万亩油菜收购协议,以高于市场价1000元/吨的价格收购本地菜籽原料,带动4000余名种植户增收致富,推动工业、文旅联动发展。

据统计,2013年以来,江苏实施人才和智力援藏项目204个,组织内地专家学者进藏授课37场次,培养培育各类人才1.1万余人。聚焦“拉萨所需”,一批又一批江苏儿女毅然作别家人,从平原奔赴高原,与当地干部群众携手书写互促并进的传奇故事。

改变西藏面貌,根本要靠教育。在办好南通西藏民族中学、常州西藏民族中学以及内地散插班的基础上,江苏重点打造拉萨江苏实验中学等一批“家门口的江苏学校”,实现教育援藏幼儿园、小学、初高中、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领域、各门类全覆盖,援藏教师数量居全国援藏省市前列。近年又大力推进实施教育援藏补短提质、攻坚帮扶、凝心铸魂“三大行动”,组织12所江苏学校开展结对共建,打造了师生“云牵手”、江苏“样板班”、民族学生“手拉手”等一批品牌,助力雪域雏鹰飞得更高更远。

缺医少药,曾是西藏民生之痛。上世纪90年代,拉萨市人民医院病房全部空置,准备改成招待所。历经七任江苏援藏院长和广大干部职工共同努力,2013年该院成功晋级三级乙等医院,实现拉萨在这一领域“零的突破”。江苏按照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人民医院工作要求,开展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帮助4家县(区)人民医院全部晋级二级医院,引进大量新技术,开创多个县域、市域范围“第一”“首例”。

“请进来”与“走出去”同步,江苏与西藏加速双向奔赴。拉萨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江苏省对口支援西藏拉萨市前方指挥部总指挥陈静介绍,仅去年,就组织拉萨专业人员赴江苏集中培训和锻炼50多批1680余人次,在藏培养培训干部人才3500余人次、专业人才超过4000人,精准引进相关专家短期赴拉指导现代农业、水利管护等工作,协助完成10余项专项规划编制。

在雪域高原留下“不走的队伍”

“援藏医生在,就是内地水平;援藏医生走,就又回到本地水平。”看着家门口的医院越来越好,不少拉萨群众欣喜之余也有担心。

做好“传帮带”,也是江苏各援藏医疗组接到的“硬任务”。在医疗组人员组成上,江苏除了派遣一线医生,由援藏人员担任县(区)人民医院副院长等职务,为当地医院引入现代管理模式;同时实行承包责任制,整建制“以院包科”,帮助受援医院组建相关大病、急病科室。援藏医生也都签订帮带协议书,“徒弟”有没有学会相关技术,列入年度考核指标。

2017年、2021年两次援藏的南京鼓楼医院副主任医师李强,仍然记得刚到墨竹工卡县人民医院为患者手术时险象环生的一幕,当时墨竹工卡县人民医院很多手术术前检查检验项目不齐全。2017年开始,通过专业讲座、手术现场演示、实地参观、赴宁培训、建立远程会诊中心、两地多科共诊等方式,南京医疗援藏队帮助墨竹工卡县人民医院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优化服务流程、提升业务水平。现在,墨竹工卡县人民医院已是拉萨唯一的二级甲等县级医院,也是西藏两家国家级“千县工程”县医院之一。

“身体平躺,手放在肚子上……”在曲水县人民医院,31岁的放射科主任格桑达瓦正熟练地给患者做CT。2019年,泰州为曲水县人民医院购置进口的16排CT,并派来放射科医生,结束了曲水县医院不能做CT的历史。几年间,到曲水的泰州放射科医生换了4任,都手把手教格桑达瓦技术。“现在放射科平均每天做20多起CT,都由本地医生承担。”顺利“出师”的格桑达瓦告诉记者,像泰州老师带他那样,他也带起了3名“徒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在,曲水县人民医院能够自主开展心脏彩超、宫腔镜手术、胆道镜下结石取出等30项新业务,援藏医生帮助培养的38名学科带头人,都可以在各自专业领域独立完成手术。

在拉萨江苏实验中学,两度援藏的江苏教师顾爱军也与当地年轻的数学教师边巴德吉结为师徒。“刚走上讲台,我虽然满腔热情,但课堂效果并不好。”就在边巴德吉困惑之时,顾爱军告诉她,技巧与热情同样重要,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如今,边巴德吉已成长为学校的教学骨干。

“学校20名援藏教师都与当地教师‘青蓝结对’,指导制定年轻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提升当地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拉萨江苏实验中学校长、江苏援藏教师殷飞介绍,全校200多名本地老师,涌现出自治区特级教师1人、自治区学科带头人3人、自治区优秀教师5人、自治区骨干教师13人、自治区教学能手20人。

如同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持续而深入的智力援藏在雪域高原灌溉出蔚为壮观的人才花园,为拉萨的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留下一支“不走的队伍”。

2006年以内地藏校文科第一名成绩考入北大的南通西藏民族中学毕业生德庆玉珍,现在是拉萨海雕视角教育咨询公司负责人,通过“阳光社区”等项目,她帮助超千名中低收入家庭的农牧区孩子和社区青少年健康成长。德庆玉珍说:“江苏老师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关怀,以及他们身上所传递的正直善良、独立思考、勇于挑战、服务社会的精神和理念,让我终身受益。”

援藏归来,头发少了、皮肤黑了,江苏医生夏建国却格外怀念那段在雪域高原奋斗的日子。他说,“到了西藏,才对家国情怀有了更深切的感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是我一生的财富。”

“深化交往交流交融,让江苏和拉萨的各族群众在互学互鉴中增进友谊。”陈静说,将推动两地加强重大战略的对接,共同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拓展双向协作新空间,加大组团式的工作力度,齐心协力办好教育、医疗、就业等暖心事,让格桑花与茉莉花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携手并进、共吐芬芳。

(执笔:徐超 李爽 王岩)

标签:
责编:戴雨扬 易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