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写下了在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南京晨报推出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相信》,聚焦各行各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做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学习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创新实践,走进他们的人生,聆听他们的感悟。
向心、向新、相信。相信——“相信的力量”,因为相信,所以“看见”。看见未来的自己、看见未来的中国、看见未来的希望。《相信》将与每个“相信”的人进行深入的交流,通过影像与文字,呈现出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奋斗、他们的内心,也由此激励和鞭策更多的人成为“相信”者、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者。
“做医生嘛,都是燃烧自己,顺带着燃烧家人!”
“你说怎么可能理解呢,家人觉得我整个就是把家当旅馆啊!”……
从刚大学毕业的年轻小伙到如今步入知天命之年,今年刚刚荣获“江苏工匠”称号的江苏省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李明博士,虽然对家人满怀愧疚,但他却从来没有丢掉从医初心,“我相信,只要为患者做对的事,患者自然也会相信我们。”李明说。
患者说:“你最好24小时能在病房。”
“原来觉得医生大家都比较尊重,还是外科医生,长得也还成,觉得还蛮好的,结果现实直接啪啪打脸。”说起和爱人相识、相恋到成家后的种种,李明虽然带着自我戏谑,但能明显感觉到他对爱人和家庭的亏欠之情。
病人的病情往往不受人控制,从谈恋爱时起,李明就充分地体现了他的“不靠谱”,因为病人,他约会不是迟到,就是临时改期,以致当时还是女朋友的爱人失去了跟他约会的兴趣,“跟你约啥都没用,约好了几点钟,到时候肯定来不了,不是拖时间,就是临时改期。”
结婚后,李明依然天天早出晚归、不着家是常态。“特别是20多年前大手术特别多,全是开放手术,病人有什么情况要及时处理,以医院为家不是一句空话。”即便后来有了孩子,李明依然一心扑在工作上,早上孩子还没醒就出门了,回家的时候孩子已经睡着了。自然,爱人也免不了抱怨,但是,李明无奈地说:“我从事的职业就这个样,病人对医生的期望值是比较高的,有一位比较熟的病人就曾对我说:‘从我们内心来讲,你最好24小时能在病房。’”
为了病人有需要的时候第一时间能赶到医院,工作20多年来,李明家离医院的距离步行不超过10分钟,买房子时,他都是以医院为圆心,只考虑半径在1公里内的,“离医院近是买房子时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不过,李明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大不了,“我老师许林教授也是这么做的,胸外科的病人,病情转化比较快,一旦有问题,必须要非常快地处理,错过了时间,可能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这就要求医生要能够随喊随到。”
家人说:“别人还以为我们家是单亲家庭呢。”
家长课堂上,小朋友们亲手体验CPR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儿子上小学后,李明一直是个隐形爸爸,在小学快毕业的一次家长会前,爱人让他必须现个身,“小学都快毕业了,家长、老师、同学都没见过你,人家还以为我们家是单亲家庭呢!”爱人的话深深触动了李明,他郑重承诺,一定亲自参加家长会。他的出现,让老师深感惊讶,看到儿子脸上不经意流露出来的笑容,他觉得这次家长会参加得太值了。结果,家长会开了20分钟,一通电话,李明不得不跟老师请假,提早离场赶回医院。
毫无疑问,中途离场的李明回家接受了爱人和孩子严肃的批评。幸好,老师给了他一个“翻本”的机会,请他参加家长课堂,给学生上课拓展知识面。李明非常珍惜这次机会,不但自己积极准备,还带上了“亲友团”,“别的家长都是一个人去,我为了壮大声势,邀请了两个同事一起参加。我讲,请同事表演情景剧,同学们争先恐后问问题,排队学习急救操作,现场都沸腾了。结束后还有很多孩子要跟我合影。”回忆这次成功的家长课堂讲课,李明坦言,他的重视程度不亚于迎接大考。让他最开心的,莫过于来自儿子的表扬:“今天表现得不错,大家都夸你厉害!”说到这,李明眼圈微微发红,眼中泛着晶莹的泪光,他转过头调整了下情绪。
有时,李明也会因为对家人、亲人的照顾不够而后悔,“后悔就睡一觉,第二天该干活还是要干活,还有那么多病人等着呢。”他洒脱地说道。
家人说:“你这手比较金贵,留着单位用吧。”
家长课堂上,李明为小朋友们讲解医学知识。
如今,事业有成的李明,却自嘲是个无趣的人,每天重复着医院和家两点一线。“年轻时候比现在有趣多了。”其实,李明一直都有颗“不安分”的心,一心想学医的他,目标却是要上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综合性大学可选修的课丰富多了。”诚如他当时的考虑,考上南京大学医学院后,他选修了摄影,不但省吃俭用花700多元买了台相机,而且玩出了专业水准,毕业当年获得了毕业生摄影大赛一等奖,“特等奖被新闻系的学生拿走了。”他说。
“我喜欢户外运动,上学的时候,一到周末,就背个大背包出发了。同学送我外号‘紫金山活地图’。”李明还加入了南京首个山地车骑友团,当时骑友团共18人,大家一起从紫金山索道骑上头陀岭,“我们掐时间的,我全程骑上去在11分钟左右。骑车比爬山累多了,一旦坚持不住掉下来,再骑就骑不动,必须一口气骑上去。”
“如今,我很多的兴趣都放弃了,有的是因为没有时间,有的是为了保持最佳的工作水准。”李明轻描淡写地诉说着这一改变,但说起他曾热衷的摄影、骑行,他立马神采飞扬,“以前出国时,我都会背一堆摄影器材回来,现在只有偶尔拿出来摆弄下,过过干瘾。”
“我的技术可以帮病人解决病痛,只有让自己不受伤,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放弃骑行,则更多的是为了病人。“已经有十几年没骑了。”虽然不舍,但李明意识到,作为一名主刀医生,他必须将这一爱好舍弃。“骑山地车还是有一定风险的,自己摔个跟头也没啥,但是,骑车摔伤基本上都是上半身受伤,受伤后我就没法手术了,耽误的是病人,我不能让自己受伤,所以,我现在不骑自行车,更不骑电动车。”
而且,李明看着自己那双修长白皙的手说道:“我这手可是重点保护对象,经常骑车,手掌会长薄茧,会降低手的敏感性。”他的绝活——无创伤定位做小结节切除手术,靠的就是双手练就的超级敏感性。
为了保护他的手,李明在家也很少干家务。偶尔在家休息时,李明想帮爱人做点家务表现表现,但稍微粗一点的活,爱人都不让他做:“算了算了,你这个手还是比较金贵的,留着单位用吧。”看着那些原本应该男人做的事都由爱人代劳,李明觉得有点丢人,但为了保护好他的手,他又不得不“养尊处优”。
患者说:“就是想跟你见个面,跟你报个平安。”
李明正在进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
一步步走来,每一项创新技术的成功、每一次荣誉的获得,在李明看来,都离不开患者对他的信任,而这样的信任,是一场双向奔赴。老师许林教授对患者胜似亲人的言传身教,让李明坚信:“只要为患者做对的事,患者也自然会相信你。”相互信任,遇到疑难病例,医生才敢放手去博。
在李明众多患者中,有一位肺腺癌患者每年都会找他报平安,已经坚持了10年。这位陈女士如今已经63岁,2013年7月31日,她因肺癌淋巴结转移由李明为她做了手术,术后分期为3A期,这种情况,术后5年生存率也就在1/3左右。按照她的病情,术后化疗是必需的。但是,陈女士态度异常坚决:“宁死也不化疗!”无奈之下,李明建议她可以试试分子靶向药,但当时靶向药只针对晚期不能手术的肺癌患者,不作为辅助治疗药物,而且价格也比较高。详细说明情况后,陈女士接受了这一建议,而且承诺即便没有效果也不会怪医生。后续基因检测也证明陈女士具备靶向药的靶点后,她接受了靶向治疗。
李明坦言,当时他这样做还是存在很大风险的,“万一吃了这个药没有效果,患者告我一告一个准,之所以敢这样做,完全是基于前面治疗中建立起来的相互信任。如果完全不治疗,对患者来说,复发的风险非常大”。七八年后,该药物作为辅助用药被纳入临床治疗指南。
10年来,陈女士每年4月底5月初就会出现在李明诊室,找他看下片子,“我在当地医院也能做检查,到你这边来,就是想跟你见个面,跟你报个平安,告诉你我生活质量非常好,病情非常稳定。”陈女士向李明袒露心声,对她来说,这是很有仪式感的一件事,双方也形成了默契,到这个时间,陈女士会到医院“打卡”,李明也已经形成条件反射——该来了,对于这样的冒险,李明用“值得”两字总结。
在李明看来,治病,光靠医生一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还有团队的协助,病人和家庭的支持。
李明说:“做医生,我更享受的是受人尊重的感觉。”
李明与同事共同探讨治疗方案。万博洋摄
为了更好地帮助患者,在手术技术方面,李明永远不会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常常会逼着自己走出舒适区。“如果觉得这个新技术可能对患者帮助更大,那就赶快学过来、用起来,患者可能会获益更多。”李明不但这样要求自己,也同样要求团队的年轻医生。
2019年,江苏省肿瘤医院在华东六省一市肿瘤专科医院中,首个引进了达芬奇机器人,具有创新精神且技术可靠的李明,成为该院机器人手术的“首吃螃蟹者”。“创新是建立在脚踏实地的基础上的,在新项目的开展中,我就是试飞员,我把边界、注意事项等确定了,其他医生按照这个规则操作就行了。”李明如此定位自己的价值。
在李明看来,机器人就是一个升级版的胸腔镜,既能看得清楚,它又有手腕活动,结合了开放手术和胸腔镜手术优点的同时,还更精细,对周围组织的保护性也更好。但是,李明坦言,机器人也有劣势,那就是目前来讲费用较高,同样的手术,要多花2万多,所以,从2019年11月份启用达芬奇机器人到现在,4年多的时间,李明操作的机器人手术还没到500台。“只有疑难病例,我才会选择机器人手术。”
最近,李明为两例中央型肺癌的患者选择了机器人辅助袖切手术。李明解释,这类手术在胸腔镜下很难操作,而开放手术会留下30cm长的切口,创伤非常大,恢复也慢,在没有机器人时,只有开胸这一条路。如今有了机器人,患者可以在微创下完成手术。
李明在做创新手术时,周围同事经常会为他术中娴熟的技术赞叹,感觉他好像做过很多次一样,“大家看到的是我第一次做,其实在我脑子里,早已做了几百次,我把所有的细节都考虑到了。” 在手术室,李明经常跟手下医生强调,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简单问题模块化、流程化,任何一项新技术,在李明看来,只是模块和流程的重新组装。
就拿机器人手术来说,李明在接受培训后,还专程到上海胸科医院“取经”,观看施行了中国第一台机器人胸部手术的罗清泉教授操作。“机器人手术中,主刀医生跟患者隔着一段距离,只有助手在患者身边,这个过程中有心理障碍要克服。“此次“取经”,李明不但看罗清泉是怎么操作的,还会观察助手的操作,屏幕上的各种参数,全程看完,他对操作机器人手术做到了心中有数。
“做医生,我更享受的是受人尊重的感觉。”在李明看来,要想挣钱就不要做医生,这个行业所面对的都是患者,他们是需要帮助的人,医生可以给他最直接的帮助,患者的病好了,会对医生非常认同,自然会满怀尊重。“对我来说,这实际上是一个自我价值体现的过程,也会对自己产生认同。”
【时代记录】
1949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不足35岁。2022年,这个数字达到77.93岁。
这一显著增长见证了中国人民身体素质的日益改善和医疗卫生条件的巨大进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医疗条件极为落后,医疗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如今,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实现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的目标: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健康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健康科技创新整体实力位居世界前列,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随着健康中国建设持续推进,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如今,我国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