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下的劳作最令人揪心。夏季高温仿佛呈愈演愈烈的趋势。今年入夏以来,南京全面开放926个“宁小蜂驿站”,为户外工作者提供避暑纳凉、就餐饮水的去处。大量快递小哥、外卖小哥依然要在烈日下争分夺秒,但欣喜的是,很多人在高温下“消失了”。正午最热的时刻,他们在爱心驿站,在活动室,在休息站,甚至在家里,避开“如虎高温”。他们的“不见了”,是一扇窗,见证社会发展的历程。
外面38℃了,我凉快着呢
不在。还是不在。一连两天驶过中山北路,往路西侧的山西路面料城瞅,总是没见到她。
“怎么没见到你?”
“温度一高我就不出去啦。这会外面有38℃了吧,我凉快着呢,正在干活呢。”微信通话的那一头,听上去很惬意。
她是贺阿姨,属猪,今年65岁。贺阿姨是织补工,在山西路面料城大门南侧放一张凳子,一个大布袋往地上一摆,拿出装满钩针、卷绷、剪刀、各种针、各色线的工具盒,她的生意就开张了。一尺平方,是她热辣滚烫的人生主场,源源不断为她注入自信和自豪。
她当然骄傲。就靠这么点地方,就靠她这双手,不仅把女儿送出国,还为自己挣下养老的保障。
26年前,她从单位内退,一个月从单位领500元生活费,那年还不到40岁。她就出生在南京山西路一带,一直生活在城市,以为可以一直端到老的“铁饭碗”说没就没了,她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走在街上四处看,那么多人到城市来挣钱,我为什么不行?后来看到有人在路边织补,不要投资,技术应该也不难学。贺阿姨,一个年龄“40+”的女人拜师学织补。学了三个月,她看准山西路面料城这个市口,开始摆摊,人往那一坐,工具一上手,就开业了,从此她不停下坠的人生开始止跌上扬。
“那时真是苦,每天只要出门,生意再差,再热再冷都要出摊。”气温冷好办,裹上厚围巾,多披一件棉袄,只要胳膊能动就行;温度高就难受了,带上扇子扇扇风,中午溜进面料城歇一歇,一天一天也就坚持下来了。坚持的力量是巨大的,就靠两块钱、五块钱、十块钱,她居然攒下二十多万元。
有了钱,就有了规划未来的底气。她对女儿说: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现在就要拼命,要出国,妈妈可以出第一年的费用,后面你自己想办法挣。女儿想了几天,决定出国。女儿到日本第一年学语言,后再读了两年的齿科学校,一天打三份工,哭着给她打电话,“妈妈,我太累了!”她回答,再累也要坚持。她问女儿,“还记得妈妈当初问你,妈妈在马路边干活,你会嫌难看吗?你不是说用自己的双手挣钱,有什么难看的?现在你也是在为自己拼命,坚持下去一定会有结果。”3年之后,女儿找到工作,后面找了位南京男孩在日本成了家。两人有四个孩子,大的11岁,小的3岁,每天老大、老二自己去上学,女儿女婿分别把老三、老四送到幼儿园、托儿所,然后自己去上班。“生孩子、坐月子,双方大人都没去,都是他们自己干。”贺阿姨找出一段视频,女儿的三个孩子,一个在洗碗,一个在擦地,一个在晾衣服。“现在女儿好过了,有房有车,工作也不错。”贺阿姨对女儿不仅不担心,而且很佩服。
她对自己也相当满意。贺阿姨在南京织补界就是QUEEN一样的存在,她补过的洞,轻易看不出补过的痕迹。对针织物品,关键是算好针脚数,从衣服内侧抽出原色原线,再顺着经纬一针针勾好。如果是丝质、布质材料,那就用绣花绷,算好各种颜色配线,准确估算在何处用哪种颜色的线。贺阿姨说这十年来,客人拿来的衣服越来越高级,轻薄的羊绒T恤,厚的大衣,她都能分毫不差地把衣物改造得宛如原厂设置。尤其这两年,她遇到的奢牌衣服越来越多。正午高温,她在自家客厅把一件迦达品牌的开衫的长袖改短,袖子拆短后,一针针和袖口对齐,再一针不乱地合为一体。活精细,当然价格也不低,两只袖子改短收费180元。补洞,20元起步价,一天两三百元收入不是难事。
进入夏季,女儿会反复叮嘱她气温高就不要出摊了。“我现在哪需要这么苦,温度一高,我就不出去了。”人不出去,活却没少。很多人通过快递把要织补的衣物寄过来,补好后她再寄回去。她的快递单据上还有不少上海、镇江、扬州一带的客户。
前几天贺阿姨被请去补一辆轿车的顶篷,车主手一扬,烟头把车顶烫了个洞,慕名找到她。玄武湖饭店的沙发、KTV包厢的幕墙,都见识过她的手艺。最奇妙的是,20多年前一对新人结婚,席梦思抬上楼时不小心被蹭坏了一块,她被请去缝补。现在这对新人都有孙子了,还经常送衣服来改造。贺阿姨没想到,自己不过是补上衣服的洞,却把自己的人生补圆满了。
对了,这位在空调下干活的阿姨名叫贺云梅。
不睡驾驶室,整夜睡空调房
入伏以来,中午的龙潭港口,水泥地面烘烤着上货下货的一辆辆大卡车。每当这个时候,60岁的货车司机谷文桃都觉得,今年的太阳比往年要烈。他戴着遮阳帽,穿着长袖,汗水从脸上、身上往下滚落,脖子上的毛巾能拧出水来。
他的主要任务,是要开着22米长的拖挂车,把6台小汽车从港口运送到苏锡常的4S店。在此之前要先验车,他头顶烈日,尽量细致地挨个检查有无损坏,“不然后面发现我就得赔了”,这可不是这位苏北老汉能赔得起的数目。实在太热了,他检查完两台车就往有空调的休息室冲,“吃不消了,心有点慌,先休息十分钟吧。”公司给每个人备了藿香正气水,他还从来没喝过。
一个多小时后,六台车开上货车,绑好,他终于能坐进驾驶室,一身衣服早已湿透。“要换身衣服吗?”记者问,他摇摇头:“换了也没用。”
轰隆隆地送完货,奔驰一天下来,傍晚谷文桃把车开回“家”——南京栖霞龙潭街道保通路货车司机党群服务站。卸下了沉重的货物,载着夕阳和星光,货车司机们陆续归来。洗个澡、烧个饭,坐在休息室里呼呼吹着空调,看看电视或者打打牌。
对于龙潭港口的不少货车司机而言,一年至少有两三百个夜晚是在这里度过。这里有3000多平方米的停车场,可以同时停放几十辆大货车,还配备了淋浴间、卫生间,还有洗衣机、冰箱、空调等,24小时供应热水、电源,每一个南来北往的货车司机都能免费使用。
“扎根”这里之前,他就生活在小小的驾驶室。像一只蜗牛,把装着锅碗瓢盆、生活用品、一张小“床”的驾驶室驮来运去。而夏天正是最难熬的季节,只能停在树荫下乘凉。有的物流公司为长途司机报销开空调的油费,但谷文桃的路程在货运司机里还算不得“长途”,只能跟其他司机在车上、树下熬着。“车只要一发动,开一个小时空调就得耗三四升油,要花27块钱呢。”
入伏以来,夜晚也离不了空调。酷暑时节,驿站的休息室24小时开放,地上铺张席子,就是谷文桃的“床”了,几个货车司机并排躺着就能过一晚。“这哪儿是‘凑合’,这比车上凉快多了,比以前好一百倍。”
跑运输二十多年,他发现今年的业务量比往年少了一半。而夏天也是他工作的“淡季”,高温买车的人少。虽然收入会少一些,但他也能相对清闲一点,难得能安稳地享受空调房里不用东奔西跑的日子。他算了算,已经四五个月没有回一趟家了。他在等着什么时候能有去盐城送货的单子,就能顺便回家休息一个星期,“回家带带孙子”。
停下来喝瓶水,不用知道我是谁
背靠环卫小车,扫帚倚在胸口,左手拿瓶身,右手拧瓶盖,三下并作两下,咕噜就是一大口,微弱的亮光下,人影缓缓抬起右手抹了抹下巴,顺带把空瓶丢进身后小车上的垃圾桶。彼时不过凌晨4点多,趁着微风中还有些许凉意,高淳区环卫工人孔师傅早已开始工作。
再沿北岭路往西走几百米,便到了高淳大市场附近,这是孔师傅的“补给站”。南京玖岩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店铺前,他熟络地从一个冰箱里取出一瓶冰镇矿泉水。冰箱上的贴纸非常醒目:“爱心冰箱,免费提供给高温下为大家服务的劳动者:环卫工人、外卖小哥、快递小哥、农民工等。”
当空荡的道路上车水马龙,上班族迎着日头出发了。玉泉路垃圾中转站里,清运工人与垃圾“激战正酣”,虽然气温还未升高,身上的衣服却已湿透。眼见满载的环卫车在站内排起了队,工人们不自觉加快处理速度。趁着轮班间隙,大家不约而同走向站内的“爱心冰箱”,一口无味的冰水,是彼时最解乏的安慰。
众人习惯的“爱心冰箱”,却难见到“主人”。
“这样的‘爱心冰箱’,我今年一共投设了7个,都放在户外工作者密集的地方。”南京玖岩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袁露明说,从今年6月1日开始免费供水,单玉泉路垃圾中转站点位已经供了约3000瓶,今年计划供满100天,全部站点总计供水约3万瓶。
8月5日一早,玉泉路垃圾中转站的清运工人再次来到袁露明的店铺,拉满整整一个小三轮车的矿泉水带回站点。他们的“防暑秘诀”就是“不停喝水”。
“老板,拿瓶水啊!”
“拿啊!本来就是给你们的!”
这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对话,袁露明经历过太多次。即便未曾谋面,他也知道多半是外卖小哥或者快递小哥。“他们没得歇,每次都是匆匆忙忙。”袁露明总结,一大早来取水的基本是环卫工人,饭点前后外卖小哥就多了起来,快递小哥全天都有,农民工群体喜欢聊上几句。
有些工种无法避免高温下作业,那就停下来,喝瓶水。
投设“爱心冰箱”供水点已经第3年,点位附近的群体大都知道袁露明其人,有不少热心居民以及袁露明的生意伙伴,成百上千瓶助力供水。“靠一个人还是比较吃力的,还好有很多人不断接力。”袁露明感到欣慰。
其实,“爱心冰箱”供水点刚开始投设时,一批热心店主也纷纷效仿,往后两年却又取消。“供水点位不是买个冰箱、放几瓶水就行,还要时常走访及时加水,也要注意占小便宜的人,以便用于真正有需要的人。”袁露明说,根据自己对每个点位的“考察”情况,来年的点位投设会进行增减移动。
袁露明在建筑工地打过工,高温下户外工作的不易,他比谁都明白。连着几周高温,袁露明决定暂停手头的项目,给工人们放假。当同行都在为建材行业“找不到活干”头疼时,袁露明已在线上平台耕耘数年,成为店里重要的项目来源,上半年公司已完成400多万元产值。
“有些事情不必想着很快能看到回应,只管用心去做。”高温未曾消退,免费供水的爱心接力仍在持续——8月8日夜里,袁露明给店铺门口的“爱心冰箱”又补了一箱水,“有些外卖小哥深夜还在送单,别让他们取水时跑空了”。
记者 王丽华 胡明峰 颜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