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已为龙窝口战斗10名烈士寻亲成功,朱志凯烈士亲人前往烈士栖息地“探亲”——一场跨越75年时空的“相见”
2024-08-02 06:53: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作者:聂伟 王晓映  
1
听新闻

确定11名烈士身份,帮助10名烈士找到亲属。他们是——

房云海、张东生、葛安土、辛家齐、王启先、邓清萍、陈忠其、朱志凯、王法章、孙修岐、陈金根(已无后代)。

8月1日下午,泰州市发布了为渡江战役前夕龙窝口战斗40名烈士寻亲的阶段性成果。6月以来,寻亲工作专班在江苏、浙江、山东三省走访行程3500多公里,寻访百余人,取得了巨大收获。

朱志凯烈士的侄子朱建成从山东平度市来到发布现场,听到叔叔及其战友的名字时,心潮难以平静。

为了这一天,他们全家四代人,寻找了75年,终于在与江苏寻亲专班的双向奔赴中,夙愿达成。

一面锦旗

答谢村民默默守墓75年

“二叔,我们终于找到你了!”8月1日上午10时许,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口岸街道徐桥社区龙窝口烈士合葬墓前,灰白头发的朱建成跪伏在地,嚎啕大哭。陪同前往的22岁侄儿朱泽苇也泪水长流。

看到朱建成,村民们好像看到了从远方回来的亲人。室外温度超过了35℃,乡亲们把朱建成拉到阴凉处,你一言我一语地跟他讲:“每年清明、七月半、冬至,家家户户都给烈士扫墓,拔草、烧纸、添土。”“我们村守着墓75年了!”“我们都是先祭拜烈士,再去自家祖坟!”墓地坐落在江堤小高地上,路难行,“我们穿长筒雨鞋去,全村老小一个不落!”“周边小学每年也都组织师生去祭拜!”

风吹雨淋,土墓不易维护。2015年,村民们挨家挨户捐款、找企业赞助,筹集了5000多元。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合葬墓周围的一圈松柏,是老百姓亲手种下。原先的土墓用水泥浇筑加固,上面是村民手工刻着的一个小五角星,还铺了水泥路、水泥台阶。朱建成擦拭着墓旁的石碑,碑上刻字拙朴有力:“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徐桥广一全体村民 二〇一五年二月建”。

不远处的田河烈士陵园,也建有烈士们的正规墓,但村里的原始土墓始终未动,村民们说:“他们是我们的保护神,我们要世世代代照顾好!”

朱建成的随身行李里,除了全家人准备的祭扫物品,还有一面献给徐桥社区父老乡亲的锦旗:“七十五载风雨兼程 乡亲恩情重如山……”朱家人把最诚挚的谢意写在了绢面上。

一捧黄土

“盼儿”叔叔跟着回家了

为了这次“相见”,朱家四代人想了75年、盼了75年。

朱志凯是朱建成的二叔,1946年7月参军后,就再也没有回家。“爷爷奶奶给二叔起的小名叫‘盼儿’。”朱建成说,一开始是爷爷奶奶到处找人打听叔叔的下落,后来是他父亲南下北上找了30年,“去世前叮嘱我们兄弟俩,一定要找到叔叔!”这两年,他不光自己找,还把女儿和侄子也拉进了寻亲队伍。

那一头,是苦苦寻找。这一边,也是大海捞针。从墓碑上“朱志凯”3个字,到摸排海量信息,再到寻到600公里外的朱志凯家乡,寻亲专班费尽周折。所幸,两组寻亲人马,始终没有放弃。“对上了!”经寻亲专班认定,朱建成的叔叔就是龙窝口战斗合葬墓里的“朱志凯烈士”。

高港区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朱长顺介绍,渡江战役前夕,1949年3月,渡江部队住进了当地百姓家。北方来的很多战士不识水性,当时水很冷,但当地村民不顾寒冷,下水教战士们游泳。群众宁愿自己饿肚子,也要拿出粮食,做成馒头、烧饼送到战士们手上。渡江船工捐出自家的船,很多人家捐出门板、床板、八仙桌,新娘子捐出新被子,改造成浮船木排“土炮艇”,有人家砍掉自家的树,给部队搭桥。

四代寻亲,始终找不到朱志凯的朱家人,前些年在老家平度市新河镇镇海新村朱家自然村,为其立了一座空坟,“这次来泰州前,我们全家开了一个会,想把叔叔迁回去,中国人讲求一个落叶归根嘛!”而在听了徐桥人的故事之后,朱建成做了一个决定:把叔叔就留在徐桥,他相信,这里的乡亲们会善待叔叔。

临走时,朱建成用装祭扫物品的塑料袋,装了徐桥的一捧土。他说,回去以后,他要把这捧土埋在那座坟里,也算是“盼儿”跟着一起回家了。

一张画像

激励更多人帮烈士“回家”

走在徐桥社区,路两边田里的稻子长到人小腿肚高,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烈士合葬墓往南,不远处就是长江,视野里,泰州大桥雄伟挺拔……

朱建成说,难以想象,75年前这里有过激烈的鏖战。龙窝口所在的口岸街道,自古就是经贸重镇,兵家必争之地。渡江战役前夕,国民党军队在美国人的帮助下,依托龙窝口靴子圩的复杂地形,设下了一个由5个子母堡、250多个碉堡组成的堡垒群,妄图拖住解放大军的脚步。要渡江,必须先拔这颗“钉子”。1949年4月8日,20军指挥华东警备6旅发起对敌据点的强攻。经48小时激战,歼敌560多人,我军也伤亡388人,其中,40名烈士的遗体就近安葬在如今的徐桥社区。

徐桥社区村民薛玉生那年只有8岁。他依稀记得,村里家家户户都把房子腾出来给解放军住。龙窝口战斗打响后,他的父亲参与了安葬烈士遗体。此后几十年里,父亲一次次跟他讲当年:附近村民都赶来帮忙,把烈士遗体擦洗干净、用布袋子包好,轻轻放进土里。

下葬那会儿,烈士们有的只有名字,有的甚至只有姓氏,没办法给烈士找到家。徐桥人默默许下承诺:为这些烈士守墓。这一守,就是四分之三个世纪。

8月1日下午,在寻亲活动阶段性成果发布现场,朱建成站到了发布台上。

“这张相片你熟悉吗?”“这是我叔叔的画像!”通过与主持人的互动,现场观众们的心,被一个个烈士的故事时不时揪紧。

为方便寻亲,也为让后人们能记得烈士的模样,朱建成请画家创作了一幅朱志凯的复原画像。他把画像发给烈士的妹妹、已经90岁的二姑看,二姑看过后激动地说:“真像!”画像里,是一个英姿勃发的青年,“叔叔牺牲时刚25岁,活到今天的话,100岁了。只是,他永远都是25岁的样子了!”

记者 聂伟 王晓映

标签:
责编:戴凌 易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