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612174802.jpg
寻亲专班赴山东寻访,确认6位烈士的亲属——记住王法章,也记住英雄妈妈“王春兰们”
2024-07-18 06:51: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继6月“长江的铭记·点亮龙窝口战斗烈士‘回家’路”寻亲专班在浙江成功找到3名烈士的亲属之后,7月以来,寻亲专班奔赴山东。

寻亲队员们都随身携带着一张表格,上面12名山东籍烈士的珍贵线索,是由第三野战军第20军战士的后代们提供的。在一周多时间里,走平度、过莱州、到莒南,队员们辗转奔波1800多公里,实地上门寻访、倾听亲属口述、到相关部门查资料……最终为6位烈士成功寻亲。他们是王启先、邓清萍、陈忠其、孙修岐、朱志凯、王法章。

“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在山东这片红色热土上寻访,记者深感,烈士们是英雄,养育他们的父母同样也是英雄。通过此次寻访,一位位烈士的形象变得生动、丰满起来,而这些烈士背后的母亲们的动人故事,也让大家备受感动。

“狠心母亲”,把两个儿子送上战场

“俺们想不明白,爷爷那时候在沈阳做生意,家里日子过得不错。为什么奶奶要把二伯和俺爹送去参军!”王昆林,是王法章烈士三弟的儿子。

7月10日下午,寻亲队员们在莱州市朱桥镇保旺王家村寻访王法章烈士的后代时,听到了一个“狠心母亲”的故事。

王法章的三弟叫王法庭。1946年秋天,王法庭跟着哥哥一起参军,那年他才15虚岁,人长得还没有步枪高。“部队的人使劲劝俺奶奶,把老三留下吧,可奶奶就是不听!”王昆林说。到部队后,因为年纪小,王法庭只能当司号员,吹着冲锋号,跟着大部队一路北上、又南下,一直打到海南岛。

王法庭是幸运的,活到了胜利、回家。但他生前一遍遍跟自己的孩子们讲述内心的遗憾:未成年的他是跟着哥哥走的,但分到了不同的部队,两兄弟再也没见过面。一起参军日,即是永别天,“好想二哥呀!”

据王法章的另一个侄子王桂林回忆,邻村有个跟叔叔一起参军的同乡,回来说曾经在渡长江前见过叔叔,叔叔乘坐的竹排有可能翻在江里了……“落水未必就是牺牲,或许看得不准呢?”家人相互宽慰道。1949年秋,村干部们把王法章的母亲请到村部,给她念上级来信。当听到“他是毛主席的好战士,为中国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时,老母亲一下子就听明白了,放声大哭:“俺儿子牺牲了!”过了好一会,她强忍住巨大悲痛,安慰大家:“没事,俺倒不下!”

当时家里已给王法章定好一门亲事,新被褥都做好了,就等革命胜利王法章回家结婚。噩耗传来,王法章没过门的妻子,央求王法章的母亲,让她抱着灵位进门,“我会替夫给娘尽孝!”可王法章的母亲不忍心,把新被褥作嫁妆,把她当亲闺女嫁了出去,“俺家不能活活耽误你一辈子!”

说是倒不下,但从那以后,王法章母亲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俺是1957年生人,小时候就见奶奶拄着拐!”王桂林说。

在王家,王法章是一个谁都不能提的名字。因为,只要一提起,王法章的母亲就会掉眼泪。“俺们也问过她:‘既然不舍得,为啥还要送弟兄俩去当兵呢?’奶奶说:‘为了革命,人人有责嘛!’”王桂林说,很难想象,这话是出自一个清末出生、大字不识的小脚老太太之口。

老革命老党员,一辈子没有一张相片

“你们看,这是俺二叔小时候!”王桂林打开手机相册,把王法章的照片翻给寻亲队员们看。能寻访到烈士生前的相片,在整个寻亲过程中,都是十分少见的。这一重大发现,让寻亲队员们一下子兴奋起来。

“那有没有烈士和父母的合影呢?”寻亲队员顺着线索追问下去。“俺们全家都有相片,就只有奶奶一张都没有留下来!”王桂林也很好奇。

在亲属、村干部等的拼凑中,这个小脚老太太的传奇,逐渐浮现在大家眼前。儿孙们知道,她娘家姓毛,从小没起名。嫁到王家后,随夫姓有了一个名字“王春兰”。她是十里八乡最好的接生婆,在当地很有威望,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区妇女救国会干部,但更多细节,儿孙就不清楚了。

她的秘密,直到1964年的一场大雨后,才大白于天下。大雨把王家房子冲坏了,露出来一个地道口。地道内部空间很大,有床有武器,当时从地道里推出来两小车手榴弹半成品,全村人都震惊了。“我们这以前有个党领导的西海地下医院,每次战斗的伤病员,会分到各村革命群众家秘密养伤!”保旺王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风亮小时候就听说过王家地道。在鬼子最猖獗的那几年,王家地道陆续接收过不少伤病员。王家还帮部队储藏物资、秘密生产手榴弹木柄等半成品,是个重要的军需仓库和小型兵工厂。

寻亲队员们随后查阅了当时的史料,一段艰苦斗争的岁月扑面而来:1941年,日伪军实行严密“扫荡”和“蚕食”,革命形势空前严峻。1942年,胶东军区西海军分区卫生所化整为零,组织各村党员深挖地洞,把伤病员转入地下养伤,这就是西海地下医院的由来。存在的两年多时间里,地下医院治愈近2000名伤病员,这是胶东地区抗战史上的一大创举,也体现了军民团结一心的鱼水深情。

“她思想很进步,是新中国成立前的老党员,也是我们村第一个区妇救会主任。”王风亮对这位传奇人物很敬佩。在那个年代,入党、当干部,是要冒全家被杀头的危险的。“干地下革命,一旦暴露自己,就会连累家人和同志们!”带着这种警觉,王春兰一辈子没拍过一张相片。也因此,王家没有留下一张完整的全家福。

再苦再难,不跟国家提任何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在王春兰家养过伤的领导干部,不少都走上了重要岗位。他们来人、来信请王春兰进城去享福。可她哪里也不去,“我没啥文化,进城去做不了啥!再说了,俺也没为革命作多少贡献。”

王春兰不识字但明事理,大是大非不糊涂,在家族里素有威信。她极少跟子孙们说王法章烈士的事,但只要提到,她的态度都很坚决。“奶奶说的是土话,话很朴实,她说‘俺们是个革命家庭,烈士是全家的骄傲,谁也不能给烈士抹黑’。再苦再难,都不许跟国家提任何条件!”王法章的侄子王学财回忆道。

红色家风代代相传。从王春兰那辈起,家里每一代里都有党员。村里的大小事,王家都积极参加。“俺们现在是一个儿孙满堂的大家族,孩子们都很优秀,有的当上了国企厂长,有的参军,有的考上了研究生!”王学财感慨道。今年上小学四年级的王雨婷,是王法章的重侄孙女,她告诉记者,“小时候家里人常跟我讲太爷爷的故事,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一定传承这种精神,好好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好家风已经像基因一样,刻在了王家人的血脉里。

说起王春兰对家族的影响,王家几代人都异口同声说起一件事:前些年政府发布征兵公告,当时已经80岁的她,拄着拐送重孙子去报名参军。那一幕,王家人终生难忘。

这个故事也让寻亲队员们无比动容。那个蹒跚着送重孙去当兵的老年身影,和1946年秋天,送两个儿子去当兵的中年身影,仿佛重叠在了一起,都是那么毅然决然。

在多数当地人眼里,王春兰就是一个普通的胶东农村老太太。她不爱夸耀自己,也不许子孙们替她宣扬。她的传奇故事,是寻亲队员们从家属和知情人士的记忆里,从当地的史料档案里,一点一点翻捡、拼凑而成的。如果不是这次寻访,这位英雄妈妈的故事,根本不为人所知。

无名的英雄妈妈,又何止王春兰一个。山东寻访之旅,寻亲队员们一路风雨兼程,寻访到很多这样的无名英雄。寻亲专班领队、泰州市军队退休离休干部休养所副所长陈露说,此次寻访,成功为多名龙窝口战斗烈士点亮了“回家”路。而烈士妈妈们的故事,也解开了“英雄从何而来”的密码。在一路奔向长江、奔向解放的百万雄师身后,有着千千万万这样的英雄妈妈。是她们用柔弱的身躯,托举出一位位奋勇战斗直到最后一刻的英雄。

记者 聂 伟

标签:
责编:戴雨扬 易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