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612174802.jpg
最高科技领奖台上,他们收获祖国和人民的褒奖——前沿勇探索,共筑科技创新策源地
2024-06-25 06:39: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记者 徐冠英 杨频萍 葛灵丹

蒋明睿 谢诗涵 杨易臻

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颁发。江苏共有39项通用项目获奖。这些智慧与汗水的结晶,记录了江苏科技发展的坚实步伐,展现创新探索的非凡魅力,更传递出令人尊崇的科学家精神。

跳出舒适圈探索无人区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39个获奖项目中,有6个获国家自然科学奖。

在70%表面被海水包裹的地球上,如果雨滴、波浪、水蒸发都可以发电,对于人类发展来说将意味着什么?

有一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郭万林院士带着学生做实验时,敏锐发现石墨烯薄膜进出水溶液时其两端意外产生电压信号,经深入研究后开创了水伏学。发电方式从“拖曳势”的滴水发电,到“波动势”的波浪发电,再到水自然蒸发发电的“蒸发势”;发电材料从石墨烯到其他更为广泛的材料,“从水中甚至空中取电”不再是“异想天开”。从水中获电,开创绿色可持续发展新途径,成为郭万林“撬起地球”的支点。团队以相关研究项目,荣获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郭万林“从0到1”的创新研究来自敏锐发现,而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辰宇开辟一个生物学新领域,是来自一个“疯狂想法”。

16年来,张辰宇一直致力于细胞外microRNA(简称miRNA)研究。RNA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研究RNA的前两个阶段,学者们都聚焦于细胞内的RNA,而张辰宇却想证明在细胞外环境有没有完整的miRNA。2006年,张辰宇提出这个想法时,许多人都认为“很疯狂”。2008年,张辰宇团队发表了关于miRNA可在人类和动物的血清和血浆中稳定存在的原创发现,开创了细胞外RNA研究的新领域。这个团队建立了以细胞外miRNA图谱为基础的疾病诊断新范式,覆盖多阶段临床诊疗需求,创制了国际上首个基于血清miRNA的胰腺癌诊断试剂盒,把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准确率从不足30%提高到超过85%。张辰宇团队主持的相关研究项目,也摘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伴随科技创新的深入推进,一个个“卡脖子”问题被攻破,一项项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力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尤肖虎院士团队牵头的“CMOS毫米波大规模集成平板相控阵技术及产业化”,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该项目形成授权发明专利56项,实现30余款CMOS芯片和60余款平板相控阵的产业化,多款产品获国内首台套认定。有效破解“卡脖子”问题,产品在国内外主要卫星通信运营商和设备商等100余家单位及多项国家重点工程中规模化商用。

以往微波毫米波测量仪器体系中的高端仪器基本依赖进口,曾是我国相关产业发展的“短板”。东南大学洪伟教授团队,十几年来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基本形成全链条测试解决方案,研制了成体系的仪器设备,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应用,与国内同行一道为解决我国微波毫米波测量仪器领域的“卡脖子”问题作出贡献。

高速公路承担超过1/3的客运量和1/4的货运量,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动脉。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教授刘攀牵头的获奖项目,面向交通强国建设国家战略需求,实现高速公路交通状态智能感知、精准辨识、主动管控等方面的技术突破,推动高速公路交通运行效率与安全水平大幅提升。

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学院教授金万勤主持完成的获奖项目“气体净化膜材料的创制及应用”,不仅提升了我国膜技术产业竞争力,也极大地推动了石化、制药等相关行业的科技进步与革新。相关成果在多家大企业实现200余套工程应用。

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周建斌带领技术团队经过20多年的探索,在国内外首创农林生物质气化发电联产炭、肥、热技术并大规模产业化,先后在多地推广建成以秸秆、稻壳、杏壳、木(竹)废料等为原料的气化多联产工程50多项。

科技创新是“持久战”

科技创新是“突破战”,也是“持久战”,是瞄准方向持之以恒的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南京大学教授闻海虎30多年来始终在超导领域默默耕耘,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段金廒开展的项目几乎没有短于20年的,东南大学教授蒋金洋为延长混凝土寿命历经17年“产—学—研—用”协同攻关……

为建立中国自己的土壤系统分类架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张甘霖带领研究团队,努力研究了20多年。带着沉甸甸的设备和工具,团队的调研路线遍布蜿蜒的山路、隐蔽的农路,在31个省份留下足迹。

为解决国际前沿问题,科技人员既有韧劲打底,也有新兴技术助力。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沈树忠领衔的获奖项目,力图精准刻画关键转折期地球生命与环境的演化过程。“我们拥有一个高度综合、相互交叉、团结协作的团队,成员在古生物学、地层学、人工智能、古环境背景等多个方向上紧密合作。”沈树忠自豪地表示,这支团队是目前全球少数同时掌握古生物大数据、算力和先进算法的“三全团队”。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隆重表彰,是勇攀高峰再出发的动员。东南大学熊仁根院士团队成员、化学化工学院首席教授游雨蒙告诉记者,有幸作为获奖者代表参加大会,感到振奋也感到任务紧迫,“作为中国科学技术研究的中坚力量,团队将继续以国家战略目标为导向,以学科交叉为特色,为在相关研究领域引领世界而不断奋斗。”

标签:
责编:戴雨扬 易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