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何为运河情结?来听文化名人说
2024-06-23 06:50: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作者:张楠  
1
听新闻

昨天活动现场,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了众多文化名人,听他们倾诉“运河情结”。

文化学者、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郦波将大运河的“运”解读为“四运”,分别是输运之功,国运之力,诗韵之美,以及意蕴之深。

郦波表示,自己和扬州渊源颇深,不仅担任扬州全民阅读形象大使,还为“扬马”担任解说。“盛唐三大明月诗,两首是在扬州写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毫无疑问是在扬州写的。另一首是李白的《静夜思》,最为精短。”

郦波虽然现在定居南京,但中学以前在山东一带生活。他印象中的南北运河虽有不同,但都极为清澈。“运河边长大,人生中最幸福的就是那段时间。童年经常逃学去河边玩,还有两次掉进河里的遇险经历,但和运河在一起,和自然在一起,大运河如同我们的母亲,陪我们一起长大。”

“昆曲精灵”单雯是昆曲名家张继青的入室弟子,昆曲《牡丹亭》一演就是二十年,曾获中国第29届戏剧梅花奖。

采访中,单雯表示昆曲与运河密不可分,昆曲文化利用水路戏班沿京杭运河走遍大江南北,将婉转的唱腔传播得更远。

出身戏曲世家的单雯提到大运河就很亲切,母亲是苏州人,外婆家里一出门就是大运河,每天都能听到货船马达的响声,源远流长的大运河是繁忙的运输脉络。

单雯如今的身份不仅是演员,还是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她说,当下传统文化传播不仅要继承传统表演形式,还要用全新的声光电形式和创新导演手法去包装,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艺术享受,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剧场。

作家马伯庸在小说《两京十五日》中,把故事里很多精彩的桥段,都设置在大运河江苏段的河道上,他对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表示,大运河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

采访中,马伯庸表示,京杭大运河对于任何喜爱历史的人来说,都是不可避开的话题。“我也借写作的机会调研大运河的前世今生,调研千里长河的种种细节。70万字的小说让我找了70万字的理由去深入了解大运河的内涵。”

马伯庸提及,“山东济宁有一个大运河的最高点,大运河到这里运不过去怎么办?古人采取引汶水来,并分流为七分往北京去,三分入江南,真是极具巧思的方式。”

在马伯庸看来,当下要讲好新时代大运河故事,需要找到古今共鸣之处,挖掘古人曾经做的事情,有过的思考,怎样让现代人产生共鸣。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标签:
责编:王迅 易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