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612174802.jpg
为龙窝口战斗四十名烈士寻亲行动启动——李同志、年同志,你们究竟家在何处?
2024-06-06 06:49: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记者 聂伟 王晓映

在泰州市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口岸街道徐桥社区,大片麦田的尽头,有一片小小的葱绿。绿色中央,藏着一处红——渡江战役前夕龙窝口战斗中牺牲的40名烈士合葬墓。

从埋葬烈士们的那一刻起,当地人就默默许下承诺:为这些烈士守墓,“更期盼英雄们早日魂归故里”。这一诺,就是75年。

可是,烈士们有的只有名字,有的只有姓氏,在中华英烈网上大部分都查不到信息。为烈士寻亲成了很多村民的终身牵挂。

为纪念渡江战役胜利75周年,让英烈们和亲人“重逢”,6月5日,由省退役军人关爱基金会、新华日报社、中共泰州市委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主办的“泰慰英烈·帮您回家”——为渡江战役前夕牺牲烈士寻亲行动正式启动。

这已是泰州连续第3年开展英烈寻亲活动。泰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张兆洋告诉记者,泰州市高度重视这次烈士寻亲工作,第一时间成立工作专班,组建志愿者队伍,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携手共做烈士回家的‘提灯人’,用真情照亮烈士‘回家路’!”

简短的寻亲仪式之后,本报记者和寻访小组就冒雨踏上了寻访的第一站——徐桥社区。这里,是烈士们一生的终点,也是寻亲之路的起点。

芒种时节,新麦飘香。83岁的村民薛玉生是当年历史的见证者,“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哪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渡江战役打响时,薛玉生才8岁。他还记得,家家户户都住满了解放军,他家住了一个排的战士。“听父亲讲,当时每天都有人踩水过江,侦察永安洲国民党部队的情况,或者在对面江中打桩,以便将船拖过去。”附近渡口还有国民党军队在江北的最后一批“钉子”,一批批战士伴着枪声、炮声冲上去,或负伤或牺牲,被抬下来。

1949年4月8日,为扫除渡江江北沿江的障碍,第23军炮兵配合华东警备第六旅首战龙窝口南首的靴子圩。这里驻有国民党正规军一个团,有美军帮助设计构筑的由250多个堡垒组成的5个子母堡群,还有大片雷区和鹿砦。面对如此坚固复杂的工事和1300多人的国民党正规军,苏中分区特务团被编为华东警备第六旅第16团,负责主攻龙窝口靴子圩敌据点的战斗任务。从4月8日至10日,历经48小时的激烈战斗胜利结束。在这场战斗中,全团有388名官兵伤亡。

薛玉生父亲参与了烈士们后事的处理,在此后的几十年里,父亲一次又一次跟他讲起当年:这些烈士遗体是从附近各处运过来的,用白布袋子一个一个包裹,当时附近的村民都赶来帮忙,“这里头,很多都是年轻的孩子呀!”

冒着大雨,薛玉生领着记者去墓地。远远看到,青青河边,大片金色麦田的边上,绿树环绕中矗立一座五六米高的墓,让人震撼。薛玉生告诉记者,下葬的时候仍在打仗,一开始这里只有一个土堆,简单立了一块木牌,上有40名烈士的名字。“每年清明、七月半、冬至,我们村民都会自发来祭扫,给墓添土、给烈士烧纸,没有人发动组织,却年年不落。”

风吹雨淋,土墓不易维护,木牌慢慢腐坏,烈士名字日益漫漶。2015年,村里下决心给烈士们安一个“好家”。挨家挨户捐款、找企业赞助,全村筹集了5000多元,为烈士墓浇筑水泥,又铺了水泥路、水泥台阶,墓上有村民手工刻画的五角星。薛玉生擦拭着烈士墓旁的石碑,碑上刻字拙朴有力: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徐桥广一全体村民 二零一五年二月建

薛玉生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常有烈士亲属来吊唁,后来就慢慢少了。上世纪90年代,泰兴有一名船工的儿子来祭奠父亲,村民才知道,墓里除了战士,还有船工。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社会事业和退役军人事务局拥军褒扬处处长纪友林告诉记者,徐桥田边这处墓是龙窝口战斗40名烈士的原始安葬处,1965年,原泰兴县人民政府在田河乡新建田河烈士陵园,也为烈士修建了正规墓,墓前石碑上的名字由徐桥合葬墓抄录而来。

驱车去往离徐桥不远的田河烈士陵园,记者看到了这40个名字:

张长命 陈忠开 王树斌 房云海 汪天茂 郭云辰 陈金辰 王振攸 张东生 朱志凯 王守光 孙江之 王法章 史林书 刘长瑞 余良光 周庆兆 邓德萍 王学坛 施阿荣 徐荣才 王起光 杨安江 李同志 孙修改 刘明义 李世明 董旭光 吉旭凯 吴德辉 王学慈 张光贵 王 学 谢同志 华天富 傅同志 辛家兵 刘安初 年同志 张同志

李同志、年同志、张同志,到底姓甚名谁?张长命、陈忠开、王树斌,究竟家在何处?泰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褒扬处处长张华说,目前手上已经初步排查出10条左右线索,即将上路寻亲,对接各方,进行确认。

标签:
责编:戴雨扬 易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