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新江苏讯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23年江苏全社会研发投入预计4100亿元,在全国的贡献超1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49.9%,今年一季度首超50%;去年新增科创板上市公司110家,位居全国第一;上海-苏州、南京科技集群分别位列全球创新指数第五和第十一;9780名来自高校院所的专家教授到企业兼任“科技副总”……科技创新的热潮在江苏大地无限涌动,为高质量发展积蓄澎湃动力。

5月31日,在2024年“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江苏主题采访情况介绍会上,记者获悉,江苏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牵引,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着力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科技支撑。
“我们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江苏产业发展需要,加快构筑重大创新平台矩阵。苏州实验室总部基地正式开工;紫金山实验室建设首个6G综合实验室,发布内生安全基础芯片等重大原创成果;太湖实验室布局连云港中心,研制全球首艘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去年以来,江苏获批牵头建设的全国重点实验室25家,累计达35家。”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倪菡忆介绍,在推进关键技术攻关方面,省科技厅在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生物医药、前沿材料、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立项支持89项产业前瞻技术研发项目和85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倪菡忆表示,今年江苏将瞄准未来网络、量子技术、合成生物、类脑智能、低空经济等新赛道,布局80个前沿技术研发项目,催生新产业新动能;出台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产业发展“5个100”行动;瞄准第三代半导体、6G技术、通用人工智能等领域,部署实施科技重大专项,计划启动40项科技重大攻关项目,加快研制战略目标产品。此外,江苏今年将启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优青项目实现翻番。
记者注意到,“高新区”已成为引领科技创新的“核心引擎”。在江苏,54家省级以上高新区以占全省6.5%的土地面积,创造了31.4%的地区生产总值、33.2%的出口总额和55.4%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今年省科技厅将紧扣“高”“新”“数”“绿”“安”,出台支持和推动高新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措施,用心用力锻造应用研发、成果转化、科技金融新“三驾马车”,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主阵地。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要驱动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省科技厅深入推进科技及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一号工程”,着力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省域实现机制,完善“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科技攻关组织方式,建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联席会议机制,遴选14家单位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今年将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等“三项改革”试点。
记者 洪叶 王静 徐维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