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612174802.jpg
策应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 打造南通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不靠江”的海安发出“跨江”动员令
2024-05-23 06:43: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每周六上午,南通东屹高新纤维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华庆洲都会驱车经苏通大桥回昆山家中,一天后再返回海安工作岗位。每周都要跨江往返,但华庆洲乐此不疲:公司在手订单饱和,生产线满负荷运行,每天都有30吨摇粒绒和20万米的四面弹面料运往国内知名服装企业。

像东屹纤维这样从苏南落户的企业,在常安现代纺织科技园有30多家。该园区是海安跨江携手常熟建设的南通首家省级南北共建合作园区,依托苏南先进发展模式和管理经验,积极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去年园区开票销售80.52亿元,同比增长5.3%;税收1.77亿元,同比增长14.69%。

“跨江融合,如果在行动上慢一拍、节奏上缓一步,就会错失发展良机。”海安市委书记谭真在全市大会上发出动员令,主动策应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把跨江融合的步子迈得更快、更大、更稳,争当跨江融合发展先行区,全力打造南通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

海安缺江少海,是南通距离长江最远的县级市。然而,“不沿江”的海安今年却频繁地与苏南城市跨江“握手”。3月7日,海安党政代表团到吴江区考察学习。一个月不到,两地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并成立产业合作园区。双方约定,将在产业发展、园区建设、科技融通、人才互动等方面形成更多合作成果,奋力打造跨江融合、协同并进最佳组合。

跨江融合,海安早有诸多成功范例。自2013年从苏南落户海安以来,江苏弘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先后实施三期项目,累计总投资近50亿元,助力海安打造锦纶特色产业集群。不仅如此,公司还将总部搬到海安,目前四期项目正在办理土地相关手续,将于近期开工建设。

类似弘盛新材料这样,投资主体来自苏南和上海地区的规上企业有近200家。海安跨江融合基因远不止这些,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与苏南企业形成了高效分工、错位发展、利益共赢的发展格局。以高端装备领域为例,铁锚科技为近300家苏南企业提供产品,18家苏南企业为亚威变压器提供零部件产品。

乘跨江之势,海安锚定项目建设“头号工程”。4月以来,海安高新区打响“百人百项目”攻坚战,瞄准苏南和上海等地区掀起项目招引建设热潮,一季度新开工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6个、竣工4个。海安市委常委、副市长卢林介绍,依托在长三角区域常设的28个驻外招商机构,全年预计将在苏南和上海地区举办近百场招商推介活动,在更大范围内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为中国丝绸时尚创意中心的吴江,与优质生丝生产基地海安有着极强的产业互补性。海安六成以上企业生产的单丝等产品销往吴江等苏南地区,并从恒力、盛虹等企业购入原材料。海安鑫缘集团董事长储呈平说,将与苏南企业在产品研发、文化创意、品牌塑造等方面加强合作,共享资源携手出海。

在科创人才方面,海安引导企业大胆跨过长江去,与苏州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围绕企业人才发展需求,持续实施“学子归巢”计划,赴上海、苏南等地区高校开展“海安日”活动。4月22日,海安组织企业走进江苏大学揽才,瑞恩电气等4家企业提供招聘岗位近100个,吸引300名应届毕业生到场洽谈应聘。

跨江融合动员令下,海安各区镇、部门铆足干劲,加强与苏南的对口合作,截至目前已与长三角地区13家平台机构、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8个区镇与吴江下辖区镇签订合作协议,6名挂职人员奔赴吴江岗位“取经”。

5月5日,海安举行“跨江融合促发展”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吴江区震泽镇党委书记顾全为学员授课。围绕震泽概况、特色做法等,顾全分享了震泽镇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与思考。“跨江融合,首先理念要跨江。”听完讲座,雅周镇党委书记杨睿说,该镇已与震泽镇签订结对协议,今后将与苏南“小伙伴”常走动,积极承接对方产业转移。

乘跨江之势,蓄融合之能。海安市市长赵男男介绍,一季度,海安新签约并注册5亿元以上内资项目14个、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8个;新招引认定科创项目56个、服务业项目5个,项目建设继续位居南通前列。

记者 王世停 丁宏波 通讯员 刘文奇 韩宇

标签:
责编:路航 易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