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记者在徐州市铜山区康乐园小区,见到了新中国第一代劳模、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原徐州重型机械厂)退休职工掌家忠。
“我只是个普通工人,却能被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接见,这份荣光一辈子都忘不了!”手抚着一枚枚奖章,这位97岁的老人回忆起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时针拨回到68年前,1956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时任徐州重型机械厂锻工组长的掌家忠,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那个初夏,他和许多职工代表一起来到首都北京,参加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
“当时,是周总理先来到会场,对我们说,‘今天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毛主席等会要接见你们,千万要保持秩序,不能一拥而上’。”据掌家忠回忆,20分钟后,毛主席就来了。“主席对我们说,‘你们这些年轻人都很聪明,一定要再接再厉、谦虚终身’,然后拿起桌子上的苹果,分给大家。”说到这里,掌家忠激动难掩,“我接过两个苹果,舍不得吃啊,揣在身上带回厂里,又把苹果切成块放一锅水里煮了,分给工友们每人喝点,大家高兴得不得了,欢呼着‘我们都见到毛主席了’!”
从1949年参加工作,直到1991年退休,42年间,掌家忠历经新中国从百废待兴到百业兴旺再到繁荣发展的时代变迁,感触尤为深刻:“是党和国家的培养,让我们这些平凡工人也有了发光发热的机会,成为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人。”
采访中,掌家忠拿出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中他身着工装,眉头微蹙,正在职工宿舍里阅读报纸。原来,刚当上工人时,掌家忠还不识字,开展工作十分困难。上世纪50年代,全国大规模扫盲运动轰轰烈烈,识字班、扫盲班遍布工厂、农村、部队、街道,十几年间有1亿中国人摘掉文盲“帽子”。在这样的学习热潮之下,掌家忠和工友们边工作边识字,进步很快。按照毛主席当时亲自制定的扫盲标准,他们每人必须认识1500到2000个字。
文化知识进了脑袋,掌家忠开始能够自己翻阅科技杂志,画图纸、搞研制,作出很多创造性突破。当时,为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我国引进一批包括双轮双铧犁在内的大型成套农具,试图通过推广和使用新式农具,提高耕作技术和生产效益。1955年,徐州重型机械厂接到双轮双铧犁的生产任务,大量的锻工活摆在掌家忠和锻工小组面前。
“从某种意义上说,锻工小组的工作进度,就是双轮双铧犁的生产进度。生产任务这么重,咱们不仅不能拖后腿,还要当排头兵。”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掌家忠发挥锻工小组的集体智慧,果断打破常规,在锻制双铧犁深耕齿板和地轮轴卡板等零件的过程中,连续创造和改进工具及操作方法33项。这些革新和改造,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深耕齿板的生产定额由180个提高到1800个,深耕闸销定额由75个提高到750个。双轮双铧犁的月产量也由1500部提高到2800部。
1956年,农业合作化掀起高潮,双轮双铧犁的生产任务突然增加十多倍。掌家忠带领锻工小组的同志们积极学习推广先进经验,同时大胆进行革新改造,使生产效率再次突飞猛进。双铧犁左右梁调直的定额是490个,他们硬是完成了1400个,有的零件生产效率甚至提高了六七倍。
“国家那时候困难,我们只有一个念头,要在又好又省的基础上,把工作做得又多又快。”为提高锻件质量,掌家忠用反印法自制锻模,用锒块法自制切边模等,解决了很多生产上的关键问题。1953年至1959年,他带领锻工小组年年月月超额完成任务,7年内完成25年7个月的工作量,成为上世纪50年代的“革新大王”。当时的徐州市,掀起向掌家忠学习的热潮。
时光流转,经过多年发展变迁,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已经成长壮大并融入世界工程机械行业第三的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龙头——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掌老曾经挥洒汗水的老厂房,也已成为自动化、信息化的一流工厂,这里锻造出的大国重器,不断刷新着世界工程机械版图,获得习近平总书记点赞。
一代代产业工人发扬劳模精神,把个人奋斗与国家进步融为一体,成为时代洪流中的生动剪影。新中国成立以来,徐工先后诞生市级及以上劳动模范近百人,各类创新能手、技能冠军层出不穷,带动近千项关键核心技术以及一批批关键核心零部件不断突破,在“中国制造”的自主创新之路上傲然挺起硬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