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补短板锻优势,构建高质量协调发展新格局
2024-04-08 06:59: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作者:林杉 梅剑飞 许愿 张宇熠 吴琼 颜颖  
1
听新闻

从九个“新”看江苏经济新走势之三

补短板锻优势,构建高质量协调发展新格局

编者按

新质生产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消费、新型能源体系……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一系列“新”,成为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新华日报·经济周刊》选取报告中提及的九个“新”,分三期连续推出专栏,既解读这些“新”折射出的经济发展崭新趋向,也看新征程上江苏各界如何实践作为。

夯实发展根基,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记者 林杉 梅剑飞 通讯员 董莹

● 报告原文

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

● 新词解读

梳理近年来各地投资项目清单会发现,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已成为高频词、关键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一头连着当前的关键性投资,一头连着未来的高质量供给,是发展数字经济的基础保障和动力引擎。眼下,国内一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实施,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显著。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要求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因此需要打造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基础设施配套。与传统基础设施相比,新型基础设施除了具备基础性、公共性和强外部性等基础设施一般特征外,还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及融合化等新特点。”省社科院财贸研究所所长张立冬说。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提升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张立冬认为,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正日趋减弱,而新型基础设施不但投资空间巨大,而且上下游关联范围广,具有非常显著的乘数效应。此外,新型基础设施所具备的网络效应、平台效应和赋能效应,能有效推动消费结构和消费场景的跃升;对城乡新型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也可以挖掘和释放县域消费潜力。

江苏高度重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早在“十三五”规划期间就已着手布局,连续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推动信息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发展。经过多年努力,江苏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已处于全国前列。根据《中国新型基础设施竞争力指数(2023)》,江苏以总分88.56位列全国第三,与广东省(88.61)相差无几。

“江苏新型基础设施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主要包括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新型基础设施与产业结合不够紧密,以及部分关键核心技术有待突破等。”为此,张立冬从加强顶层设计、调动市场与社会参与、深化行业应用融合三方面提出建议——

加强统筹协调,把握新型基础设施发展规律,根据苏南、苏中和苏北不同区域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分级分类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发展一盘棋,加强各部门和省内区域间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上的统筹协调,切实防止发展碎片化;同时,要积极与沪浙皖等地区协同发展、优势互补和共建共享。

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充分调动国有资本力量,引导金融资源更多投入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要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放宽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准入门槛,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吸引更多社会企业参与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应用发展,加快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投融资模式。

坚持“建”与“用”统一,以需求为导向推进新型基础设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优化产学研平台与机制建设,以企业为主体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对新型基础设施中最为重要的关键技术和行业应用基础研究共性问题进行突破,为我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前列提供坚实支撑。

● 江苏作为

首个“交流改直流”工程加速冲刺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到电力能源领域,就是要持续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建设新型电力系统,为新型能源体系构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江苏扬州—镇江±2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简称“扬镇直流”)是国内首个“交流改直流”工程,起于扬州市高邮市,止于镇江市大港新区,线路全长约110千米,新建直流换流站两座。该工程利用现有五峰山大跨越,在不新增过江通道的情况下,将交流输电改造为直流输电,极大提升长江两岸电网互联互通能力。

当下,扬镇直流工程建设进入投运前的冲刺阶段。现场参建人员全力以赴保障工程直流系统调试工作的开展,争分夺秒完成保护跳闸、直流线路接地故障、大负荷等112项试验项目,助力工程顺利投运。

据介绍,一直以来,江苏电网负荷和电源总体呈逆向分布,风电、光伏等电源集中于长江以北地区,而用电需求却集中于长江南岸。目前,苏北富集电力送至苏南消纳,主要依靠省内6条过江输电通道。预计“十四五”时期末,苏北地区新能源装机容量将超过5000万千瓦,北电南送输电能力进一步提升。

“本工程的核心是对原有工程进行改造,在过江通道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改变长江跨越输电铁塔主体结构,将2回交流线路改造为3回±200千伏直流线路。”扬镇直流项目经理柏彬说,工程建成后输电能力将由原来的50万至60万千瓦增加到120万千瓦,远景输送能力可提升至360万千瓦,相当于春秋季南京市近一半的用电负荷,输电能力实现数倍增长。

4月4日,随着扬州和镇江两侧换流站端对端解锁成功,扬镇直流工程正式实现“绿电”输送功能。“从现在起,工程调试期间按360兆瓦功率稳定输送来自苏北的清洁能源,将扬州‘风光’提前送达镇江。”柏彬表示,由于天气原因,苏北地区风电大发,根据电网调度要求,扬镇直流工程在调试期间首次承担新能源输送任务。

目前,扬镇直流工程正在进行直流线路接地故障和大负荷试验,这两项试验是直流系统调试中最为复杂和关键的部分,也是对电网稳定性和设备性能的最大考验。试验的顺利进行将进一步验证交流改直流技术的可行性,并为城市电网的挖潜增效、绿色转型提供更多方案。

据悉,扬镇直流工程预计于5月上旬正式投运。工程建成后将有效提升江苏过江通道“北电南送”能力,推动更多苏北新能源送至苏南负荷中心消纳,为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能源一体化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拉近“城”与“乡”,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

记者 许愿 张宇熠

● 报告原文

要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行动,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 新词解读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新型城镇化,是一个融合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为一体的城镇化。据初步估算,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将带动约1万亿规模的新增投资需求。新型城镇化在拓展内需、扩大投资、促进消费、巩固消费型社会发展的基本盘方面,具有持久而重大的促进意义。

《江苏省“十四五”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现代化为导向、以制度性建设为重点,着力增强都市圈城市群能级、引领高质量发展。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末我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5.04%,分三大区域看,苏南83.11%、苏中71.96%、苏北66.34%,与2022年末相比,分别提高0.32个、0.80个、0.86个百分点。

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我省制定出台《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目前,江苏拥有全国百强县23个、百强区17个,连续多年位居百强县第一方阵,盱眙县等10个县(市)成功纳入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地区,溧阳市被列为国家发展改革委直接联系点。

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黄建洪认为,江苏推进新型城镇化,对于进一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意义。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江苏需要在四个方面发力——

精准做好顶层规划,形成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注重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持续扩大江苏万亿城市群优势,强化万亿城市群建设。

重视推进以县城为主要载体的县域城镇化。以战略融合即城乡融合式、一体化方式来实现新型城镇化,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通过一系列产城融合、设施支撑、服务民生、人居环境和县乡衔接的新基建,展开精准的有效供给。

把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中之重。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人地钱”挂钩政策,让有意愿的进城农民工在城镇落户,推动未落户常住人口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尤其是要通过创设政策条件来解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之间的较大差距。

扎实推进城市更新。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中村改造,加快完善地下管网,推动解决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停车等难题,加强无障碍、适老化设施建设,打造宜居、智慧、韧性城市,服务民生发展。

● 江苏作为

埭头之变,一场城与乡的“双向奔赴”

4月5日,溧阳市埭头镇葫芦洲现代农业产业园400亩油菜花竞相绽放,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拍照打卡。“开车过来1小时,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游玩项目,值得‘反复刷’。”从常州赶来踏春的汤女士说,葫芦村是她的宝藏“遛娃地”。

目前,葫芦村开设了葫芦烙画、草木染、手绘帐篷、定向寻宝等涉及传统文化、自然手作、乡村美学、野外拓展的特色研学项目。葫芦村专班负责人夏正春说,葫芦村正在与来自常州、南京的创意团队积极对接,在为城乡孩子带来“家门口”优质研学体验的同时,通过“研学+”带动“旅游+”,为乡村振兴源源不断注入新动能。

夜幕降临,葫芦村的夜生活拉开序幕。“埭头产”的啤酒成为了备受游客喜爱的“烧烤搭档”。这一杯啤酒见证了城乡加速融合的脚步。“坐在村里喝着啤酒吹着风,感觉像回到了自己家一样。”来自常州的游客张先生一直是该啤酒品牌的“回头客”。在城乡“共饮”这一杯的同时,城乡也共迎新发展。

从空中俯瞰,埭头镇内省道、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埭头河两岸,中心商业区、两翼工业区、周围居民区三大集镇板块有机交融,城乡融合的立体画卷正加速延伸。

作为“常溧一体先行区”,埭头镇立足区位优势,加速创新、技术、人才等要素双向流动。去年11月,常州大学溧阳新能源产业研究院落户埭头镇。常州大学副校长晏成林表示,产业研究院将探索“产学研用”科技创新模式,深化推动校地联动、校企融合、校院合作。

新能源不仅是溧阳重要的产业发展方向,也是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围绕溧阳“2+2+X”产业集群,埭头镇展开差异化、互补式产业布局,引进以江苏杰成为代表的电池循环企业、以博科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检测项目、以杰洋为代表的太阳能光伏项目,打通新能源闭环产业链“最后一公里”。

走进江苏杰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在杰成第三代电池拆解线上,不到一小时就能完成一吨锂电池的拆解。据悉,杰成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循环利用项目总投资10亿元,全面投产后可实现年处理10万吨新能源汽车退役动力蓄电池及极片。

据行业测算,2025年我国将会迎来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退役高峰。“企业一季度订单环比增长超45.3%。”杰成新能源副总经理、江苏公司总经理丁柏栋告诉记者,企业与溧阳共建锂电池回收循环利用生态体系,将积极促进长三角区域退役动力电池高效循环利用和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日前,埭头镇“拎包入住”的高品质人才公寓、与上海金之福养老服务(集团)有限公司携手打造的智慧养老中心接连竣工,即将投入使用。2023年,溧阳建成投用人才公寓7817套,引进各类人才1.46万名,构建“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如意小食堂”等“微民生”品牌让城乡居民收获满满“幸福感”。

溧阳是苏南地区唯一入选国家级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城的县(市)。今年,溧阳聚焦“品质城市突破年”工作主题,坚定“六大品质”提升方向,以经济发展品质为坚实基础,开放创新品质为根本动力,生态环境品质为绿色优势,城乡融合品质为战略路径,共同富裕品质为奋斗目标,社会治理品质为重要保障,“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埭头镇正是其中的典范。

提质创新,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

记者 吴琼 颜颖

● 报告原文

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培养用好乡村人才。

● 新词解读

在我省,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在内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逐步成长为服务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推进农业现代化走在前的有效载体。近年来,我省持续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制度供给和示范引导,注重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强化人才培养和市场营销,有效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民增收致富。

早在2017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政策体系建设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实施意见》,从财政税费、用地用电用水、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信贷服务等方面,初步构建了对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保护的完整政策体系。2019年,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省发改委等12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全省各级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的相关要求和政策措施。2021年新修订完善《江苏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今年,《江苏省家庭农场促进条例》正式施行,标志着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全面进入法治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省农业农村厅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处处长樊宝洪告诉记者,目前,全省纳入名录管理的家庭农场超过15万家,经营土地面积超过2000万亩,全省农民合作社市场登记数5.3万家,县级以上示范社9100余家,示范占比17%。

新型经营主体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有力的资金支持。我省把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纳入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范围,重点支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品牌建设、市场营销、技术创新与推广、人员培训等。

“今年,我们将配合省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决定》,持续加大政策制度供给,引领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樊宝洪表示,下一步,我省将依法持续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质创新发展能力,因地制宜培育规模适度、生产集约、效益良好的家庭农场,加强区域性、行业性联合合作,积极引领小农户参与市场竞争,为建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供有力支撑,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

强化示范引领。积极开展“千员带万社”行动。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品牌经营主体,组织开展国家和省级示范评定,扎实推进“头雁”新型经营主体培优培强,开展全国和省级典型案例征集,宣传推介一批典型做法。

强化质效双升。依托社会资源创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中心,持续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中心和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起草促进农民合作社提质创新的政策意见,大力推广家庭农场“随手记”记账软件,建立健全家庭农场“一码通”管理服务制度。

强化培训指导。继续组织实施好“耕耘者”振兴计划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项目,深入实施“千员带万社”行动,建好辅导员队伍,举办村集体领办合作社等创新方式的研讨和论坛,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精准指导服务。

● 江苏作为

三产融合绘出“莓”好生活

3月29日,农业农村部公布第五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典型案例,南京市江宁区农汇谷家庭农场因在主体融合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成效明显而榜上有名。

农汇谷家庭农场成立于2016年,目前全园占地面积约300亩,是一家专业从事蓝莓种植、初加工、销售及采摘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家庭农场。去年,该农场蓝莓鲜果销售400多万元,蓝莓果酒、果酱、果酥等深加工产品销售200多万元,亲子、研学、采摘等农文旅融合销售160多万元,年接待游客上万人次。

4月初,春暖花开,燕舞莺啼。走进农汇谷家庭农场,大片蓝莓正在盛花期,精巧的小白花点缀在枝头,四周鸟鸣清脆悦耳。80后张云热情大方,笑声爽朗,对创业经历如数家珍。

2015年,张云做服装生意存了些积蓄,与几位朋友合伙种植蓝莓。由于缺乏经验,他们起步便损失100多万元,这让合伙人终止投资。眼见土地承包在自己家乡,张云拉不下脸,将园子全部接手。她先奔赴山东、浙江、安徽等地学习蓝莓种植,接着寻找技术人员重新种植。

2018年,经过精耕细作,蓝莓顺利挂果,并通过电商等渠道销售顺畅,此后又顺利对接盒马鲜生进行销售。“我们秉持绿色种植的理念以及绿色食品生产的管理模式,认为品质是站稳市场的切入点,因此从选育、种植开始,到采摘、筛选、品控再到物流、终端等产业链每个环节都进行有效的运营和管控。”张云说。

基于果园的好生态,2019年,果园引进“蓝卉拖拉机乡村体验乐园”,项目方通过打造亲子游产品为果园引来更多游客,实现“农业+”的新发展模式。

谈及真正将一二三产进行融合,张云认为是机缘巧合。“2016年至2017年,蓝莓还没熟,我琢磨通过贴牌销售蓝莓月饼,当时卖了几千份。年底我又琢磨卖蓝莓酒,也有几十万元销售额。当时我就知道不能单纯发展一产,也要做产品加工。在拖拉机乡村体验乐园开放以后,游客购买产品,三产带动二产,我才真正将三产融合的框架理清,并且想要深挖价值,打造自己的品牌‘蓝卉谷’。”

为增强与游客互动,农场和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合作,培植无土栽培蓝莓。为宣传农场,张云的抖音号“蓝莓姐”不断更新果园科普,已有几千粉丝。

8年时光一晃而过,这片土地已经由单一的果园转型成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家庭农场,张云也成为南京市劳模、江宁区人大代表、江宁区家庭农场联盟理事长、南京市家庭农场联盟副理事长。每年5月中旬至7月初,6个蓝莓品种错峰上市,亩产依据品种差异从1500斤到3000斤不等,均供不应求。农场同时与各大高校、农科院等一同发展蓝莓苗圃驯化培育,每年蓝莓上市期间定期举办蓝莓采摘嘉年华,带动周边季节工200余人、常年工30余人。

“我们通过积极探索‘农业+旅游’‘农业+践学’融合发展新路径,已发展成为集农业种植、智慧加工、新技术推广、农业观光、亲子体验、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终端型、体验型、循环型、智慧型聚合农场。”张云表示,将继续精深加工“强链补链”,不断健全完善“农文旅”产业体系,努力打造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新名片”。

标签:
责编:戴凌 易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