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破解“人才荒”、用好返乡青年等话题引发会场热议——他带着情怀来,咱带着关怀宠
2024-03-10 07:03: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记者 倪方方

乡村全面振兴,是一个呼唤人才、造就人才的舞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养用好乡村人才。当前,越来越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人才成为农村创新创业主角,但乡村人才层次、规模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求仍有差距,有的地方甚至遭遇“人才荒”。如何培养用好乡村人才等相关话题引发会场热议。

差距在哪?全国人大代表、盐城市建湖县高作镇陈甲村党总支书记、天和生态农业合作社理事长鲁曼以当下火爆的电商直播举例:越来越多农户变身网红主播、田间村播,但他们大多在生产一线,存在直播内容千篇一律、对平台规则和营销策划知之甚少、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与客户沟通不畅等问题。一些人在直播中打起“价格战”,有的还夸大农产品质量,导致消费者丧失信任,产业发展也遇到瓶颈。

“乡村医疗卫生人才也缺。”全国人大代表、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渔樵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姚路路说,当地村医学历以中专为主,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为42.12%;村医队伍老化,50岁以上村医占比达35.6%;执业资质偏低,执业医师占比仅为4.9%,农村医疗整体服务能力较弱。

全国人大代表,连云港市海州区新坝镇小荡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徐瑶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基础薄弱的村面临着“人才荒”,有着“招不来”“留不住”的尴尬。在教师、医生、“三农”产业和村级组织带头人等一些关键性岗位上,情况尤为突出。

“人才荒”缘何而起?徐瑶坦言,相比高薪、体面职业,“新农人”的社会认同感还偏低,加上乡镇血缘、地缘关系往往高于业缘关系,外来人才难以在较短时间内融入,这些都不同程度导致人才无法扎根当地。

“很多人一腔热情来了,没干多久又走了。”说起人才流失,不少来自乡村振兴一线的代表委员很惋惜。全国人大代表,宜兴市西渚镇白塔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欧阳华调研发现,不少地方目前难以为青年人才创设高层次、有梯度、富活力的发展环境,也无法给予青年通畅的职业上升通道和有保障的经济报酬,青年长期处于“放电状态”。此外,大学学历教育与乡村振兴实际仍有脱节,不少人有学历、缺能力,跟不上乡村发展节奏。

人才下乡不能只靠情怀,要让愿意投身乡村建设的人留得安心。欧阳华建议,探索试点乡村振兴专项编制招录计划,定向招录一批扎根农村的优秀村级专干、网格员,特别优秀的予以破格激励,让人才长期直接服务乡村;支持和引导地方建设一批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将青年友好型城市社区、街区建设向乡镇延展;支持高等院校开设新农科,将亟需的智慧农业、智能农机装备、休闲农业、乡村治理等课程涵盖进来,办好高质量的农业教育。

有代表委员提出,返乡青年应是未来乡村人才的主要来源。“乡村旅游业进入精细运营时代,返乡‘农二代’是乡村未来的希望。”全国人大代表、无锡拈花湾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国平调查发现,返乡青年了解家乡情况,在乡村旅游客群分析、创意策划、口碑营造、服务提升、宣传推广、数字技术等方面很有优势,是名副其实的“田秀才”“乡创客”。

如何培养用好这些“田秀才”“乡创客”?吴国平建议,地方应出台鼓励青年返乡一揽子扶持政策,在项目落地、资金筹措、精细服务等方面提供保障,出台相应免税减税政策,优化就医、就学等相应配套设施。“给他们关怀和关心,就像对待自家孩子。”他说。

徐瑶建议,推进更多科研、高校平台下沉乡村,比如将农科院、农研所、农业大学等单位的科研基地、大学生实践基地等向农村偏移,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打造乡村产业集群,创造更好创业创新环境,提升对优秀人才的吸纳力。“乡村振兴要从城市引入大量人才,还要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徐瑶说。

针对村医“人才荒”,姚路路认为当务之急是开源、通路、提质。开源,即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优化高校医学专业设置,为村卫生室量身打造人才。通路,即完善村医相关保障政策,提高村医待遇水平,加快推行“县管乡用”“乡管村用”等制度落实,打通岗位交流渠道,依托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实现对人才的合理调配。提质,即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将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大专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全部纳入全科或助理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推进基层卫生人员实训基地标准化建设,以常见病诊疗培训为重点,促进村医能力提升;建立持续性村医服务能力提升机制,设立村医培养专项资金。

“培养农村电商本土化主播,要重点培养创业带头人、返乡创业青年。”鲁曼建议,首先要打造农产品区域品牌,扩大乡土农产品知名度,加快出台面向农村电商等新模式、新业态的专项扶持政策,开展农产品画像、直播技巧、推广引流等技能实操培训,并与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和成熟电商营销企业合作开发培训课程。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针对培养用好乡村人才,今年江苏省委一号文件已提出明确目标和路线图: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400人,分层分类培育高素质农民15万人,“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创业就业专项培训1万人次以上。同时,加快培养乡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专业人才,打造“乡村工匠”;完善“县乡共管”“县管乡用、下沉到村”等机制,推动县域内人才统筹培养使用;支持有条件的“新农人”参与农业科技推广、种业育繁推一体化等项目建设。

标签:
责编:王迅 易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