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新江苏讯 区域协调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域协调发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江苏要全面融入和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同其他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的对接。这就要求进一步强化“全国一盘棋”理念,从战略全局出发,更好发挥经济大省对区域乃至全国发展的辐射带动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纲举目张的重要作用。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江苏在更大范围内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内在逻辑上的耦合性。同时,区域协调发展本质上是打造区域发展共同体,不仅需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等,而且还需要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产业创新协同有序,要因地制宜,避免一哄而上、泡沫化,以培育新质生产力进一步筑牢区域协调发展长效机制。
联动推进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产业创新转型。完善“揭榜挂帅”“赛马”制度,加快推动构建区域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强创新转化,加快培育一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领域中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宁杭生态经济带、G60科创走廊、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等载体建设,发挥好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成果转移转化枢纽作用。围绕长江经济带构建布局国内价值链,有序推动产业跨区域转移,着力打造产业转型创新先行段示范段,培育壮大“链主”企业,充分发挥“链主”作用。
持续加强省内及与其他重点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建立健全常态化、全方位、多渠道区域产业发展合作机制,强化省级层面统筹协调,深化“1+3”重点功能区建设。加强南北结对帮扶和产业链合作,深化陆海统筹、江海联动,建立省市国有企业联动发展机制、重大产业转移项目差异化保障与利益共享机制。聚焦“1650”产业体系,推动省级以上开发区打造特色创新集群,着力提升土地产出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和智能制造普及率。优化招商引资理念政策,鼓励探索多种形式双向“飞地经济”模式,包括利用设置园中园、建设孵化器、打造招商展示平台等方式设立“反向飞地”。
有序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新质生产力发展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这也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微观本质和前提条件。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培育区域性要素市场,打破地区分割和行政壁垒,降低经营主体的交易成本,促进各种要素资源向优质载体集中,服务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聚焦重点产业,加大高层次产业人才、招商人才精准引进力度,注重对团队的招引,探索建立“人才飞地”和“离岸人才中心”,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水平。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订单式”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围绕强化功能、提升连接,统筹加快智能算力、边缘计算等算力设施布局,体系化推进5G、千兆光网规模部署,打造特色行业数据中心,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构建国土空间开发引导支撑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用地分级分类保障,加大土地综合整治力度,优先盘活园区存量建设用地,促进多规合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