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新江苏讯 三月的长三角,春日初暖时。正在进行的全国两会,释放出一个又一个令人振奋的发展讯息,在众多热点关键词中,长三角拥有不少“高光时刻”。
长三角之于中国,是一扇“窗”,示范区率先“推窗见景”。
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次年11月,地跨沪苏浙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式揭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由此全面进入“施工期”。
全国首部跨行政区国土空间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水乡客厅标志性工程方厅水院开工建设,跨省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揭牌……近日召开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理事会上传出消息:4年多来,示范区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重要成果——累计形成136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38项面向全国复制推广;持续推进145个重点项目建设,“一厅三片”重点区域实质性开发;示范区开发者联盟集聚64家主体,为示范区建设赋能。
示范区拔节生长的每一步,都饱含党中央的殷切期待。去年11月30日召开的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指出,长三角区域要加快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其中点明:要加快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完善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强规划、土地、项目建设的跨区域协同和有机衔接,加快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
“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展优势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长三角”又一次被点名。而作为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示范区如何向纵深推进?
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示范区建设五周年。关键之年要有关键之策,示范区执行委员会副主任张忠伟表示,示范区将进一步深化前期制度创新成果,推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的改革创新,加快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将制度创新效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努力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蹚出新路、形成示范。
翻开初步形成的2024年示范区重大建设项目调度清单,151个拟纳入调度重大建设项目在列。时间进度条往后推,在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上,每个节点都很“有料”——6月,华为研发中心将启用;9月,西岑水质净水厂将投用;水乡客厅功能形象逐步呈现,年内实现上海和江苏区域建筑以及三座步行连廊完工;苏州南站科创新城站城一体的高铁小镇加快形成,年底交通枢纽工程将建成启用。
视线看向“两区一县”,一份年度重点项目计划新鲜出炉。比如,吴江将加快推进通苏嘉甬、水乡旅游线、如通苏湖等项目;深化共建同里区域能源互联网示范区;推进盛家厍城市更新、盛泽印染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工程等项目建设;推进丝绸中专异地新建、青云中学改扩建,加快建设费孝通江村学院、东太湖生态旅游度假区游客集散中心。
“我们将紧扣一体化、高质量两个关键词,锚定‘四个统筹’重大要求和‘一田三新’战略定位,全面落实一体化发展和示范区新三年行动计划,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大项目、重大改革接续奋斗,深化沪苏同城和江浙联动,主动贡献长板、加快补齐短板,协力推动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吴江区发改委副主任吴志祥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