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新江苏讯 “当时,杨校长说,哪怕是一件极其平凡的小事,也要用心去做好。”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教授张谦芬至今仍对30多年前的一场报告记忆犹新。她说的“杨校长”,就是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杨瑞清。当年10多岁的张谦芬受其启发,也走上了教书育人的道路。
3月2日,由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主办的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教育家精神”2024年巡回宣讲江苏报告会在南京师范大学举行。6位宣讲团成员用亲身经历讲述各自在教育战线上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实践故事,展现为国家育英才的责任担当。
点灯育才,当好乡村孩子的引路人
“我甘愿做一辈子乡村教师!”现场,杨瑞清说起自己几十年前许下的承诺,依然掷地有声。1981年,他大学毕业后主动选择到乡村小学任教,暗下决心要让乡村的孩子也能享受好的教育,“开学了,还有6个孩子没来报名,我一个多月走村串户,把这些孩子全部拉回课堂”。
南京师范大学对行知小学1986—2021届81个班2735名毕业生的调查显示,校友记忆中的学校生活体验是“温暖”。“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个平凡的乡村孩子,我们不仅仅要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传承知行合一、向上向善的精神品格。温暖、坚持、创新、担当,这是教育的初衷,也是教育的答案。”杨瑞清感慨道。
在跨度40年的教育实验中,杨瑞清深切体会到教师的示范引领至关重要。在他看来,稻田、果园就是宝贵的课堂,梨树、桃花就是鲜活的教材,在大自然中,孩子们手脑并用,学习主动性越来越高,教学效果越来越好。1994年,学校开办江苏省第一个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行知基地。一批又一批城里长大的学生走进劳动基地,挖红薯、采茶叶、割麦子、摘棉花。30年来,行知基地接待近60万名中小学生,成为全国研学营地。
自幼在太行山脚下长大的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李粉霞深知乡村孩子成才的不易,“当年职校招生困难,来上学的孩子基本没有什么分数要求,好几个家长说,对自家孩子没有什么指望,但我决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要让他们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职校学生大多不自信,为帮孩子们重拾信心,李粉霞陪他们一起跑操,一起上晚自习。如今,学校培养出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其中包括全国技术能手32人。有一次,一位学生家长不知从何处了解到她办事要路过家门口,愣是走了三四里路到路边等她。由于路不熟,李粉霞到达时天已黑了,学生父母一直在村口等了一整天,“黑暗处老人闪着泪光,拉着我的手念叨‘我们就想看看老师’。”老人的两个孩子后来双双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录取,一个家庭由此改变了命运。
因材施教,用爱和智慧引领孩子未来
“启智入心,因材施教,有智慧的爱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力量。”从教20余年的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启智学校书记申承林感叹时光飞逝。他的学生,是一群智力发育障碍的孩子,有的入学时智力只有2—3岁的水平,有的连洗脸、刷牙、吃饭都不能自理。申承林和老师们坚持学习研究,探索特殊教育规律,一起编写了100多万字校本课程,推动提升育人质量。
除了教孩子们认识日常生活用具、学会生活礼仪,学校还把红绿灯、斑马线、标志牌搬进校园,引导孩子们遵守交通规则,树立安全意识。“我们不可能一辈子陪伴在他们身边,但希望孩子们终有一天离开校园、穿梭在车水马龙之间时,能从容行走在人生的大道上。”申承林说。
用音乐赋予盲童成长的力量,2011年,张龙主动申请到武汉市盲童学校任教,却遭到质疑。有人说:“你学的是指挥,去盲校教学,孩子们又看不见你的动作,岂不是白费劲?”但张龙认为,音乐能唤醒孩子、点亮希望。
她在盲校成立盲童艺术团,费尽周折请来老师。没想到,来学的孩子寥寥无几。一个名叫文俊的孩子怯生生地表示,“我喜欢音乐,但我来盲校只想学按摩,将来做一名按摩师,其他的不敢想”。那一刻,张龙心里很不是滋味。
为激发孩子们的学习愿望,张龙把音乐会搬到课堂,开展音乐兴趣活动,把游戏和音乐结合起来。不知不觉中,音乐走进学生心房。文俊的钢琴演奏水平越来越高,2015年与法国钢琴家理查德克莱德曼同台演奏。去年,文俊以优异成绩考上北京联合大学,在去北京的高铁上,文俊给张龙打了个电话:“老师,谢谢您,您让我的未来变得不一样。”
“作为老师,我们努力搭建一座座爱的桥梁,引导孩子们健康向上,启智润心、因材施教。‘教育家精神’引领我们用更多的智慧和方法开启更多孩子的心窗。心窗打开了,光照进来了,人生就敞亮了。”张龙说。
躬耕教坛,坚守不灭的教育理想
让海岛上的孩子享受家门口的优质教育,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第一幼儿园园长范徽丽,谈起为之奋斗10余年的教育理想,几度哽咽。2013年,她第一次来到北海市涠洲岛。岛上有一处闲置多年的破旧小学校舍,外面用渔网围成一圈围墙,孩子们隔着渔网看着她,“那一刻,我的内心被触动了,他们需要我们,需要更好的教育”。
于是,她主动请缨上岛开办幼儿园。村民们都很期盼,可困难重重。2014年7月,开园在即,一场罕见的超强台风正面登陆涠洲岛,台风吹倒了围栏,摧毁了新建的食堂,“看着满地损毁的板材,我产生了无数个放弃的理由,可是孩子们天真的眼神和发自内心的使命感,又重新给了我再次扬帆的无穷力量。”范徽丽说。
范徽丽向村里的施工队借来水泥和沙子,自己动手浇灌混凝土,把旗杆竖起来。“在边远的海岛上,旗杆就是我们心头的桅杆,旗帜就是我们心间的信仰。”2015年秋天,海岛幼儿园终于开园,报名那一天,村民们纷纷把孩子送来。当天,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海风中冉冉升起,当孩子们齐声欢呼“五星红旗,我爱你”的那一刻,泪水涌出了范徽丽的眼眶。
“10年来,一张张船票、一次次的乘风破浪里,有我们对教育公平与质量的追求,有海岛孩子们快乐成长的篇章。”范徽丽说。
从教20多年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肖向荣坚持教书育人并重。2021年,他发起电影下乡——新时代大学生美育支教行,带领师生们跋山涉水、翻山越岭,从贵州苟坝到河北阜平,从新疆阿克苏到青海,开着大篷车,拿起放映机,挂上大银幕,为乡村孩子们带来艺术和文化的力量,“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引领孩子撰写自己的人生脚本,让每一个孩子都做自己人生的总导演,成长为国家的建设者,勾勒未来的时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