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是抵达,更是新的出发——写在常州迈入GDP万亿之城之际
2024-02-26 06:46: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作者:新华日报常州报道组  
1
听新闻

甲辰龙年,一座叫“龙城”的城市,在中国经济版图上破壁飞腾,留下隽永的标记。

(一)

一座城市前进的道路上,总有一些关键时刻,标注着历史进程。

40年前,1983年,常州开启市管县、奠定如今市域范围;同一年,费孝通先生赴常州等地调研考察座谈,在《小城镇再探索》一文中首次提出“苏南模式”;也就在这一年,常州人均产值和财政收入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第一,人均产值仅次于上海。

40年后,2023年,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以高质量发展的过硬成果竞相为“走在前、做示范”勇挑重担的激流勇进中,常州高质量迈入GDP万亿之城,成为江苏第五座GDP总量超万亿元的城市。

回望40年,这座城市一路追风赶月、奔赴山海,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实力强在总量、强在人均、强在成色——万亿之城中人口最少,地域面积倒数第四,人均GDP列全国主要城市前十,成为全国人口最少、地域面积较小、人均水平较高的万亿之城。

(二)

从“中小城市学常州”到“新能源之都挑大梁”。

这是一条实体支撑的奋进之路。常州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实体经济成为这座城市发展制胜的密码基因。坚守实业融入血脉、刻在骨子里,推动制造业成为常州的最亮特色、最大优势、最强竞争力。

这是一条自立自强的奋进之路。既无地域空间之大,也无资源禀赋之优,更无特殊政策之厚,硬是以骨子里不服输的精气神,自立自强、借力发力,冲破土地资源少、环境承载力弱等一系列“天花板”,“小身材迸发大能量”,成为近十年来发展最快、最具潜力的城市之一。

这是一条内外兼修的奋进之路。文艺精品创作实现国家大奖全覆盖、“五个一工程”奖同类城市领先,道德讲堂全国首创、全域文明城市全国首批,生态环境质量发生转折性变化,既有物质富裕又有精神富足,既有发展高质量也有环境高颜值。

这是一条融合均衡的奋进之路。城乡居民收入连年攀升、倍差缩小至1.78:1,实现了由资源小市向经济大市的历史性跨越,成为全国城乡发展最均衡、百姓最富裕、市域发展最协调的城市之一。

这是一条勠力同心的奋进之路。干部有担当、有能力、有情怀,企业家有眼光、能创业、创大业,产业工人肯钻研、懂技术、能吃苦,人才队伍有志气、善创新、能创造,四支队伍心往一处想、劲往事业聚,合力推动向高而攀、拔节生长。

从“中小城市学常州”到“新能源之都挑大梁”,常州时刻保持低调务实不张扬,时刻鞭策自己励精图治、心怀高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立于GDP万亿新坐标之上,从闯关夺隘的胜利喜悦中平静下来,该如何盘点过往的得失,又该怎样将迈入万亿之城的激情,沉淀为奋进的底气、化为继续前行的动力?常州在既往的道路上寻找答案,也向已经跻身万亿之城的先进城市寻策问道,承继拓展内涵型增长的密钥。

这不只是一个梦想的实现,更是一段新征程的开启。

(三)

产业振兴,振动的是城市生长的力量,振奋的是城市发展的志向。

产业是城市的生命,没有产业的朝阳映射,就没有城市的日出辉煌。如果把一座城市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实体经济就是深埋地下的根,根深才会叶茂,根固才能树壮。常州始终把制造业作为城市的最亮特色、最大优势、最强竞争力,始终把制造业奉为城市必须坚持的“长期主义”。常州的万亿之路,印证了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从近代民族工商业重要发祥地,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小桌子上唱大戏”,构建了以“九条龙”为特色的工业体系;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率先崛起为“工业明星城市”,到成为“苏南模式”重要发源地;从乡镇企业“洗脚上岸、改革拓荒”,到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层出不穷、群星璀璨,一批批企业历经百年积淀、一代代企业家历经薪火相传,为城市带来无数荣光和骄傲。

工业体系之完备同类城市少有。国家工业41个大类中常州有37个,207个中类有191个,666个小类有606个,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达97%,是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很多产业循环的发起点和连接点。

产业集群之强劲同类城市少有。工业规模总量近2.2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42.2%,智能制造装备、新型碳材料集群成为“国家队”,新能源产业领跑赛道。

经营主体之活跃同类城市少有。拥有84万经营主体、6.6万家工业企业、97家上市企业、23家百亿工业企业,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工业大奖数同类城市第一,创业“独角兽”加速崛起,产业“领头羊”异军突起,企业“小巨人”风生水起。

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支持常州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展新能源不仅对常州有意义,更是全省的新增长点,还是服务国家战略、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面临着不可多得的窗口期。围绕新能源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常州让新能源“世界看中国、中国看常州”的理想成为现实。“发储送用网”深度融合,产业集聚度全国前三,投资热度全国第一,新能源产业产值超7600亿元,整车见车率、充电见桩率、光伏见板率迅速攀升。从萌芽到发展再到井喷,新能源、新城市、新生活多维融合,激活一座城市的全新活力。

有人说,常州撞上了新能源“风口”的“大运”。殊不知,偶然中藏着必然,“风口”里隐含“风向”。

“血脉基因”的使然。这片沃土有着百年的工商传承,自带创新创业基因。“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经千难万险”,创造了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发展奇迹。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超六成的经济总量、超八成的税收、超九成的就业。

“阳光雨露”的滋养。既当好日常服务的“店小二”,更争做解决疑难杂症的“急郎中”,秉承“懂得产业、舍得投入、等得花开”的支持逻辑、相信“给资金不如给订单”的市场逻辑,每年制定重点任务清单、落地一批改革举措、出台重磅刺激政策,让政策力度转化成各类经营主体的体感温度。

“项目种子”的孕育。连续十年开展重大项目主题年活动,建链强链补链延链,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新兴产业挑起大梁、未来产业乘风起势,一批支撑力强的好项目拔地而起、引领力强的大企业脱颖而出、竞争力强的新产业应运而生。

“金融活水”的催发。上市是最好的转型升级、是最好的招商引资、是最好的总部经济。出台重磅支持政策,实施企业上市“龙腾行动”,科创板光伏第一股天合光能、港股动力电池第一股中创新航等一批企业结出“资本硕果”。

新能源步入了长周期、高成长的黄金时代,深度重构经济地理、重组创新版图、重建能源结构、重塑生活方式,成为城市竞逐的“必争之地”。

常州,正瞄准“到2025年实现新能源产业规模超万亿元”目标,全力打造引领长三角、辐射全国、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贡献“常州方案”、彰显“常州价值”、体现“常州担当”。

弄潮儿定会勇立潮头,追光的人终将光芒万丈。

(四)

创新,是一座城市最雄浑的动能;人才,是一座城市最根本的优势。

一览众山小,海拔8848.86米的珠穆朗玛峰蕴藏常州创新的“高度”;高峡出平湖,蓄水位825米的白鹤滩水电站有常州创新的“深度”;千里快哉风,时速380公里的高速铁路承载常州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多“国之重器”向高而攀、突破极限,频频闪耀常州元素。

全社会研发经费占比达3.4%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56.2%,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核一园两室三中心”能级加快提升……瞄准产业科技创新“主攻方向”,把创新落到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重塑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回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借力赶潮下乡的“星期日工程师”,常州乡镇企业迅速崛起。然而,在转向创新型经济发展时,常州却遭遇尴尬:创新资源较为匮乏,一流本土高校较少,国家级科研院所稀缺。相较兄弟城市,常州缺乏培育“参天大树”所需的“创新养料”。靠什么突破发展瓶颈?

没有简单复制别人的路径和模式,常州探索出一条“走出去、请进来,建平台、引人才”的要素汇集之路,一条“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协同创新“科技长征”之路,一走就是二十年。

瞄准从0到1的创新策源,以及“从1到100”再到“N”的产业突破和转化应用,常州牵手创新的国度,中以常州创新园成为中以合作标志性项目,中德、中瑞等国际合作园区数量全省第一。常州科教城,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平均每天创立1家科技企业、转化1项科技成果、新增4件授权专利。创新主体活跃,4720家高新技术企业、16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1家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共同组成常州创新最硬核的支撑。

2017年,常州选手宋彪荣膺世界技能大赛最高奖。一枚金牌映射出的是产教融合的辉煌:每年培养技能人才10万人以上,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连续10年全省第一,常州成为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

累计投用人才公寓11.77万套、满足35万人才拎包入住,“来时一个包、安下一个家、共建一座城”是常州对人才最深情的告白。持续推进“龙城英才计划”,开展“名城名校合作行、创新创业赢未来”活动,实施青年人才生活居住“双资助”……因为常州懂得、舍得也等得,“全国青年创新创业最向往城市”日渐成为现实。

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飞跃”,常州正奋力打造长三角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形成以创新驱动为关键的新质生产力,努力成为跨周期的远行者,奋楫扬帆、破浪前行!

(五)

一个城市的发展,紧要之处往往只有几步。

让城市定位转化成为发展地位,必须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突破城市能级天花板。沿着大江大河大湖,构筑城市发展大格局,常州彻底打破了是“中”不是“心”的中位困局,一座承东启西串联苏南、浙北、皖南区域联动发展的“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蓝图壮阔!

地图上,往南,“两湖”创新区引领全域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和希望;往北,高铁新城成为常州跨江融合的桥头堡。交通中轴,构筑起常州重塑城市格局的“新支点”。

从运河时代走向湖湾时代,打开了发展新格局。历史上,常州临河建城,小桥流水、枕河人家,舟楫云集、繁华异常,奠定了“中吴要辅、八邑名都”的历史地位,近现代民族工商业沿运河沿铁路茁壮成长。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城市发展空间、发展廊道不断拓展,多轮驱动、一体发展格局逐步形成。然而,地狭资源缺的束缚日趋凸显,中心城区偏于一隅、辐射带动不足,市域一体协同发展阵地不强,这些“发展中的烦恼”仍未根本性消除,“中位优势”面临“中位陷阱”的尴尬。如何打破天花板、重塑新优势?2022年5月9日,“两湖”创新区建设推进大会召开,“两湖”创新区应运而生!

居区域格局之要。地处市域几何中心,既能破解中心城区发展之困、更为金溧崛起注入动能,激发区域争雄、竞相发展的澎湃动力,承担起发展“主引擎”的新使命。

拥自然禀赋之佳。状若蝴蝶、振翅欲飞,更难能可贵的是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做了“留白”,成为长三角区域资源最优、空间最足、展示度最高、发展潜力最大的绝佳宝地。

承使命担当之重。贯穿长三角腹地的南北纵轴和牵引长江经济带的东西横轴交汇于此,“两湖”成为独一无二、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对周边区域带动力、辐射力、影响力不可限量。

绘发展蓝图之优。起笔,世界眼光;落笔,时代标杆。谋定“生态创新区、最美湖湾城”定位,奋力打造生态之城、秀美之城、科技之城、创新之城、青年之城、未来之城。

坚持把最好的资源聚向“两湖”,以生态之美扮靓“两湖”、创新之光引领“两湖”、创业之势激荡“两湖”,沪宁沿江高铁建成运营,南医大常州校区签约开工,南大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建成投用,腾龙大道、中吴大道西延、地铁5号线等重点工程加快推进,中以常州创新园等高能级载体加快建设,常州南站、总部经济区等高品质项目加快实施,“两湖”正激发“千帆一道带风轻”的新势能、迈向“奋楫逐浪天地宽”的新格局!

(六)

城市要崛起,就必须在历史前进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潮流中发展,而改革开放正是顺时应势的“关键一招”。

走进城市运行指挥中心,深蓝色大屏上实时跳动着城市运行的“数据画像”,仿佛无数双隐形的手,支撑城市高效运转。构建“一基座+一平台+N场景”框架体系,建成精品示范应用场景63个……“一网统管”构筑出“数智化常州”。

将部门间分散的系统整合统一,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的“一网统管”正是常州改革创新、开放包容、锐意进取的生动缩影。

1982年,踏着改革开放的春潮,常州率先起步、闯出新路,获批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1988年,常州高达实业有限公司核准登记,成为全省首家私营企业。在别人还在彷徨观望时,常州以时间差“抢”出先发优势。

2015年,武进区作为全国首批开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试点地区之一,统筹开展“三块地”改革,为新《土地管理法》提供常州实践。大胆闯、大胆改、大胆试,成为常州续写城市“改革史”的最佳注脚。

每一次突破,都离不开全球视野。从1978年获批对外开放试点城市,到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超3100亿元,3000多家外商投资法人企业深耕常州,600多家常州企业走向全球开展国际化经营,常州乘开放春风,主动向世界敞开胸怀。

高频“走出去”,热情“引进来”。今天的常州,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举办科技经贸洽谈会、对话全球CEO、“对话德国”合作交流大会等活动,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关键零部件等一批重量级项目签约落户,在全省“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中展现常州优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开放创新的独特魅力让“投资常州”成为更多跨国公司的“首选项”。以推进合作共赢的开放体系建设为抓手,常州正努力打造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一流营商环境。

淘沙见金,改革不惑,“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已经开启。沿着改革开放这条创造历史的道路不断奋进,锲而不舍、一以贯之、再接再厉,常州也将走向更加光辉的未来。

(七)

一个城市如果不能把生态保护好,就没有未来,没有希望,而且不可逆转。

长江、大运河、太湖、滆湖、长荡湖、天目湖襟带相连,茅山、南山等奇峰秀岭交相辉映;城乡共此青绿,俯拾皆是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的恣意天地……常州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打通“两山”双向转换通道,既为生态版图扩面、又为绿色发展扩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国字号”荣誉纷至沓来,浇灌出生态文明满城春。

重现绿水青山,留住金山银山。常州工业化高歌猛进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容忽视的“负产品”。特别是发展较快区域,发展空间受限、污染能耗偏大。如何破题,惟有统筹好“治与留”,推动生态治理先行、发展逻辑重塑。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嘱托,开展“停转拆绿提”五大行动,腾退沿江1公里内危化企业,长江常州段生态岸线占比80.6%、全省第一,“生态锈带”蝶变“发展秀带”。

累计推进1000多个项目,实施新沟河、新孟河等超百亿水利工程,制定落实太湖治理1+8行动方案,连续16年实现“两个确保”,唱响新时代的“太湖美”。

深化“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整治提升企业4350家,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3万亩,在“多难选择”中实现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城乡面貌转型改善、生态环境持续提升。

守好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溧阳、金坛等区域生态本底优越,过去发展相对滞后。如何破解“守着绿水青山却望不到金山银山”之困?惟有统筹“守与换”,推动“绿水青山”高颜值转化为“金山银山”高价值,铺展“绿水青山相映美、金山银山幸福长”美丽图景。

“贩售另一种生活方式”,让旅游“想看、好看、耐看、回头看”,打造天目湖旅游度假区、东方盐湖城等爆款产品,让“风景美”变成“钱景好”。一村一景、一村一韵,“荷塘”礼诗圩、“鹅村”姜下村等美丽乡村各美其美、交相辉映。

生态环境的“梧桐树”枝繁叶茂,“五湖四海”的金凤凰“纷至沓来”。溧阳、金坛充分释放优越生态磁吸力,先后落户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南航天目湖校区等高能级载体平台,集聚宁德时代、蜂巢能源等重量级企业,智造之美与山水之美相得益彰。

绘就绿水青山,创造金山银山。老城区文化资源富集、功能空间密集,但往往生态空间逼仄。如何展现独特文化记忆和江南水乡风貌,破解千城一面之困?惟有统筹“绘与创”,用“主观能动”的创意创造活化“客观实体”的“绿意盎然”。

遵循古法、修旧如旧,近园、未园、意园串珠成链,萃园“五园汇秀、八景重现”,“中国园林蓝本”止园、“三吴第一楼”大观楼等经典建筑加快复建,写意山水与庭院深深映照,山林野趣与田园闲情比邻,“江南园林看常州”盛景正在归来。

十年如一日,见缝插绿、留白增绿、街角延绿、腾退还绿,增核9万亩、扩绿13万亩、连网1300公里。城在绿中、园在城中、城绿相融的“绿城体系”,让市民欣赏旖旎风光、休闲小憩有了更多好去处。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如今的常州,“颜值”变靓、“气质”趋好,正秉持“今美于昨、明日复胜于今”的追求,不断书写绿色生态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实践。

(八)

离开了人,一切发展都将失去意义;发展最终的落脚点,就是老百姓感受到的温暖。

在“8级强震”中尝试逃生自救、在烈焰熊熊的“火灾现场”参与灭火救援、在救援一线为“伤者”进行心肺复苏……每逢节假日,恐龙人防灾避险体验馆都会迎来许多孩童,“溜娃”的家长也纷纷感叹自己“补课”很有收获。

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成为全省唯一连续三次获得“长安杯”设区市、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一项项成绩证明,这座城市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做到“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

统筹“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在奔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都不掉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6.2万元,是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小的地区之一。

上世纪末,启动以改善办学条件为内容的“金边工程”;2013年,成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地级市;2021年,获评全国首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教育现代化建设综合水平多年保持全省前列。

聚焦全民健康,聚力共建共享,市二院阳湖院区二期、市儿童医院新院区等项目投入使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医保服务站全覆盖,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受到广大市民点赞。

60周岁以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全覆盖,儿童早期发展健康服务延伸至托育机构,常州始终牢牢抓紧“一老一幼”,绘就“朝夕美好”温暖画卷。

从“三公一场”民生实事,到“三优三安两提升”民生工程,再到办好“六个常有”全生命周期民生实事,把群众当“家人”、把群众的事当“家事”、把群众的信当“家书”,每年面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民生实事项目,通过人大代表票选确定年度实施项目,让民生工作经得起“民意闲谈”、经得起“时间沉淀”、经得起“历史检验”。

龙年春节,感动全网的常州外卖小哥李园园和“外卖宝宝”搬进了新家。他说,“房子不大但足够遮风挡雨,装下了一家人的梦想和未来”。安全温馨的家,是步履匆匆的休憩点,是逐梦前行的加油站。让孩子们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美满的晚年,让奋斗者有精彩展现的舞台,始终是常州矢志不渝的追求。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始终把老百姓的“关键小事”当作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常州把一个个民生“难点”变成撬动城市发展、社会进步的“支点”,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九)

发展成就的背后是文化,经济奇迹的背后有精神。

“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去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深刻提出了这一研究命题。文化是城市的“根”,精神是城市的“魂”。常州发展的成功实践,深层密码就在于:守正创新的文化与精神。

常人崇文重教。“文教被于吴,吴尤盛于延陵。”自隋唐开科以来,涌现出19名状元、2960名进士,近现代走出72名两院院士。南宋“儒风蔚然、为东南冠”,明清“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近现代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等老一辈革命家从这里初心启航,吴阶平、赵元任、华罗庚、吕思勉、刘海粟、周有光等巨匠大家激荡创新报国、赓续文脉的使命担当。

居民综合阅读率和综合阅读指数近年来连续位居全省第一方阵。纪录片《瞿秋白》、广播剧《谋将来永远的幸福——张太雷》、锡剧《烛光在前》……一部部现象级文艺作品涌现,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领跑同类城市,囊括“文华大奖”、电影华表奖、百花奖、曲艺牡丹奖等重量级奖项。

静水流深,润物无声。经典与流行碰撞交融的青果巷焕新亮相,百年老图书馆惊艳变身“红盒子”,塔寺园、篦箕巷、西瀛里,勾勒出一城风雅、老城复兴的古意。“无中生有”打造中华恐龙园、淹城春秋乐园、环球动漫嬉戏谷,成为城市会客厅。

文旅繁荣的背后,正是波澜壮阔的时代故事、热气腾腾的创新创业、意蕴深远的历史文脉。

常人崇德向善。自季札封邑延陵,历经千年传承,重德、重情、重义、重信就深深刻入常州人的血脉中。季札,重学多思、三让王位、徐墓挂剑,孔子礼赞为“延陵君子”。他厚德兼容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成为常州人的品格基因。

荣获全国首批全域文明城市,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首创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为主要形式的“道德讲堂”。

文化创造价值,厚德孕育信任。经济发展之争,很大程度上就是投资环境之争,诚信则是最优营商环境的基石。政府守信、企业践信、群众尚信,常州用“诚信”这块文化磁石,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客商纷至沓来。

常人崇实创新。一条青果巷,半部常州史。数百年来,青果巷走出的名流学士们,怀揣强国富民的崇高理想,走出狭窄逼仄的巷子,走到百年间政治、经济、文化革新的宏阔历史之中。盛宣怀创造了11项“中国第一”,刘国钧等实业家身体力行推动实业发展、机器革命,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常州三杰”在时代风雷激荡中寻找光明的前途……

时光流逝,常州在崇实创新中培养出众多优秀儿女,也完成了城市精神层面的一次次升华。无论是个体工商户雨后春笋般新生,民营经济异军突起,还是新能源之都高速发展,都是城市精神的典型体现。“事事当争第一流、耻为天下第二手”,流淌在常州人的血液中,外露为城市气质、内聚为城市灵魂。

经济决定地位,文化决定未来。源远流长的地域文化传统和与时俱进的城市文化精神,滋育着常州生命力、催生着常州凝聚力、激发着常州创造力、培植着常州竞争力。

她穿越历史,浸润当下,也必将辉映未来!

(十)

奋斗者的脚步永不停歇。历史性的抵达,换个角度看就是开创性的再进发。

铅华之后,人们会思考:一个万亿的常州,意味着什么?

它意味着,“苏锡无常”成为历史,常州重回中国经济发展最权重的板块、最活跃的前沿;意味着,笃信笃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就定能跳出现实桎梏冲破眼前迷雾抵达胜利彼岸;更意味着,即使在错综复杂低迷困艰的外部环境下,也总有一种内在的精神,不断激励勇毅者蹚出一条路,去发展、去前进、去攀高。

有志者事竟成。这正是常州进军下一个万亿,并激励更多城市进击万亿的信心和底气。

放眼未来,常州有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的交汇叠加,有江苏“汇通江淮之气概、畅达黄海之辽阔”的坚强赋能,这是成就未来发展大势的坚实依托。

以时间节点为坐标,方可环环相扣、节节取胜,击鼓催征稳驭舟;以历史方位谋发展,才能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不畏浮云遮望眼。

“谋势蓄势”,2021年10月,常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科学识势、系统谋势、扎实蓄势、全面起势、合力成势,明确“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谋定“532”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八个现代化”建设重点任务。

“起势成势”,2023年,常州高质量迈入GDP万亿之城,并以“新质生产力”为策源,奔赴下一个万亿的山海。常州思考的是,如何让“势”源源不断转化为“能”,写好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强链的“上半篇”到未来产业布局的“下半篇”、从产业链中布局创新链的“上半篇”到从创新链中布局产业链的“下半篇”、从产业数字化的“上半篇”到数字产业化的“下半篇”。

每一次抵达,都意味着再一次出发。

观大局,中国式现代化徐徐展开;抓机遇,科技浪潮滚滚而来;行大道,新质生产力欣欣向荣;圆梦想,赛跑接力生生不息。过去,一路追风赶月、披荆斩棘,共同托举起一个充满自信的万亿常州。未来,还要接续风雨同舟、破浪前行,携手奔赴下一场山海,向着“既有产业高原、又有创新高峰,既有青山绿水、又有净美人居,既有现代都市、又有田园诗意,既有乡愁古韵、又有文明新风”的美好愿景,再创一个更加辉煌的现代化常州。

2023年8月28日,《觅渡》电影全国公映赢得好评如潮。百年前,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三位“永远的青年人”从这里初心启航、践行信仰,革命火种从迸发到热烈,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云程发轫,培风图南。百年后,常州,以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以如磐信念敲响岁月洪钟,以昂扬姿态拨动时代琴弦,奏响更加雄浑壮阔的历史交响,以“当表率、做示范、走在前”的果敢担当,奋力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常州答卷!

标签:
责编:路航 易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