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彤 王建旸
从腊月十八到正月初八,徐州市铜山区柳泉镇向阳渠剧团一连开设26个柳琴戏专场,平均年龄60岁的剧团成员穿梭在不同村子,忙得不亦乐乎。
“戏演到哪就追到哪,不听过瘾这‘拉魂腔’就像没过年。”57岁的北村村民杨洪洋是老戏迷,年轻时经常和同伴骑着自行车追着剧团跑。
“这出戏是柳琴戏经典曲目《小姑贤》。”正月初五,向阳渠剧团在北村演出,专程赶来看戏的陈秀荣专注地盯着舞台,沉浸在悠扬的唱腔中。当台上演到刁婆婆无理取闹,放话要上吊威胁儿子管教儿媳时,蛮横不讲理的样子引得台下观众一阵大笑。“现在哪还有这样的刁蛮婆婆,都是把娶来的儿媳妇当亲闺女一样疼,挨家挨户比着当好婆婆、好媳妇。”村民孙茂英说。
“徐州方言的唱词有些听不懂,但是旋律吸引人,我专门拍了一段柳琴演奏,向朋友介绍我的家乡戏。”从南通回来探亲的高二学生陈鹭说。
柳泉镇向阳渠剧团成立于2018年,由20多位柳琴戏爱好者组建而成,从传统乐器演奏到布景编曲都由团员完成,用团长王来君的话说,剧团还是业余爱好者的演出水平。虽是“草台班子”但深受百姓欢迎,每年剧团走遍所有行政村送戏下乡,一个行政村一年最多能演出20场柳琴戏。
“柳琴戏定时定点鸣锣演出,每场戏都能吸引大批观众,打牌打麻将的村民自然就少了。”柳泉镇文化站站长许玉德介绍,剧团排演的曲目以弘扬文明新风为主,针对新出现的家庭问题,剧团也会排新戏倡导家庭美德。
画戏妆、裹水纱、贴大鬓,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铜山丁丁腔的代表性传承人孙倩一个人在车里完成了舞台妆,“原本戏妆插头钗是个复杂过程,需要2小时才能完成,现在为了演出方便,戴上头套只要20分钟就能搞定。”
正月初五,孙倩受邀参加新春非遗汇展,一段《十八相送》让观众感受到丁丁腔“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的独特魅力。丁丁腔起源于微山湖畔利国大运河漕运码头一带,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由南北不同曲风融汇而成,去年丁丁腔入选第五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入选省级非遗,提高了丁丁腔的知名度,演出邀约也比以前多出一倍。”孙倩说。演出之余,孙倩和团队成员走进学校宣传丁丁腔,去年共开展60多场校园演出。由于丁丁腔没有曲谱,难教难学,“作为非遗传承人,我有义务宣传丁丁腔,让家乡人知家乡戏。”孙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