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伫立望终夜,迢迢星汉流。”高远浩瀚的星空,寄托了人们无穷的想象。在南通开发区,有一家工厂可以批量生产卫星。2月5日,记者慕名前往一探究竟。
进入车间,低轨卫星智能产线上,多颗通信卫星正在装配,智能物料配送小车不停穿梭。“它们很‘聪明’,能把物料智能运送到各个工位,相比传统配送方式,可节约时间超过80%。”银河航天南通卫星智慧工厂技术总监郭大宝介绍。
偌大的车间里工人不多。相比工人,一台台智能装配机器人更显忙碌。操作台上,银色的铝蜂窝卫星结构被机械臂轻轻抓起,迅速、精准装配。“这些装配机器人是我们自主开发的,可大大减少人工,提升总装效率和装配质量。”郭大宝说,卫星研制正从“定制模式”向“批产模式”转变,银河航天南通卫星智慧工厂是长三角首个具备完整承研资质的卫星智能制造工厂,融合汽车流水线和航天精益生产理念,大量引入自动化装备、数字化系统,就是要像生产汽车一样生产卫星。
记者注意到,车间里,卫星重量都在100公斤至1000公斤之间,看起来像一个个银色的“金属箱子”。将它们送入无垠太空,能发挥什么作用?“全球很多复杂地势地貌下难以铺设地面通信网络,在5G乃至6G时代,通过一颗又一颗卫星的接力,可在太空铺设一条信息高速公路,实现全球网络覆盖。”郭大宝告诉记者,低轨卫星以大约每秒7公里的速度围绕地球转动,要建成可以提供全天候服务的星座网络,需要成百上千颗卫星接续在轨。
这就需要围绕降低成本,加速卫星批量研制,建设智慧工厂。2020年1月16日,银河航天自主研发的国内首颗通信总容量达48Gbps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成功发射。9个月后,银河航天南通卫星智慧工厂落户南通。如今,已形成每年100到150颗的卫星研制能力,研制周期比传统卫星生产模式缩短80%。
2022年3月,我国首次批量研制的6颗低轨宽带通信卫星——银河航天02批卫星成功发射,其中一颗被命名为“南通一号”。2023年7月,我国首款使用柔性太阳翼的卫星——银河航天灵犀03星顺利升空,这也是我国首次在轨对多星堆叠发射技术进行验证。“生产灵犀03星的一些关键环节就是在南通卫星工厂完成的。”郭大宝自豪介绍,银河航天发射的8颗卫星在轨组成了我国首个低轨宽带通信试验星座,构建出星地融合5G试验网络“小蜘蛛网”,迈出星地融合网络建设重要一步。
挺进星辰大海,银河航天并非“孤勇者”。落户南通后,这座卫星工厂已融入江苏乃至长三角产业链、创新链。比如,在智能物流系统研发生产中,工厂与产业链企业协同攻克智能小车视觉精准定位、快速路径规划等难题,实现融合创新。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商业航天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郭大宝说,“大家备受鼓舞,都铆足了劲。银河航天正加速研制新一代商业通信卫星,将携手产业链上下游,共同攻关相控阵天线、星上大能源、数字处理载荷等关键核心技术,助力建设航天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