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凌晨3点30分,江阴市申港街道的吴记华都会来到自己的“小作坊”——吴记华食品加工场,开启忙碌的一天。
吴记华的“小作坊”位于无锡市江阴澄西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区一楼,主要烧制老鸭煲、红烧蹄髈、干蒸鸡等当地人的“心头爱”。春节前夕,记者走进吴记华食品加工场,看到四五名工人忙着洗菜、切菜,加工场内升腾起阵阵热气,十几个灶台“火力全开”,一串串小泡泡从直径约1米的大锅中冒出,锅中飘出诱人的香味。
上午10点左右,加工场门口的货架上已经摆满了一份份打包好的菜肴。“这些‘硬菜’做起来比较费时费力,顾客买回去后,简单加热一下就可以端上桌了,没有添加剂、防腐剂,很受欢迎。我们是‘订单式’生产,日常订单在350份左右,春节这段时间,每天的订单有500多份,比平时忙了许多。”
来到集中加工区的二楼,一股浓郁的牛肉酱香味扑鼻而来。“我们的牛肉酱主打零添加和大颗粒,真材实料,每一口都能吃到牛肉颗粒。春节前我们接了很多订单,和平时相比增加了30%以上,有批发市场的,也有网络平台和企业的。”周大圆食品加工场的经营者李娟说,从去年12月中旬开始,他们每天要忙12个小时以上,从熬制牛肉酱到装瓶、贴签,一锅牛肉酱要熬5小时左右,能装300瓶。
更衣区、消毒区、生刀、菜刀、清洗池、洗菜池、烧制区……走访中,记者注意到,每家小作坊都窗明几净,划分了明确的功能区,加工台面和烹饪器皿洁净如新,消毒通风系统一应俱全,地面拖得锃亮。工作人员头戴防护帽、身穿防护服、脚蹬鞋套,防止飞沫、发丝污染菜品。印象中的“脏乱差”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专业性、规范化,又不失“烟火气”和“家乡味”。
“我们在集中加工区安装了先进、规范化的加工设施,并配套建设油烟处理、天然气智能检测等安全、环保设施,小作坊经营者可以直接‘拎包入住’。”澄西食品集中加工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许洪华介绍,集中加工区按照“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一检验、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的闭环式集约化管理,逐步实现食品源头体系建设的可视化、可识化、可溯化。“同时我们还设有监控系统和食品安全快检室,一方面对入驻小作坊的加工过程实行24小时监管,保证安全生产;另一方面每天都要对每一家小作坊生产的每一批成品进行抽检,抽检合格才准予出厂销售,以此保障消费者吃得安心。”
“前三年我们不仅享受到了政府的房租补贴,管理公司还组织我们参加各类展销,有时候还会给我们介绍客户,让我们感到既欣慰又有奔头。”李娟说,现在有不少公司找他们订制节礼,好的时候一周可以卖出1000多瓶牛肉酱,生意越做越红火,日子越来越幸福。
截至目前,江阴市先后建成并投用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区7个、集中加工街区1个,初步形成了全市区域性全覆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