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讯(记者 洪梦琪)打卡颐和先锋书店,品一杯咖啡、读一本经典;走进拉贝故居,缅怀那些“值得被永远铭记的国际友人”……在南京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诸多历史建筑穿越光阴、融入生活新场景,构成了城市文化气质的底色。11月18日,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物局)与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联合主办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利用学术对话暨江苏系列成果发布活动,建筑遗产保护利用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金陵,共话江苏对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的丰硕成果与实践探索。
66个项目入选名录,建筑遗产丰厚
江苏代表性的20世纪建筑遗产丰厚而璀璨。目前在已公布8批中国建筑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中,共有66处入选,数量在全国各省区中位于前列,且入选项目具有开风气之先、大师经典作品多、设计建造标准高、类型丰富等特点。
近年来,江苏深入贯彻国家有关部署要求,在城乡建设中系统推进历史文化保护实践工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在全国率先启动省级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立法工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王学锋介绍,在扎实推进各项实践工作的同时,江苏开展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历史文化研究阐释工作,包括启动“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传承”省级专项科技支撑项目,组织专业团队深入开展遗产调查;推动“江苏·建筑文化讲堂”走进中山陵音乐台、金陵兵工厂旧址等20世纪建筑遗产。
“当前,面临在新的起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使命,我们将把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共同推动包括20世纪建筑遗产在内的城乡历史文化遗产融入城市更新行动、融入乡村建设行动、融入区域特色发展、融入现代百姓生活。”王学锋说。
修旧如旧、以用促保,推动历史建筑开门开放
江苏历来高度重视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目前是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镇和历史文化街区最多的省份。南京鼓楼区的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是江苏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
“鼓楼20世纪建筑遗产是区域历史文化遗存的精华所在。”南京市鼓楼区委书记王安伟介绍,鼓楼区20世纪建筑遗产的功能内涵丰富,在民国《首都计划》中,鼓楼被确定为行政区、文化区和新住宅区,坐落着全市五分之二以上的民国建筑,此次发布会所在的江苏路20号就是南京最早的污水处理厂旧址。
“鼓楼的20世纪建筑遗产,可走进可品位。我们坚持修旧如旧、以用促保,打开深宅大院,推动历史建筑开门开放,成为链接文化和生活的新场景,让市民游客走进其中、品味光阴。”王安伟表示,鼓楼区正在加快推进颐和路街区和下关滨江大马路片区的历史建筑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今后将借助数字技术做好保护修缮,进一步追溯历史文化脉络,留住历史、留住记忆、留住光阴。
路径鲜活多元,贡献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的“江苏样本”
活动上,建筑遗产保护利用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开展了学术对话。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表示,江苏的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利用为全国贡献了多元路径和鲜活样本,不仅让遗产成为深受社会大众喜爱的日常空间,更通过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社会推广活动,让社会大众不断加强对建筑遗产的价值认知。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周岚分享了江苏20世纪建筑遗产研究情况。她介绍,江苏20世纪建筑遗产具有开近代风气之先、代表性建筑遗产多、大师设计精品众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方式多元等特点。比如,被吴良镛先生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南通,不仅保留了当时张謇建设的“七个全国第一”,包括全国第一个民营资本集团、民立师范学校等,还在城市层面进一步深化与“中国近代第一城”相关联的历史遗产的调查研究、登记、公布,推进唐闸工业遗产申遗工作。
为使江苏的建筑文化遗产以更直观的方式让社会认知,活动还发布了《光阴里的建筑——江苏20世纪建筑遗产》绘本及系列视频等成果,并正式启动了《江苏20世纪建筑遗产志》编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