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建设数字乡村 不应指标“一刀切”
2023-11-12 07:11: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有媒体调研发现,为完成数字乡村建设的任务指标,有的地方搞起了形式主义。比如,一些地方对乡村远程教育时长进行排名,县乡为了争上游,给村里派了硬性任务,村里要完成任务,只能设法“凑人头”;为了推广政务软件,有的村干部入户找农民“抢手机”;为了完成远程教育指标,有的村干部在空无一人的会议室开着电视“给墙看”……

数字乡村建设涵盖数字政务、基层治理、乡村产业等方方面面,为乡村振兴插上数字化“翅膀”。在一些乡村,数字化建设带来很大便捷,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成为“新农资”,直播成为“新农活”。但也应看到,各地乡村发展基础差别较大,数字乡村建设进展也不一致。若不顾实际情况,“一刀切”下达任务指标,不仅无助于提升数字乡村建设水平,还会导致村干部负担重、农民意见大,基层可能以形式主义应付了事。

数字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设定相关指标时不仅应关注推进的速度,更要注重农民满意度。农民认为推荐的APP方便、课程管用,自然会下载、收看;若是用了、看了发现“不过尔尔”无助于生产生活,村干部再想发动就会困难重重。而现实情况是,一些地方对建设数字乡村的基础技术、数据平台、数字设备等投入较大,却未能打通部门间信息壁垒,提供的服务功能、课程信息也与乡村生活关联度不高。建设和使用“两张皮”现象未能破除,农民使用感受未能改善,仅靠上级部门设指标、压担子,则很难突破数字乡村建设“瓶颈”。

设定“一刀切”指标,哪怕“建而无用”也要“层层加码”,背后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祟。建设数字乡村是事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性工程,这一过程中若受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侵蚀,必然影响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产生“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抢手机”“给墙看”等怪现象,“病灶”在基层,“药方”在上级部门。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政绩观,放下“唯指标”管理思路,围绕群众利益和需求,推动各层级各部门用“绣花”功夫,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让数字化真正赋能乡村发展,一方面应打造更加简约便捷的数字平台,充分考虑到农民数字素养能力,优化设计以提升农民体验感。另一方面,应以农民需求为导向,不断健全功能,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通过增强获得感激发农民参与热情,变“要我用”为“我要用”。

标签:
责编:吴冠文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