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 娴
县级剧团,演出主场在乡村,观众主体是村民。
在2023紫金文化艺术节的剧目表演单位中,东海县吕剧团、泗洪县泗州戏剧团、涟水县淮剧团等县级剧团占近半数。
在传统戏曲受到挑战的今天,这些县级剧团的发展现状如何?他们如何走好转型突围之路?
为乡村变迁画像立传
9月13日,吕剧《花样的日子》在东台市王昆大剧院上演。该剧取材于真实故事,原型是东海县双店镇三铺村党总支书记郝大宝。2017年,31岁的乡村干部郝大宝来到双铺村,带领村民流转土地、建大棚种花卉、搭平台搞电商……短短几年间,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变成富裕文明的新农村。
9月14日,在射阳县文化艺术中心上演的泗州戏《春满上塘》,同样聚焦乡村振兴中的年轻人,讲述的是中国农科院高材生任磊为报效家乡,回到上塘,潜心研究出失传多年的“胭脂米”,并成功竞聘为村委会主任。任磊动员村民加入稻米合作社,带领大家走上致富之路。编剧、导演刘涉运说,“乡村振兴要靠年轻人,这部戏就是呼唤年轻人回到农村,为家乡建设添柴加力。”
同样被列入展演名单的,还有涟水县淮剧团、宝应县淮剧团等推出的剧目。涟水县淮剧团连续以精品“破圈”,他们带来的《村里有个管得宽》是“党员三部曲”第二部,该剧以轻喜剧形式,刻画了苏北运河边一位年过半百的“管得宽”基层干部形象。
记者梳理发现,县级剧团原创剧目大多紧扣乡村振兴主题,为波澜壮阔的乡村变迁画像、立传。泗州戏剧团团长刘洋泉说,县级剧团扎根基层,常年和农民打交道,对农村更了解、更有情怀,“创排农村戏是我们的强项”。
“农民的故事,农民最爱看。以轻喜剧的方式讲身边事,在嬉笑怒骂中讨论严肃话题,很受乡亲们欢迎。”涟水县淮剧团团长翟永军说,农村戏受众面很广,谁都有农村记忆,谁都有农民亲友,谁都有乡村瓜葛,这是共有的欣赏语境。
“融入时代的文艺作品最具感召力,一个剧团要想生存发展,必须要靠精品力作支撑。”在翟永军看来,把农村戏排好演好并不容易,排农村戏的本意是贴近生活,要生动形象,要请村民多提意见,“问问群众像不像,问问村干部真不真”。农村戏只有真正挖掘出人性和人情,人物形象才能丰富饱满,故事才能更动人。
台上的光鲜和台下的坚守
台上,艺术家唱念做打;台下,观众喝彩感叹。几乎每个县级剧团都有一部“艰辛创业史”,他们在困境中摸爬滚打,撑起这方舞台。
东海县吕剧团是江苏唯一的吕剧团,副团长陈阵14岁入团,到今年已有32个年头,从跑龙套到二级演员,经历了剧团的起起落落。
谈及剧团的发展,陈阵最感慨的是剧团“招不到人,留不了人”,导致队伍青黄不接。
“吕剧学起来难度不大,但在江苏知道的人不多,学吕剧的人就更少。”戏曲这行很辛苦,压腿、翻跟头、练唱功,三天两头往农村跑,很多年轻人吃不了这份苦,很难留住。“近20年间,东海县吕剧团招过30多个演员,仅5人留下。现在剧团平均年龄为四五十岁,30岁以下的只有5人。”
受制于人员和经费问题,这些年东海县吕剧团很难出大戏。今年3月,在政府部门支持下,他们创作出大型剧目《花样的日子》。陈阵说,为了让更多人关注吕剧,他不带队去北京、广州拓展市场,他们下基层,将朴实平易的吕剧调送到田间垄上。
在陈阵看来,戏曲的未来在年轻人,尤其要从娃娃抓起。他们探索“戏曲进校园”,在小学开设兴趣班,陈阵带团授课,每每听到孩子们有模有样的唱段,他就打心眼儿里高兴。
缺钱、缺人的难题同样困扰着刘洋泉。
在泗州戏剧团的剧目作品中,同一个名字时常会出现在演员、编剧、导演多个工种里。“人手不够,资金不足,作品的编撰、制作、导演、舞美,都只能自己上。”
泗州戏是泗洪县地方戏,距今已有300年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每年演出200场左右,以小戏为主。”刘洋泉告诉记者,从中专到大专、本科生到研究生的戏曲人才培养体系已经形成,但县级剧团仍面临“招人难”。“县级剧团里大多是中专艺校的孩子,因为学历限制,他们无法获得编制,很难长期干下去,而本科生更愿意去大城市,不愿意扎根县级剧团。”
目前,泗州戏剧团共有25个人,大多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为让年轻演员安心排戏,该团免费提供住房,还在工资待遇上给予倾斜。
“对于县级剧团演员来说,没有心底对戏剧的热爱,很难坚持下来。”近几年,政府对戏曲保护扶持力度持续加大,开展戏剧下乡、惠民演出等活动,让刘洋泉倍感振奋。他相信,未来主动走进剧场的人会越来越多,年轻人学戏也会有职业前途。
资源向基层剧团倾斜
2023紫金文化艺术节在剧目设置方面明显向基层剧团倾斜,参加会演的23部新创剧目中,其中有10部县级院团作品,数量是往年的两倍。
在评比规则中,还新设省市级剧团和县级院团分开评审制度,加大县级院团的获奖比例。
近年来,江苏一直加大对基层剧团的投入。
政府采购的“送戏下乡”服务,作为江苏文化惠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基层剧团带来收益。今年,江苏扶持经济薄弱地区的39个县(市、区)开展2508场“送戏下乡”活动,其中,通过资金补助“送戏”1881场,每场补助5000元;通过政府采购“送戏”627场,每个乡镇(街道)配送1场。
江苏近日出台实施意见,让非遗与旅游“双向奔赴”。对于吕剧、泗州戏等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戏,江苏鼓励各地建设用好戏曲园,面向游客开展传统戏剧展演;鼓励各地探索非遗曲艺书场建设标准和扶持政策,支持地方戏曲进入旅游场所,扩大社会影响力。在人才培养方面,鼓励戏剧学校和院团联合培养,开展名师带徒活动,提高非遗传承人业务水平。
涟水县淮剧团在新时代涅槃重生,是江苏地方政府支持基层剧团发展的缩影。翟永军告诉记者,近年来,涟水县委县政府设立300多万元“双名”工程专项资金,鼓励淮剧精品的创作生产。县政府还拿出120万元委托扬州艺校、淮安艺校培养18名淮剧学员,为剧团注入新鲜血液。同时,还对淮剧团实行“事转企”改革,人员收入与绩效挂钩,促使剧团变“等米下锅”为“找米下锅”,激发剧团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