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江苏教育科技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③接续奋进,矢志不渝勇攀高峰
2023-05-25 06:36: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作者:张宣 范杰逊 程晓琳 杨频萍  
1
听新闻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回信中,对他们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寄予厚望。

江苏有丰富的科教资源,正坚决扛起国家科技创新格局“第一方阵”的使命。过去一年,江苏科技工作者从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中持续汲取奋进的力量,坚持“四个面向”,将自身科研优势与江苏产业优势紧密结合,矢志科技创新,勇攀科学高峰,努力在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中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牢记嘱托,自觉在现代化建设大局中谋划推进

“省农科院由朱凤美、蔡无忌等十余位海归学子创建,老一辈科学家心怀祖国、矢志为农的情怀和担当,让人备受感召。”去年以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江苏省农科院欧美同学会会长刘贤金多次组织院内各专业所欧美同学会青年会员代表召开专题座谈会,牢记总书记对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嘱托,自觉在现代化建设大局中谋划推进。“截至今年4月,我院已举办近10场留学归国人员专题座谈会,吸引数百名学员参加,主题涵盖乡村振兴、科技兴农等。座谈会上,留学归国青年学者代表纷纷表达了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再创佳绩的决心与信心。”刘贤金说,在农业科技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一批留学归国人员正成为全院的中坚力量。

国之所需,吾之所向。2012年从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集萃研究员成圈富回到江苏从事新型电池材料研发。彼时,国内在合成磷酸锰铁锂技术方面仍有多项空白。“这一年,我们创新开发出新型合成磷酸锰铁锂的技术路线,引领行业向绿色高效制造升级。”

“回国以后,我们拥有了发挥所学更广阔的舞台。”去年此时,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天线工程师沈泽和团队开始探索通信“无人区”——6G的关键技术研究工作。“无经验可借鉴,唯有创新,今年我们已经完成对技术的部分实验验证,重要指标可与目前国际上报道的领先成果接近。”沈泽表示,芯片领域有很多的技术指标需要去突破,要有家国情怀,要认真去解决、去反思、去不断地尝试。

聚力攻坚,突破关键领域“卡脖子”难题

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海归学者们发挥所长指明了方向。

回国10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副院长、教授刘伟强一直专注高能效高安全计算芯片,及其在人工智能、通信和信息安全领域的应用。“面对集成电路日益严重的功耗挑战,需要寻求新的设计思想来同时满足高性能和低功耗的要求。在这方面,面向可容错应用的近似计算芯片已经展现出巨大潜力。”刘伟强说,国家对集成电路产业高度重视,有很多技术空白有待填补,这也使得每个人的奋斗在新时代有了更大的价值,今年年初,刘伟强团队的“可重构高性能安全可信芯片及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这也激励着他和同伴继续努力,将团队和个人更多科研硕果结在爱国主义的常青树上,“我们集成电路系30人左右,有七成都是海归,承担了一系列国家级和省部级的重大项目,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深化产学研合作,围绕‘卡脖子’问题和人才培养持续努力,为中国芯贡献南航力量。”

苏州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乔文2014年回国加入苏大,主要从事三维显示方面的研究。长期以来,“缺芯少屏”一直是中国高端制造业的痛点。回国后,乔文也见证了“少屏”现象从缓解到逆袭,如今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屏幕出口国、生产国,显示产业成了万亿级的支柱性产业。为中国制造自豪之余,乔文也看到背后的隐忧,“目前我们产业链上游的核心装备和器件仍然受制于日韩欧美,此外,国外已经在发展三维的下一代显示技术,我们也应该同步布局。”乔文表示,目前她正继续开展关键器件、制备方法和系统集成的链条化研究,其中涉及很多技术理论问题和工程问题,她将继续与相关行业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去年我们团队做了一个车载应用的三维显示屏样机,在这个领域我们与国外处于齐头并进的状态,希望早日实现突破走向日常应用。”

“32岁回国创业时,我就像一棵嫩芽,种在了江苏创新创业的优良土壤里,后来慢慢长大。”2018年,80后海归博士张新峰回到家乡南通如皋,创立了江苏卓远半导体有限公司。以创新为主导、先进制造为基础,专注于第三代半导体晶体生长装备及技术解决方案。过去的一年,张新峰拿出的成绩单很是亮眼。

“在大尺寸金刚石单晶研发及其装配套上,我们都取得了比较骄人的成绩。其中,15毫米×15毫米大尺寸金刚石的量产,可以解决国内很多‘卡脖子’问题。我要用自己创业的故事,向心系祖国的海外学子们讲好家乡的故事。”

夯实基础,高原上打造更多高峰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我曾经留学海外多年,归国后,我深切体会到国家的强盛,对每个在海外的个体来讲是精神的支撑,也是心灵最深处的骄傲。”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郭志刚说,生命科学学院的教育科研战略为“顶天立地”,“顶天”为重大原创理论研究,“立地”为将科研成果转化。

在生物医药研究领域,郭志刚和团队敢于创新,开发了国内首个靶向间皮素的自体T细胞治疗药物,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进入一期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在成果转化方面,他们将细胞生物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细胞治疗药物,服务患者。“要在高原上打造高峰,首先高原的基础要足够厚实,其次聚焦关键科学问题,围绕领军科技人才,集中资源,形成突破。”郭志刚表示,南京师范大学已出台多个科技创新政策,鼓励年轻教师加入成熟团队,形成合力。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流域地理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朱青在获得南京大学硕士学位后,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博士。2011年秋,他回到国内,重点研究流域水土过程与生态环境效应领域。“基础研究有很强的自由探索性和无序性,有的能够很快得到应用,有的则需要在上百年之后才体现应用的价值。”朱青说,基于国家当前的重大需求,寻找其中的关键科学技术瓶颈。他常常对研究生说,要围绕国家所需,锚定自己的目标。

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景。朱青参与了湖泊与流域水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抓住湖泊是国家水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以及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两个重大需求,以湖泊流域水文水资源、环境治理、生态修复为核心,突出长江流域水安全保障的需求。“教育孕育未来,科技彰显实力,人才是战略资源,三者的协同配合至关重要。”朱青说,他将在科研和育人中争做表率,弘扬科学报国精神,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教书育人等方面传播精神的力量和科学的种子。

记者 张宣 范杰逊 程晓琳 杨频萍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