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
产业大省,推动实体经济再攀高
【编者按】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重要一年。全省上下正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不断取得新成效。本报即日起推出“起笔新开局 展现新气象”系列报道,多维度、多视角反映我省在开局之年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气象。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和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地指明未来中国产业发展的目标和路径。江苏作为产业大省,有责任、有能力率先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实体经济再上新台阶。
本报记者 付奇 王梦然 林杉 本版统筹 杭春燕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朱爱勋:
聚力五个“高”,奋力建设“一区一基地”
全省工信系统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要求,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建设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重点聚焦五个方面,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高质量打造更多优势产业集群。党的十九大以来,江苏坚持把集群培育作为制造强省建设的总抓手,在全国率先出台集群培育的指导意见,省市联动推动政策资源和工作抓手向重点集聚,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平稳发展。下一阶段,我们将从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推动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前瞻布局跟踪未来产业三个方面入手,全力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产业体系。一是在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方面,以10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为引领,省级层面制定出台新一轮支持集群国际竞争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和分行业政策举措,指导重点地区尽快出台分集群政策举措,形成“1+10+N”优势产业集群建设政策体系。二是在壮大新兴产业方面,引导和支持具有增长潜力的新兴产业建链,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融合,加快技术、行业、模式融合创新,推动新兴产业释放市场潜力、成长为经济发展新动能。三是在跟踪布局未来产业方面,加快制定江苏未来产业培育行动计划,聚焦生命健康、第三代半导体、氢能与储能、未来网络与先进通信、基因与细胞等领域,开展未来产业先导区(试验区)建设,集聚高水平人才和团队,以应用场景牵引未来产业成长。
高水平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在于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我省将重点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发挥好制造业创新中心作用。继续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牵头作用,争创更多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实现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全覆盖,支持和引导创新中心整合创新资源、加快共性技术攻关突破。二是强化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引领。聚焦短板产业的技术和装备瓶颈,鼓励企业“出题”,建立“卡脖子”技术清单和攻关方向遴选动态调整机制,以“赛马制”支持揭榜单位承担攻关项目,引领带动有条件的企业加大自主创新研发投入,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三是加强攻关成果推广应用。落实好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应用保险补偿政策,定期编制省重点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产品目录,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一条龙”示范应用。
高层次推进传统产业焕新升级。传统产业是我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柱和基石。通过化工行业专项整治、落后和过剩产能淘汰退出等手段,我省钢铁(冶炼)、水泥、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落后产能应退尽退,印染、电镀、铁合金等行业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基本出清,专项整治以来累计关闭退出化工企业4814家。下一阶段,我省将按照“传统产业升链”部署要求,突出重点行业领域,实行关停退出和改造提升并举。一方面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加快绿色化改造。深入实施工业领域节能技改行动,全面落实工业领域及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实施一批工业节能降碳示范工程,建立全省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企业装置能效清单、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清单,打造一批国家重点行业能效“领跑者”。
高起点推进数字江苏建设。我们将抢抓数字经济关键赛道,研究制定建设“数实融合”第一省的实施意见,更大力度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一是大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制定发布分行业智改数转指南,全面开展中小企业智改数转免费诊断,今年再完成1万家企业改造任务。二是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速行动,加快工业软件、信创关键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应用,出台支持软件名城和名园建设的专项政策,支持国家区块链发展先导区建设,争创国家数据安全创新应用先进示范区。三是牵头推进智慧江苏建设。充分发挥好全省信息化发展领导小组作用,牵头推动经济社会数据资源整合治理,形成快速反应、精准高效、协同联动的现代化经济社会治理体系。
高效率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营商环境也是生产力。我们将以中小企业为重点,构建高效的企业服务体系,加快“数字工信”建设,尽快实现资金申请和涉企审批服务“一网通办”、各类惠企政策“一键直达”,完善金融助企“白名单”制度,强化人才、金融、资金等要素支撑。建立企业负担监测体系,健全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长效机制,实时掌握企业负担情况,推动出台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举措,全心全力服务企业发展。
南京财经大学副校长张为付:
以产业体系建设推动经济向“实”发展
眼下,江苏经济发展一方面展现出强大韧性,另一方面,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开放型经济体系受到一定波及,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依旧存在较高的断裂风险,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迫在眉睫。产业大省江苏,要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以创新稳定产业基本盘。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夯实制造业的关键是提升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江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为导向,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强大的制造体系。
以新型经济塑造竞争优势。把握时代大势,以网络强国战略塑造江苏产业的竞争优势。打造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统筹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与应用部署,加强产业链各环节协调互动。提高新产品服务附加值,加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迁移。加强专利与标准前瞻性布局,完善覆盖知识产权、技术标准、成果转化、测试验证和产业化投资评估等环节的公共服务体系。
以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升级。数字经济涵盖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个方面,先进的数字技术可提升企业在数字运营和平台治理方面的综合效率,推动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张,带来生产数量和生产质量的提升,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各领域的相互融合,产生新的业态和新的模式。要把数字经济建设摆在产业发展的重要位置,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多维数字经济体系赋能产业发展。
无锡市滨湖区:
改革创新,构筑“近悦远来”产业生态
今年以来,创新发展的“最强音”激荡在太湖之畔,“改革”“率先”“首个”等关键词不断涌现:半导体领域首个国家级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落地山水城;滨湖区国有企业项目获批全省首单科研用地CMBS……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离不开产业生态的不断优化。以改革创新赋能企业发展,始终是滨湖思考和实践的方向。
如何让企业办理信用业务“像网购一样方便”?在日前公布的第四届“新华信用杯”全国优秀信用案例中,“滨湖区‘信用修复导服平台’实现‘不见面、零跑腿、跨前服务’”这一案例给出答案。“通过积极构建企业信用修复网上通道,开发基于官微的‘信用修复导服平台’,实现企业信用修复‘即申即办’、内部办理流程优化简化,结束了纸质材料、人工递交的历史,开启有‘管’更有‘服’的信用管理新时代。”滨湖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要构建强大产业体系支撑,就要不断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滨湖区创新举措,出台发明专利质押融资政策,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创新,既“扶上马”也“送一程”。江苏无锡卡尔曼导航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吴飞对此深有体会。“智能农机驾驶系统云平台是企业的‘科技王牌’,但面对周期长、投入大的现实问题,公司倍感压力。”他说,所幸企业通过质押自主研发的9项发明专利,成功获得900万元贷款,扩大了研发团队,项目周期也缩短3—5个月,“政策和资金支持,让企业更有底气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集中力量,加快实现核心技术攻关。滨湖区在产业政策方面,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领域的扶持力度。”滨湖区委书记孙海东表示,实现科技、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是产业现代化的关键,而创新的主体在企业。滨湖区通过优化知识产权运营模式,拓宽中小微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持续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该区还将创新设立“滨科贷”等金融产品,为科技型企业送去更多发展红利。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如何奋楫笃行开新局,推动“现代化形态中的滨湖”高质量发展?滨湖区提出,继续对标全国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在现有营商环境“4.0版”政策基础之上再创新、再优化,实现“5.0版”再升级。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孙海东表示,站在新的起点上,滨湖区将进一步升级系统集成的政策环境、高效贴心的服务环境和亲切清爽的政务环境,构筑“近悦远来”的产业生态,以最优营商环境打造太湖湾科创带引领区“最美名片”,为江苏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聚势赋能。
盛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油煤气”并举,上下游全链布局
去年12月28日,盛虹炼化全面投产暨盛虹高端新材料项目全球先进材料研究院签约仪式在连云港徐圩新区举行,标志着国内单流程规模最大的炼化一体化项目全流程贯通,成功实现全面投产。
“16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全面投产,不仅创造了单流程规模、多项核心装置全国最大纪录,也将企业紧缺型化工产品占比提升到70%左右,领先于行业。”全国人大代表、盛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缪汉根说,随着炼化一体化项目全面投产,盛虹完成油、煤、气“三头并举”,烯烃、芳烃“双链并进”的全产业链布局,可实现80%以上的原料和产品在连云港石化基地内互联互供。
从“纺织航母”到“石化巨子”,再到“炼化王国”,进而铸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30多年来,盛虹集团始终紧贴国家战略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如今已实现上下游一体化发展的全产业链布局。
与国家政策同频共振,盛虹瞄准产业链和供应链填空白、补短板关键环节,推进新能源、新材料战略布局和技术研发,立志在新能源、新基建、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再造新优势。
去年,盛虹自主研发的POE中试装置成功投产,实现POE催化剂及全套生产技术完全自主化,一举填补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盛虹也成为全国唯一同时具备光伏级EVA和POE两种主流光伏膜材料自主生产技术的企业。
绿色发展是盛虹产业升级的另一条路径。“我们已经实现国家级绿色工厂各产业板块全覆盖,正在加快打造光伏级EVA、丙烯腈、可降解材料3个百万吨级绿色产业集群,助力国家清洁能源发展和‘双碳’目标实现。”缪汉根介绍,盛虹的光伏级EVA产能30万吨,全球市场占比近30%;碳纤维原材料丙烯腈产能78万吨,位居全国第一。
在数字化经济浪潮下,盛虹集团加速以“智”促“质”,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达到3家,打造了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5G全连接工厂等,促进集团全业务智能化升级。
“盛虹开发建设的‘虹云’智慧管理平台获选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全球方案中国代表案例,再次斩获行业唯一的大奖。”盛虹集团数智化负责人温智惠介绍,借助“虹云”,盛虹集团整改闭环率提升40%,员工培训普及率提升50%,安全专业知识覆盖率提升25%。
“我们将进一步释放上下游产业链一体化优势,加快3个百万吨级项目和新型储能项目落地。”缪汉根表示,2023年是盛虹围绕“1+N”新能源新材料战略全面发力的一年,“盛虹将继续以‘敢创新、大创新、真创新’的精气神,聚焦新能源新材料领域,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