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徐州:高质量打造区域中心,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市
践行新理念 激活新动能 拼出新作为
2022-12-28 06:4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以转型促振兴,老工业基地正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把“定位”变“地位”,全国综合交通枢纽正建设淮海中心城市;为百姓谋福祉,千万彭城儿女正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年底岁末,徐州上下干劲火热。当地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交出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五周年的合格答卷,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奋勇向前。

践行新理念,写好转型“大文章”

五省通衢,兵家必争。徐州有一张闪亮的名片:中国工程机械之都。作为全市倾力打造的“一号产业”,以徐工集团为支撑的工程机械产业是徐州工业的支柱。

5G园区、无人驾驶压路机、神州第一挖……徐工不断亮出的新成果,见证着这个地方国企向上攀登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工时提出的‘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殷切嘱托,现在跻身全球行业前三,将加快冲顶世界级。”徐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东升说。

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坚守实体经济,坚持把制造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对于徐州老工业基地来说,筑牢实体经济之基,需要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转型做“减法”,徐州对大量的钢铁、水泥、焦化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仅在近年来关闭的“散乱污”企业就有1万多家。徐州同步做“加法”。五年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分别提高23.8和10.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翻两番。

借着徐州打造淮海经济区数字经济高地的东风,成立24年的江苏新蝶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迎来发展又一春。该公司董事长邢刚说:“我们的信用大数据平台、智慧乡村平台、网格化管理平台等政务系统,覆盖全国17个省份、170多家政府单位,还为徐州及周边5000余家企事业单位服务。”

“加减”转换之间,传递出徐州大抓产业、重抓制造业的鲜明导向,那就是要以强产业挺起现代化建设“硬脊梁”。今年,徐州完善重大产业项目调度推进机制,推动新凤鸣纺织新材料、长城汽车核心零部件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科学谋划构建“343”创新产业集群,具有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呼之欲出,徐州继续书写好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大文章”。

“大棚的通风系统、遮阳系统、灌溉系统都能实现智能化操作。”铜山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的科技感十足,技术员刘广利望着棚内晶莹剔透的小番茄信心满满,“新品种、新技术,每公斤能卖到40元。”

更加自觉地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徐州经济发展行稳致远。面对4月份全市经济深度收缩的严峻形势,徐州以超常规举措争分夺秒、奋起直追。前三季度,徐州GDP增长2.5%,高于上半年1.1个百分点,多项指标增速在全省位次明显前移。

激活新动能,用好发展机遇期

徐州城郊卧牛山,云龙湖实验室在此向深地探索。山体内,实验基地加紧建设;山体外,一批基于深地探测开发利用平台的研究项目加快汇聚。

“从深地探测、深地生物医学、深地物质与先进材料逐步走向数字深地、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随着深地研究不断深入,未来会向生活空间方向发展。”云龙湖实验室主任助理李福清表示。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的第一动力,正激活徐州的发展潜力。7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徐州以“创新引领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作为江苏唯一获批试点城市,徐州深入实施“四大行动”——生态修复与低碳绿色开发、产业转型与竞争力攀升、就业保障与结构优化、科技创新与支撑能力提升。

“我们全力破解可持续发展瓶颈问题,打造新老产业接续发展典范、工矿废弃地综合利用典范和生态修复典范,建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资源枯竭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典范区,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作出‘徐州贡献’。”徐州市委书记宋乐伟说。

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徐州激发出发展新动能。11月,省委、省政府出台有关意见,进一步支持徐州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该意见聚焦提升徐州中心城市能级和功能,在增强产业支撑、创新引领、枢纽联通、品质生活、公共服务等能力和水平方面,给予徐州一系列重要政策支持,鼓励徐州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成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强劲引擎。

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是徐州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除了相关政策利好,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规划在今年加快编制,进一步助力徐州构筑区域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教育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双向开放高地,不断增强城市能级、带动区域发展、促进城乡融合。

第十三届国际园博会、中国安博会、首届淮海人才峰会、第二十五届投资洽谈会……最近,徐州接连成功举办一系列重大活动,让徐州作为中心城市的影响力、美誉度持续提升。

徐州园博园内,曾经废弃的采石宕口蝶变风景秀丽的主展园,成为生态修复与园林景观建设相结合的典范。徐州新盛园博园招商运营部经理张琪介绍,他们把园区与吕梁风景区旅游资源融合,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将打造“永不落幕的园博园”。

拼出新作为,坚持人民为中心

86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建成投用、全面启动175个市区易涝积水点治理、接续实施125个老旧小区整治和650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翻看今年徐州的民生“成绩单”,一件件利民惠民安民项目加快推进,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奶黄和砖红色的墙面,浅灰色屋顶掩映于银杏树下。走进改造一新的煤建三街3号院,6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低层楼房错落排开,保留着民居原貌又呈现时尚美感。

“按照百姓意愿,小区提档升级。”泉山区房产服务中心主任邱建民告诉记者,通过拆除违建新建小广场、管网管线入地、新铺柏油路等举措,让这个老旧小区既有“面子”又有“里子”,182户居民因此受益。

民心所向,政之所行。今年,围绕教育、就业、乡村建设、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8个方面,徐州排定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52件民生实事,坚持把有限财力用到保障民生的刀刃上,切实用政府的“紧日子”换取百姓的“好日子”。

“我已经连续在这吃中药快4年了,服务很好。”在云龙区云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2岁的孟宪朋对中医特色门诊赞不绝口。该中心主任王达成介绍,他们与徐州市中医院签订医联体协议,打造“联合病房”,通过双向转诊让群众“诊疗在医院、康复进社区”。目前,徐州全面落实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成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84.39万人次。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式现代化的徐州图景,足以让每个徐州人有满满的期待——

2025年经济总量跻身万亿元城市、加强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尽早建成“米”字形高铁网络、力争五年内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以上、让群众常享蓝天白云……

敢为善为,拼出徐州作为。现代化的徐州,将在奋斗中变成现实。屹立于淮海中心,奋进在新征程上,这座英雄的城市,将打赢现代化建设的硬仗,让千万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记者 黄建伟 张琳 刘刚 杨频萍 王岩 张涛 蒋明睿 陈彤 通讯员 蒋昌一

标签:
责编:路航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