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说到上海,脑海中浮现的一定有黄浦江、苏州河。
“一江一河”,不仅有上海最美丽的风景、最显著的地标,也见证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走深走实的非凡历程。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紧扣高质量和一体化两个关键词,新时代长三角区域合作跑出了加速度。
时隔4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完成一个轮值周期,再次相聚上海。作为座谈会期间系列活动的第四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就在“一江一河”交汇处的世界会客厅举办。这个会客厅,既是上海的,也是长三角的,把三省一市与世界联系得更加紧密。
风从海上来,潮涌长三角。肩负深切厚望、担当重大使命的三省一市,在新征程上如何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座谈会期间,大家盘点成绩单、畅谈新举措,凝聚了勠力同心的强大合力,拿出了各扬所长的务实之举,彰显了服务全局的责任担当。
挑大梁担重责,越是关键时刻越要迎难而上
作为我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以占全国3.7%的国土面积,创造了约24%的经济总量、1/3的外贸进出口总额。
回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走过的历程、取得的成效,大家更加深切体会到三省一市发展深度融合、密不可分,深入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使命与共、休戚与共。大家一致表示,越是关键时刻,越要迎难而上、踔厉奋发。要全面落实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切实担起“勇挑大梁”的重大责任,以更高质量一体化助力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以一体化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努力当好全国发展大局的“压舱石”“顶梁柱”。
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江苏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有力推动者和充分受益者,经济总量占全国10.2%以上、长三角地区40%以上。座谈会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介绍了我省最新举措。推进各项助企纾困政策举措落地见效,持续释放消费潜力,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着力稳外资稳外贸,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聚力打造产业集群,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一项项举措务实有力,必将取得良好成效。
坚持“一盘棋”、下好“联动棋”、落准“关键棋”。高层论坛上,三省一市围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共建“一带一路”等签署合作协议,将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稳投资、促增长、调结构、增动能的作用,促进经济循环畅通,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更强动能。
扬优势拉长板,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共性与个性相得益彰、合作与竞争辩证统一、集聚与辐射相辅相成,是新时代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重要特点。大家表示,要通过更科学的分工、更高效的机制、更有力的举措,不断提升长三角整体实力和区域竞争力。
三省一市的紧密程度有多高?无论是上海的许多头部企业供应链涉及苏浙皖多地,还是江苏常州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约80%的供应商分布在长三角,任何一个环节缺失都有可能引发“蝴蝶效应”。在长三角,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数字经济等领域产业相嵌、深度合作,三省一市的产业协作超过70%。合力把长三角制造优势、创新能力、开放高地的长板拉得更长,携手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促进经济循环高效畅通,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升经济发展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是大家的强烈共识。
产业跨界融合、企业互联融通、集群高端发展,正在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此次三省一市共同发起设立长三角产业链“强固补”基金,聚焦半导体、数字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稳链固链、强链补链。
南京正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扬子国投集团参与了长三角产业链“强固补”基金发起设立。“我们以基金为纽带,用好资金活水,助力产业发展。”扬子国投集团董事长郭建介绍,这是集团参与的第二期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基金。通过参与第一期基金,集团围绕南京江北新区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先进制造等领域,投资和引入项目20余个,实现了资本引领、产业协同。
长三角是我国创新浓度最高、产业基础最强、科教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高校院所、创新平台众多,沿沪宁产业创新带、G60科创走廊、环太湖创新圈等加快建设。“更大力度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着力强化战略科技力量,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共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中科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包信和表示,让更多创新资源“攥指成拳”,在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中更好服务全国发展大局。
破藩篱通堵点,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齐头并进
长三角既是经济“压舱石”、发展动力源,也是改革试验田。推动一体化发展,必须统筹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体制机制“软联通”、人民群众“心联通”。
最近,有个好消息让上海和苏州两地居民都很开心:苏州轨道交通S1号线将成为首条和上海轨道交通网直接连接的线路。上海人到阳澄湖吃大闸蟹,苏州人到迪士尼游园,都可以乘坐地铁。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上海和苏州的双城生活将更加便捷。
目前,长三角地区高铁总里程突破6000公里,各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均进入密集建设期。“围绕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全力加快北沿江、通苏嘉甬、盐泰锡常宜等一批重大项目,探索跨省(市)城际(市域)铁路一体化运营管理模式,进一步缩短江苏与沪浙皖各地的时空距离。”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兼省铁路办主任吴永宏表示。
近年来,三省一市共同推进长三角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138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广大群众在就业、交通、就医、养老、旅游等方面享有更多一体化便利。特别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作为先手棋、试验田,在制度创新、项目建设、共治模式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探索出区域一体化治理与发展的新机制。
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提出,长三角地区要率先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高层论坛上,三省一市签署《共同推动长三角区域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协议提出8项合作任务,江苏牵头2项,分别是远程异地评标和跨地区跨层级自主选择交易平台、CA数字证书跨省互认。”江苏省政务办主任徐光辉表示,措施落地后,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广大群众和市场主体。
人相近、心相亲,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融合正在加速从“一域”跨越到“全域”。经过三省一市共同努力,即日起,长三角“一网通办”银行自助终端正式上线,“一网通办”政务服务事项入驻长三角地区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五大银行的网点自助服务终端,为企业和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
惠民生增福祉,高品质生活绘就“幸福圈”
桑土宜宜,水波泱泱。位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元荡生态岸线串起上海青浦与江苏吴江,构建起总长23公里的“一环、三道、多节点”环湖生态休闲廊道。
良好生态环境是群众最有幸福感的公共产品,是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应有之义。当前,三省一市加强生态空间共保,推动环境协同治理,夯实绿色发展生态本底,努力建设绿色美丽长三角。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等6部委联合印发《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标志着新一轮太湖治理全面启动。太湖流域位于长三角核心区,三省一市均有涉及,是流域洪水集散地、水资源调配中心和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晴雨表”。“将与沪浙皖一道,共同落实好新一轮国家方案,加强工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和面源污染联防联控,共同抓好排污口整治,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生态清淤、滆湖洮湖整治等重点任务,进一步提升太浦河、淀山湖、元荡、汾湖‘一河三湖’跨界水体生态质量。”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天琦表示,以“协同治水”实现“长治久清”,唱响新时代的“太湖美”。
当天,长三角碳中和产学研联盟揭牌,旨在凝聚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集团及科技界的智慧和力量,创新适合长三角地区的绿色发展技术、生态环境治理举措,全面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让广大群众共享良好生态福祉。
长三角既有发达的制造业,也是富饶的鱼米之乡,三省一市在现代农业领域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大。位于盐城大丰的上海苏北农场,就是保障上海的重要“菜篮子”“米袋子”。高层论坛上,上海与江苏、安徽、浙江分别签署农场高质量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合作备忘录。未来,上海的市场优势与苏浙皖的产品优势将更加紧密结合,在满足长三角居民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求的同时,将带动各地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共担新使命、同谱新篇章。新征程上,长三角蹄疾步稳、信心十足,必将展现更加动人的风景、拥有更加光明璀璨的未来。每一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长三角人”,也将继续期待、见证并书写更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