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把握新定位 锚定新风口 突破新能级 常州:勇挑大梁合力成势谱新篇
2022-08-11 08:5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本报记者 范玉贤 摄

□ 本报记者 蔡炜 范玉贤

把握好新一轮发展的“时与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常州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产业振兴之势日益凸显,能级跃升之势积蓄待发,区位质变之势呼之欲出,政通人和之势充分激发。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表示,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常州大力实施“532”发展战略,勇挑大梁、勇毅前行,更好扛起新使命、奋力谱写新篇章。

十年来,常州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4039.8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8807.6亿元,年均增长8.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8970.8亿元增长到13302.8亿元,年均增长4.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379亿元增长到688.1亿元,年均增长7%;进出口总额由290.5亿美元增长到467亿美元,年均增长5%。

新定位,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加快推动国家战略落地落实,奋力跑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度”。上半年,常州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64.6亿元,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4.8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6%,多项核心指标增速居苏南第一,促进工业稳增长、“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等方面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瞄准“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常州实施“532”发展战略,打造“中轴”“中心”“示范区”,把常州放到长三角一体化和全省全国的发展大局中,彰显“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

去年11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与以色列总统赫尔佐格通电话时提到,双方合作打造了中以常州创新园等标志性项目。中以常州创新园在全国中以合作领域内保持合作机制领先、合作模式领先、合作成果领先。常州坚持把创新作为发展第一动力,全面落实“创新20条”,中以常州创新园累计引进以色列独资及中以合作企业163家,促成中以合作项目44个。

从抓好人才关键一招到夯实社区底板支撑,从领跑产业赛道到落细落实民生福祉,从生态文明和美共生到文化产业春风化雨,常州始终以新思想引领现代化。十年来,常州攻坚智能制造,加快塑造产业新优势;加速创新驱动,不断集聚发展新动能;坚持生态优先,美丽常州展开新画卷;保障改善民生,群众获得感得到新提升;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建设展现新气象。

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找准动态平衡点,寻求发展最优解。常州率先构建城市“免疫系统”,在全省率先召开安全发展大会,形成了《常州市公共安全体系总体规划纲要》和29个专项规划,以“全面安全、系统安全、长效安全”为目标,形成“六横六纵六保障”总体框架。

建设智造之都,打造文化名城。十年来,常州守主题之正、创时代之新,创作生产的电影《秋之白华》、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等13件作品入选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入选总数在全国地级市名列第一。文旅融合加快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全覆盖。该市新近出台《关于加快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国家战略,推动协同发展。

新风口,勇挑大梁领跑产业赛道

主攻产业创新,夯实实体经济。尽管受到疫情冲击,制造业、实体经济发达的常州,越来越呈现出产业门类全、配套能力强、产业韧性强的优势。

在这条产业赛道上,头部企业、品牌云集。《中国独角兽报告2022》发布,常州3家企业入围,比亚迪、理想等整车企业乘势而起,新能源整车、动力电池、光伏等新兴产业勇挑大梁,对该市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超90%。

这条产业链,基础厚实、配套完善。常州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省的二分之一,全国前六大电池企业中在常州布局的有3家,已建在建产能超过230GWh,位居全省第一;动力电池装车总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该市正打造“全球动力电池中心”。

常州抢抓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等产业爆发式发展机遇,大力发展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八大高成长性产业链,先后出台“创新政策20条”“产业政策30条”等重磅政策措施,全力当好共同成长的“合伙人”,设立400亿元科创基金,以1∶4撬动各类社会资本,5年形成2000亿元创新投入,加快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体系。

今年1—7月,理想ONE新车交付量同比增长82.8%。理想汽车联合创始人兼总裁沈亚楠说,以整车基地为龙头,牵引集聚汽车研发、智慧交通应用和车联网等新业态,助力吸引新能源汽车“三电”、车身轻量化、汽车电子、自动驾驶等细分产业。

一路奋进,交出一份过硬的“常州答卷”。十年来,常州获评国家创新型城市、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和“科创中国”首批试点城市,一大批重点研发、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开花结果,以石墨烯为代表的新型碳材料产业集群被列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跻身“国家队”。

从创新成果到科创产业,常州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省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落户常州。被誉为“黑黄金”的碳纤维,重量不及钢的四分之一,强度却是钢的7至9倍。十年磨一剑,中简科技精心培育,实现了高性能碳纤维工程化生产的全部知识产权自主化。

上市板块,扩容提质。常州充分发挥制造基础扎实、民营经济活跃、隐形冠军众多的优势,深入实施上市企业“倍增计划”、上市后备企业“双百行动”。十年间,上市公司数翻一番,目前已达83家。

智改数转,串珠结网。机械臂在舞动、摄像头在闪光、云数据在更新……走进智云天工科技有限公司,“超级虚拟工厂”在5G技术加持下,已连入700多家企业产能数据,连接设备超5万台。常州以“十百千”为总抓手,推动“十链突破”,重点支持链主企业提升本地化配套率和数字化协同能力;开启“百企领航”,支持重点企业创建智能工厂、车间;实施“千景应用”,开展“人工智能+”“机器人+”专项行动,形成1000个场景推广案例,让数字赋能制造业,增强产业链韧性。

新能级,破圈突围打破发展“天花板”

潮起两湖,城市进击更高能级。布局“两湖”创新区,推动城市格局“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一个被寄予常州未来和希望、牵动长三角都市圈与城市群发展的创新之区应运而生。

从地图上看,洮滆两湖宛若江南大地的两颗明珠。清代诗人赵翼曾发出“扁舟夜泛滆湖东,一片清秋月满空”的咏叹。从空中俯瞰,滆湖190平方公里水面、77公里岸线,长荡湖90平方公里水面、62公里岸线,轮廓如振翅飞翔的蝴蝶,映衬一座城市的精彩蝶变。

从运河时代走向湖湾时代,引领科、产、城、人发展风向标,常州以“生态之城、秀美之城、科技之城、创新之城、青年之城、未来之城”的定位打造“两湖”创新区。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同意常州洮滆片区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

“两湖”创新区潮起澎湃,概念规划、城市设计方案、交通干线方案正式出炉,常泰长江大桥、南沿江城际铁路、常泰高速公路等重大设施加快建设,谋篇布局的“大写意”正转化为推进落实的“工笔画”。常州已排出“两湖”创新区近期建设项目清单,共有118个项目,总投资达2530亿元。在武进,已排定“两湖”创新区项目49项,计划总投资937亿元;在金坛,华罗庚创智中心、动力电池金属结构件、中德高技能人才培训认证中心等25个项目签约,由河海大学参与共建的“碳中和能力与动力重点实验室”等项目进一步擦亮创新底色。

依托科创鹭湖、候鸟天堂、科创学院、青年公园、中央公园、艺术天地、酒店集群、乐游半岛、创新水岸、人才智港建设,“两湖”创新区远景规划常住人口230万,其中核心区55万,让人们找到心中的“诗和远方”。

愿景落地,交通先行。钢筋焊接、桩基钻孔、承台混凝土浇筑、栈桥拼装……常泰长江大桥进入中塔柱施工阶段。统筹铁路、轨道、公路、港航、航空等要素,架起直抵北京、通达深圳高铁大通道,常州谋划建设一批支撑未来发展的交通基础设施,5年完成投资2000亿元以上,加速构建“两湖”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的主框架,构建连接全域的快速通道,实现3小时通达全国重要城市、2小时通行全省、1小时畅行都市圈、半小时抵达周边毗邻地区,真正实现常州常通、畅通。

总投资150亿元、总面积1100亩,蜂巢能源常州工厂锂离子电池四期项目建设现场机器轰鸣。蜂巢能源联席首席运营官张峰表示,未来常州将成为蜂巢全球布局中的超级母基地,抓住“两湖”创新区建设战略机遇,通过品类创新、Al智能制造、蜂链生态伙伴、资本共创等四大支撑战略,在产品、智造、供应链、资本四大维度支持战略落地。

让天下英才在常州遇见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常州围绕“高精尖缺”和“卡脖子”领域引进全球顶尖战略科学家,最高重奖1亿元,大力实施“青春留常”计划和青年人才居住生活“双资助”政策,3年建设人才公寓10万套以上,“十四五”期间将集聚各类人才50万人以上,全力打造全国青年创新创业最向往城市。

千帆竞发、合力成势。在这座城市的发展路线图中,民生福祉始终是根本追求,让孩子们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美满的晚年,让奋斗者实现安居宜居梦,让困难群众感受到城市温度。常州市市长盛蕾表示,打造“六个常有”民生名片,努力实现“常有善育”“常有优学”“常有健康”“常有颐养”“常有安居”“常有众扶”,就是要以人民为中心,打造全生命周期民生服务体系,使之成为在全省叫得响、在全国有地位的民生品牌,让常州城市发展更具质量、人民生活更有品质,不断提升民生的厚度、政策的温度和幸福的刻度,奋力推动共同富裕。

乘势而上,崭新征程。一个“既有产业高原又有创新高峰,既有青山绿水又有净美人居,既有现代都市又有田园诗意,既有乡愁古韵又有文明新风”的现代化常州,正展露现实模样。

标签:
责编:王迅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