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严君臣花宇文/摄)6月15日清晨,大部分人还沉浸在梦乡中,初升的太阳映照着长江江面。在南通市崇川区永兴街道附近的江边,64岁的费长中已早早地来到港口附近,带着捞网踏上一艘小船,熟练地解开缆绳启动发动机。发动机传来有节奏的“突突声”,船头悬挂的旗子被吹得猎猎作响。浪花翻涌,江风为伴,眼前广阔的美景让他丝毫感受不到疲惫。
抄起捞网,将江面漂浮的杂物精准地“捕捉”起来,老费的动作行云流水。这个在长江上活跃了三十多年的老渔民,对此早已驾轻就熟。出身于捕鱼世家的他,对着长江有着深厚的感情。2018年响应国家号召退捕上岸后,他选择留下来当了一名环保志愿者,每天都要耗费巨大的精力“清洁”江面,还请缨参加了疫情防控工作。“长江哺育着我们,帮我养大了一家老小。我现在也是把长江当作母亲一样,希望她能越来越美丽。”
响应国家号召,他第一个签字交出渔船
△老费和渔民一起退捕上岸,和曾经的渔船合影留念当地社区供图
费长中的老家在盐城,祖父和父亲都是渔民,他是个标准的在船上长大的孩子。游泳、潜水、抓鱼……他从小就练就了一身好水性,童年时代的美好记忆也几乎都与家附近的湖泊河流有关,也从父辈那里传承了丰富的捕鱼技巧。
长大后,他也成为了一名渔民,成家有了孩子。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经人介绍,他离乡背井来到南通。“当时条件很艰苦,我从盐城老家带了一条小水泥船来。孩子才刚出生不到一年,我带着老婆孩子都住在船上。”老费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渔民这个行当比较辛苦,每天凌晨两三点就要出江捕鱼,忙碌四五个小时才能回来,有时天才刚蒙蒙亮。回到港口后也不能歇着,要立马将捕到的渔获分类并带去市场售卖。大部分是卖给鱼贩子。他自己也有个摊位,要把新鲜的鱼卖完才能回去。
做这行不但辛苦,收入多少还要看运气。但老费习惯了在江上自由自在的生活,也从没有想过要换个职业。就这样,靠着每天捕鱼的收入,老费给孩子买玩具、交学费,后来攒了点钱换了条60吨的水泥船。家里的条件逐渐改善了,孩子也长大了,老费又要每天早出晚归,给孩子攒起了买房的钱。
时间一晃到了2018年。当时60岁的老费,决定积极响应“长江大保护”的号召,将自己的渔船交出来,退捕上岸。“心里肯定是不舍得的,但我也非常理解保护长江的意义。保护生态环境,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情。”老费说。
△老费驾驶小船航行在长江上
多年来,身为渔民的老费对长江的变化尤为敏感。他来到南通之后,正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工厂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港口码头也变得脏乱,空气和水质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当时我们出去捕鱼,沿途看到的江水,有时候都是带颜色的废水。我们作为渔民,也很担忧长江是不是会受到污染。”老费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正因为真切地体会到保护长江已经刻不容缓,他选择了带头响应号召,在当地渔民中第一个签约,第一个上交渔船,并配合工作组开展工作,说服了很多渔民加入进来。
不舍母亲河,他成为江上“清洁工”
渔船拆除后,老费的生活突然变得松弛下来。当时他的儿子已经成家立业,老伴也去帮忙带孙子了,但老费并不愿意就此去“享清福”。怀着对长江的深厚感情,他主动申请成为一名“长江环保志愿者”,负责长江生态保护工作。
△老费在做出发前准备工作
对于他的这个选择,身边的人并不感到意外。在熟人眼里,老费一直就是个正直又热心的老好人。2016年,老费曾经在近两个月内,五次捕捉到野生中华鲟并放生,其中有一条长达1.45米,重达33斤,这则新闻也让他被很多网友熟知。他还经常给其他渔民宣传相关知识,让更多的人知道野生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不能卖也不能吃。
此外,老费还有个“独门绝技”——深水打捞。熟识水性的他,经常参加长江救援,直接或间接保护的公共财产不计其数。他还是当地公安和海事的老朋友,不管哪里有需要,他都会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成为环保志愿者后,老费又回归到了往日忙碌的生活。他开着一艘小船,每天凌晨五六点出发,沿江去捡拾江面漂浮的垃圾。塑料泡沫、空瓶子、废纸……他用一张捞网,全部手动捞到船上。从九圩港到滨江大桥,再到五山沿江,他开船沿着南通的江岸线行驶,有时候要到下午才能回来。船上卸下的垃圾,经常能装满几个大塑料袋。只要不是刮风下雨的恶劣天气,老费基本是全年无休,一直守在江面上。
△老费在打捞长江上的垃圾
他的坚守,如今也有了显著成效。近年来经过集中整治,长江重新变得清澈,还时常能见到“消失”多年的江豚的身影。“这让我感觉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老费说,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感染更多人主动加入保护长江的队伍里来,“只要每个人都改变一点点,我们的长江就能变得更美丽。”
主动报名参加疫情防控,他坚守港口超过700天
△老费和同事一起坚守在江堤上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老费在第一时间申请成为疫情防控志愿者,坚守在长江东港段疫情防控卡口。2022年疫情形势严峻后,他再次义无反顾地奔赴长江防疫一线,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银发护江师”。他的儿子是一名网约车司机,在疫情防控形势较为严峻的时候,经常在下班后陪着老费一起值班做志愿服务。
“请戴好口罩,出示你的行程码、苏康码……”疫情防控期间,老费随身拿着小喇叭、测温枪,带着记录本,穿着志愿者红背心,每天准时准点来到卡口,穿梭于江岸,日复一日的巡查、劝导、登记,每天步数超过两万步。一沓一沓的登记本和那件洗的发白发旧的红背心,默默地记录下了他的坚守。
2022年3月20日晚,老费像往常一样夜间巡查,忽然发现江边一人乘交通船将要上岸,当即按疫情防控要求对其查验两码、测温。费长中在查验登记表时,觉察其存在问题,便立即打电话给所在社区值班人员核对,发现此人确实为风险人员。通过老费的劝导,当事人回到所在工作船上。那段时间,他多次劝离试图登岸的风险人员,这其中也不乏他认识的熟人和朋友,但他从没有开过一道“口子”。
防疫是一项常态化的工作,老费在防疫卡口志愿服务两年有余。通往长江疫情防控点位的道路坑洼不平,一到雨季就泥泞不堪,严重影响防疫物资的运输和防疫人员的通行。老费拿出平常省吃俭用节省下的2000余元,购买石子、钢丝片等材料,和志愿者们一起利用休息时间修路,现在这条近100米的路已经修理平整。他从不讲大道理,而是通过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人们,在他的引领带动下,沿江防疫志愿者队伍从1人发展至6人,成为长江疫情防线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我在这边和老费‘搭班子’,一起巡视江堤。在疫情防控期间我主要负责值班工作,给在这边上岸的人做登记和测温扫码。”今年69岁的纪井华是一名退休工人。在2020年疫情最严峻的时期,他和老费一起坚守在这个小码头上68天。如今,他和老费一样,每天在码头上值班12个小时,为长江大保护发挥余热。
“自从2017年底长江退捕后,老费就利用他的一技之长,成为一名长江生态保护的志愿者。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主动报名,成为长江卡口上的疫情防控志愿者。从那时起,他就一直坚守在这个卡口上,已经超过700天,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7500小时,为来往2000多艘船只提供测温扫码服务。”南通市崇川区永兴街道东港社区副书记周佳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社区在辖区内为老费协调了一间房子,供老费居住,免去了他来回奔波的困扰。“老费的志愿服务精神感染了我们身边很多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向老费看齐,竭尽所能,在工作中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的青春更加美好。”周佳说。
(当地社区供图 编辑 范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