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才貌双全、聪明伶俐”却“体弱多病”——老字号如何适应新消费
2022-06-18 07:02: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记者 丁茜茜

6月17日,第四届中国(江苏)老字号博览会在南京开幕。本届博览会采用了线上展览融合线下活动的形式举办,吸引了江苏近300家老字号以及北京、上海、浙江等16个省市的140多家老字号参展。百年老店如何长青?记者在博览会上进行了采访。

老字号靠数字化探新路

人们眼中的老字号是什么形象?江苏谢馥春国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阚滨认为,老字号正是林黛玉的化身——“才貌双全、聪明伶俐”却“体弱多病”。“人们看待老字号往往是两面的,老字号象征唯美,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又是令人唏嘘的,规模小、竞争弱,落后于大市场、脱节于大生产。”

去年发布的《老字号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发展报告》显示,在1128家中华老字号企业中,食品餐饮类企业占比高达约50%,而直播带货成为传统实体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新模式。同时,老字号企业的“老”“旧”“弱”等问题对其数字化转型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

抛开时光的滤镜,老字号急需探索一条适应新消费、新环境的路。

原本资金链断裂、面临破产清算的乾生元,通过新生代企业小灵猫公司作为投资人重整后,重新踏上传承、发展、壮大的新征程,短短几年间便华丽回归。“苏州人早起第一件事干什么?去吃一碗头汤面。那么我们文创产品就把头汤面的要素做进去了。苏州人吃面,吃的是汤和浇头。”苏州乾生元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敢峰说,他们将焖肉面和爆鱼面作为文创产品,用工业化、标准化的方式做好了面、汤和浇头。“同时,配上我们复刻的苏州博物馆馆藏‘寿山福海纹碗’,一碗苏州面就完完整整地呈现了。”在他看来,老字号走出去离不开工业化、标准化和数字化的一整套体系的建立。

不是所有老字号都必须做大做强

资本市场能否解决老字号企业当下面临的难题?在恒顺集团副总经理杨永忠看来,对老字号企业而言,更重要的是自身的造血功能。“输血可以一段时间内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是造血功能才是老字号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企业发展需要资本市场的助力,更多的还是需要企业不断打造核心竞争力,不断苦练内功。”

资本市场,也许更青睐“做强做大”的企业,但老字号承载的除了经济价值还有文化价值。清华大学教育博士、老字号项目研究组负责人沈晔认为,不是所有老字号企业都必须做大做强,对老字号企业要分类看待,有的老字号企业非常适合做大做强,因为它们拥有非常稀缺、独家的文化资源,但是同时也看到有的老字号企业反而更加适合“小而美”。比如传统的手工艺老字号企业,其技艺难以标准化,同时消费群体有限。“这样适合‘小而美’的企业,可能要从其他的角度来看待其价值,比如通过它来带动当地旅游的发展。”

记者了解到,江苏老字号产业投资基金是全国首个老字号产业投资基金,由江苏省财政厅与商务厅发起并大力扶持。中新文创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江苏老字号产业投资基金发起人杨东升介绍基金投资策略,围绕老字号龙头企业,开展股权投资或并购重组,进一步做大市值;围绕高速成长的老字号企业赋能,提高业绩,助推进入资本市场;围绕小而美的老字号企业,培养孵化,提升品质,做专特色。“比如针对‘小而美’老字号企业,我们预计投资20-30家,每家投资300万-500万,总投资额为1亿元。”

创新模式重塑品牌辉煌

“一块洗衣服的肥皂,过去可能就是1块多钱,现在最贵的90克肥皂可以卖到129块钱。”南京正官庄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勇介绍了一块肥皂经历的蜕变。作为该企业的核心产品,他们对肥皂进行了重新的定义,针对这样的定义全新打造几个品牌,主要通过跨界融合谋求市场的发展,包括全手工制作系列、与时尚IP联名系列以及环境友好型清洁系列。

阚滨认为老字号守住经典,可以尝试打造商业文化的“母品牌”,比如南京的金陵文化、苏州的阊门文化、扬州的盐商文化,让区域内的老字号企业成为母品牌旗下的子品牌,构建整体的品牌文化系统。“老字号通过品牌定位、设计、营销等来建立新的消费模式、生活方式,也要完成历史使命,通过商业文化的发展,增强民族与文化自信。”

上海大学法学院教授文学国表示,老字号企业实现涅槃重生,要从传统转型到现代,产权由封闭走向开放,需要对老字号的价值进行科学的评估,通过市场的公平竞争来进行产权的开放,以往封闭的产权结构也带来了“父传子、子传孙”的模式,老字号企业必须要建立现代的法人治理结构,还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以及建立自身的供应链。

“江苏‘老字号’所传承的独特产品、精湛技艺和经营理念具有不可估量的品牌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已成为江苏的文化符号、历史记忆和商业品牌的杰出代表。”江苏省商务厅二级巡视员王存表示,结合江苏实际,省商务厅等8部门出台《关于促进老字号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将推动老字号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标签:
责编:戴雨扬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