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从乡村木匠到建筑工程师
2022-06-07 07:4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从乡村木匠到建筑工程师

——记“全国优秀农民工”、龙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技术员戴祝泉

□ 本报记者 吉强

刚踏入建筑行业时,他是仅有高中学历的木工。然而,由于勤奋好学、肯钻研,历经28年摸爬滚打,他逐渐成长为预制装配式建筑吊装施工的技术大咖,先后参与完成多项省部级课题,获2项发明专利、6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省级工法,2020年度获评“全国优秀农民工”,2021年成为江苏省劳模。他,就是龙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技术员戴祝泉。

皮肤黝黑,是戴祝泉的显著特征。“我的岗位在施工现场,干现场的都是这样子。”他解释道,预制装配式建筑技术,将原来大量的现场建筑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墙体、楼梯、阳台等建筑构件都在工厂先加工好,再拉到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装配、安装到建筑中,有点像搭积木。和传统建筑技术相比,这种技术既绿色环保,又快捷高效,当然技术含量也更高。“我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这种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现场吊装施工,对设计图纸在可操作层面上进行再深化设计。”

同事口中的“戴工”,来自南通农村,今年已55岁了。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于是像许多农民子弟那样盘算着学一门手艺,跟着师傅学起了木匠。那时,建筑业在“中国建筑之乡”南通风生水起。1994年,他入职龙信建设集团,干的还是木匠。命运总是垂青勤奋者。2010年,在国内率先开展绿色建筑技术研究、加快从传统建筑向装配式建筑转型升级的龙信建设集团,派一批技术工人前往日本学习预制装配式建筑技术,戴祝泉有幸名列其中。正是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彻底改变了他的职业发展轨迹,让他全身心投入到装配式建筑技术里。

在日本学习的短短3个月里,戴祝泉每天上午学习理论知识,下午去施工现场学习实操,晚上再整理资料,天天忙得不亦乐乎。

学成归来后,戴祝泉配合集团开展预制装配式建筑产业工人的培养和技术开发,并投入到了预制装配式建筑工厂的建设中。2012年,国内第一栋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项目——沈阳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安全保卫指挥中心大楼开工建设,他终于得以一试身手。由于预制装配式构件制作和施工方法当时在国内刚起步,吊装工具国内没有成品出售,他就自己动手研制;施工工法没有,他就自己琢磨编写。由于在该项目施工过程中善于总结创新,他在保证工程项目顺利施工的同时也收获更多:取得两项江苏省级工法,获批两项实用新型专利。

“吊装施工的技术难度在精确。建筑构件之间的连接方法有焊接、螺栓连接等,确保连接严丝合缝,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施工难题。”戴祝泉介绍说,像柱子的连接施工,需要调整柱子下面的螺丝,以及调节柱子的水平位置。如何准确定位?通过在实践中反复摸索,他研制出一种柱子主筋精确施工定位模具,获批新型专利。

随着施工经验不断丰富,技术积淀日益深厚,戴祝泉也一步步迈上自己的职业发展新高度。参与建设的沈阳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安全保卫指挥中心工程,获2015年中国建筑施工优秀工程奖;参与建设的南通政务中心停车综合楼,2018年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参与建设的海门龙馨家园老年宾馆为国内第一个建筑高度达到88米的预制装配式建筑,获住建部科技计划项目;参与建设的龙信广场获住建部科技计划项目。

“人就是要不断学习才能进步的”,这是戴祝泉朴素的人生信条。步入社会34年,他一直践行着这一信条。为弥补学历教育的不足,他先后在职读完了中专、大专,2015年获评助理工程师职称,2020年又获评工程师职称。完成这样的学历教育,对于需要长年累月跑项目现场的他来说,非常不容易。

“戴祝泉身上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勤奋好学、肯钻研。”龙信建设集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蔡飒爽对记者说,他的成才经历激励着越来越多的工人走上技能成才之路。为更好发挥劳模“传帮带”作用,2021年公司成立了以戴祝泉名字命名的首席技师工作室。为此,公司还制定了相应激励政策,包括给予戴祝泉每年6万元的首席技师津贴。

标签:
责编:陈康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