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这是怎样的一个日子,谁说我们不该高兴得流泪?
2021-08-02 06:32: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人民也绝不允许任何外来势力欺负、压迫、奴役我们,谁妄想这样干,必将在14亿多中国人民用血肉筑成的钢铁长城面前碰得头破血流!”7月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庄严宣告。

时针拨回到76年前,1945年8月15日,那一天,日本天皇通过广播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用血肉筑成的钢铁长城”让日本侵略者碰得头破血流。

生于抗战,见证、参与抗战,《新华日报》记录了日本法西斯势力如何一步步走向覆灭。

“这是怎样的一个日子呀!谁说我们不该欢喜得发疯?谁说我们不该高兴得流泪呢?”当胜利终于来临,《新华日报》这支诞生于民族危亡时刻“鼓励前进的号角”,吹响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强音。

记者 金亦炜

一阵风雷惊世界:见证《波茨坦公告》出台

1945年7月下旬,德国小城波茨坦,一个代号“终点”的会议正秘密召开,参会者包括杜鲁门、斯大林、丘吉尔等同盟国领导人。三强聚首,引人关注,从7月17日开始直至8月4日,《新华日报》每天以“三强会议”代指该会议,在国际版刊发相关内容。

7月26日,美中英三国联合起草的敦促日本投降文件——《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经长久酝酿后问世。“这份简称《波茨坦公告》的文件,是同盟国对日本法西斯势力发出的最后通牒。”江苏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李继锋介绍,日本投降,正是以日本政府和天皇接受《波茨坦公告》作为标志的。

新华日报报史研究所执行所长赵剑波说,《波茨坦公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了美中英三国所拥有的强大力量,足以使日本军队完全毁灭,促使日寇在继续作战或立即投降之间做出选择,第二部分清晰地提出了日本投降的具体条款。

“这公告表示了美中英三国这一时期最低限度的作战目标,足以使这两个月来弥漫于远东太平洋的和平阴霾明朗化,使各式各样的妥协论调,纳入同一个轨道,使日寇的讨价还价走到‘一个终点’:一如公告所说,绝不更改。”1945年7月29日,《新华日报》在社论《彻底消灭日本法西斯 读美英中三国联合公告》中写道。

“正像初上的晨曦,清扫了旧时代的阴霾,璀璨地照明着新世纪的进路,新生的地球在温煦中欢笑,而反动落伍的一切旧时代的妖魔鬼怪,就要在这阳光中死灭了。”1945年8月4日,《新华日报》在社论《历史又前进了一步 读波茨坦会议宣言》中,作出充满希望的比喻。

波茨坦会议虽无中国领导人参会,但中国也被邀请作为公告的签署国与发布国之一,同时,会议同意把中国代表的名字摆在英国之前,以凸显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对此,《新华日报》在社论中表达了欢欣,并号召全国人民以更大努力打倒侵略者、争取和平民主。“由于中国军民的八年苦战,中国在国际间的地位提高,中国对整个世界所负的责任是加重了。我们对于这个决定感到宽慰和兴奋,但是我们在今天也应该更明白地认识自己的地位,急起直追,立即停止自毁长城的内战,实现真正的民主团结。”

“尽管是一个敦促敌国投降的公告,但《波茨坦公告》充满人道主义精神,它的目标是消灭法西斯主义,而不是残害法西斯国家的人民。”李继锋说。

《新华日报》社论彰显出战争反思的高度:“怎样既能够保证这些条款的贯彻,而且保证这些条款能够真正消灭日本法西斯侵略呢?……必须考虑到日本被压迫人民大众的意见愿望。”“只有人民大众能够掌握自己运命的时候,才能真正地绝灭黩武侵略和保证和平。”

横扫千军如卷席:记录反法西斯力量的猛烈反攻

1945年上半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胜利阶段。翻阅这段时间的《新华日报》,国内版上:《敌占区中共掌握广大农村 敌寇粮食斗争失败》《我军收复云川新宁》《赣北我军收复高地》《粤南我军攻入阳江》……国际版上:《美机广泛袭敌本土》《美机炸鲁浙沿海敌设施》《敌国航运本土完全封锁》……一篇篇稿件,读者可清晰感受到“大局已定”——正义的世界反法西斯阵营节节获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濒临殆尽。

1945年8月8日,结束欧洲战场的战斗后,苏联根据《雅尔塔协定》,对日本宣战。此后不久,苏联宣布加入《波茨坦公告》,同中、美、英三国一道敦促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8月9日,《新华日报》使用“增张”专门刊登了这一消息,并配以斯大林画像。

8月9日零时10分,苏联红军越过国境,兵分多路向日本关东军进攻。第二天,《新华日报》用报纸的大部分版面,集中刊登了相关消息、评论、文章,报纸以《迎亚洲的黎明》为题发表社论,其中写道:“苏联的对日宣战大大缩短了击溃日本,争取最后胜利的时间,也将大大地减少同盟国特别是中国人民的牺牲。”社论也没有忘记提醒国人:“远东大陆的黎明已快到了……但在今天我们也该加倍地警惕……袖手旁观和盲目乐观,在今天都是有害的,我们要以更大的努力,来担负起赢得胜利和赢得和平的责任。”

加速日本投降的另一个原因是,1945年8月6日开始,美国先后对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8月9日,《新华日报》用大幅标题刊登了综合自各通讯社的消息《原子炸弹破坏力惊人 广岛大半已遭毁灭》,描述触目惊心:“广岛——这个有三十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全城十分之六都被毁灭了……原子弹爆炸时,发生了强烈得像阳光一样的闪光,庞大的烟雾迅速上腾,直冲四万尺……”“‘原子弹’已把广岛所有的生物、人畜全部烧死,被焚后不复原形,当局无法查实统计平民死伤的数目……平民在户外的都被烧死,在户内的都被非常的压力和热所伤毙,房舍和其他建筑物多毁坏。”

“从语气和内容中,《新华日报》一方面强调原子弹的巨大威力,另一方面对这种陌生的、不受控制的战争武器表现出理性的关切。”赵剑波说。

此时的国内外舆论,把原子弹吹得神乎其神。8月9日,《新华日报》独排众议,着重从这一科学成果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立论,发表时评《从原子弹所想起的》,写道:“日寇首次遭到这种人类史上空前强烈的战争武器的打击,可以说是法西斯侵略者应得的恶果。”“可是,本来应该是为人类生活的幸福而服务的科学,应用在如此猛烈的破坏和杀伤性的武器,我们相信全人类——特别是全世界献身科学的学者们,一定会有很深刻的感慨的。”文章最后提出,“原子分裂的‘能’,应该使用于为人类谋福利的方向。这种一失手间足以伤千万人命的武器,应该由联合国安全委员会来控制使用。”

“这篇文章强调了原子能既可以用于战争,也可以用于建设,同时提醒人们这样威力巨大的科技应当得到严格管控,这种超出时代的远见卓识,是值得称道的。”李继锋说。

长缨在手缚苍龙:报道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10日夜10点多,山城重庆突然陷入鼎沸狂欢,通宵达旦。

当晚,《新华日报》和重庆其他报纸突发号外,宣布“接受波茨坦宣言 日本无条件投降”的重磅新闻。

“记者执笔的斗室周围是欢呼和爆竹混成一片的声音,男女老幼,他们跳跃,他们欢呼,他们鼓掌,他们说不出理由地狂呼大叫,全中国人都欢喜地发疯了……”

“半世纪的愤怒,五十年的屈辱,在今天这一天宣告清刷了,八年间的死亡流徙,苦难艰辛,在今天这一天获得了报酬了,中国人民骄傲地站在战败了的日本法西斯侵略者面前,接受了他们的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11日,《新华日报》刊发“日本投降”专版,“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九个黑色加粗大字被放在版面顶部,从该版社论《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 中国抗战胜利万岁!》中,不难读出当时国人的心潮澎湃——那是经历了多少次绝境逢生,多少年腥风血雨后,终获胜利的喜悦与豪情!

“喜悦过后,《新华日报》并未沉溺其中,而是时刻保持冷静和敏锐,开始思考中国顺利受降与和平建国的前途问题。”李继锋说,日本投降有一个过程——1945年8月9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日本广播,实行无条件投降,结束战争;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正式签署投降书;9月9日,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南京举行……“这一个月当中,实际上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如何防止日本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如何让分散在中国各地,数量庞大的日军和伪军有序缴械?这些问题,《新华日报》都作了思考。”李继锋说。

8月9日,《新华日报》在社论《论无条件投降》中明确列出三点“无条件投降原则”:(一)日本军队必须全部解除武装。(二)这一切敌伪部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立即向当地抗日部队放下武器宣布无条件投降。(三)当然不能容许任何一个地区的敌伪军队拒绝放下武器,对于这种顽抗的部队必须彻底地武力解决,只有在一切地区内的敌伪部队都已解除武装后,才能认为日本向同盟国家的无条件投降完成。

8月14日,《新华日报》在社论《战争尚未停止 彻底解决日寇!》中也提醒:“在华南、华中和华北的各前线,战争还在进行,敌人不仅没有放下武器,还正在使用着他们的武器。”这时,必须“对目前正处于危疑震撼中的日寇,发动空前猛烈而强大的攻势,逼使中国战场上的所有敌伪在波茨坦宣言的原则之下,立即迅速而全面地放下武器。”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内战”的阴霾一直笼罩在中国的上空,一向避战、观战的蒋介石悄然开始导演一场独吞胜利果实的罪恶行动。8月11日,他连下三道命令,一是要解放区的人民部队“就地驻防待命”“不得向敌伪擅自行动”;二是要他的嫡系部队“积极推进,勿稍松懈”;三是要敌伪“切实负责维持治安”。

8月22日,《新华日报》用号外的形式,全文刊出毛泽东和朱德致电蒋介石,拒绝其对人民军队“不得擅自行动”的要求,并在社论中写道:“每一个中国人都希望中国以团结一致的姿态来接受战果……我们从不拒绝团结的时候,我们从不关闭谈判之门,可是捏着刀的手是不好握的,堵住一块独裁的大石头的门是进不去的。”

“这篇社论当时已被国民党新闻机关检扣,后来又被全文登出,并在文末赫然附上了‘新华日报八月二十二日被扣社论’的字样,足见当时共产党人坚决要求民主团结,与蒋介石反动集团斗争到底的决心。”赵剑波说。

翻开《新华日报》在日本投降前后的社论,“民主团结”“和平建国”都是不可或缺的论点。8月12日的社论《从胜利到和平》中写道:“我们抗战的目标是为了民主自由,只有民主继能够团结,只有团结继能够复员还乡,才能够和平建设。因此,召开各党各派会议,成立民主的联合政府,开展人民普选,建立人民的民主的新政府,这是不容再缓的。”9月3日,社论《庆祝胜利》中写道:“中国人民进入和平建设新时期的门槛上,还存在各种严重的障碍、困难和危机,中国人民在今天庆祝抗战胜利的同时,正在以用于抗战中的同样决心与努力,来克服这些障碍。”

“《新华日报》报道日本投降,但不仅限于这个主题,而是延展到国共关系、国内和平建设乃至将来的国际秩序,彰显了这张报纸的政治视野和思想高度。”李继锋说。

标签:
责编:戴雨扬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