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新华时论:以“用”为先打造产业创新链
2021-06-18 07:08: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作者:袁媛  
1
听新闻

精细化气象预报,帮助企业一夜收益数百万元;让水珠聚而不散的原子团簇合晶石,成为装配式墙体新材料;为数据打上隐藏“水印”的系统,已被500多家单位应用……2021南京创新周即将到来,媒体集中报道了南京在产学研合作上的部分新成果。这些高科技成果有着统一特征:坚持用户导向、注重应用实践,走出实验室后即成为市场上的“金元宝”。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增强,科技成果转化量质齐升。2019年,全国共签署技术合同48.4万项,成交额达2.24亿元。但与此同时,大量科技成果在“沉睡”,尤其是基础研究领域的专利,许多仍停留在论文中。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有的是在研发选题环节就脱离了市场,造成技术转化先天不足;有的是在转化环节没能对接市场和用户需求,适应性不充分,成为“半拉子”工程。说到底,都是“用户思维”不足。

我省既是经济大省也是科技大省,各设区市都在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创新名城”“工业智造”“工业互联网”等思路开展科技创新。“高科技”变“金元宝”和科技成果“睡大觉”,从正反两方面启示我们:打造创新链需要以“用”为先,涵养“用户思维”。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政府都应把“用户思维”放在决策的天平上,通力合作推动“产学研用”高质量一体化融合发展。

科技研发者的“用户思维”在于为科技成果找到出路。作为科技研发的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需要与企业和市场保持密切联系,建立起一套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的体系。一方面,是强化知识产权管理,探索科研人员的保障和激励机制,在基础研究与研究成果的产业化之间架起一道桥梁。以制度护航科研人员的合法收益,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研发的创造力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培养科技成果转化队伍。甘于坐冷板凳、安心搞科研固然是珍贵的科研品质,而熟悉市场需要、善于“对症下药”的科研成果转化人才也很宝贵,应有针对性地搭建相应的培养载体。

成果转化者的“用户思维”在于确保转化的可行性。“十四五”规划提出,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企业作为科研成果转化的具体执行者和直接受益者,需要在可行性上苦下功夫,既精于和市场、消费者“共舞”,也善于和学者、科学家“交友”。无论是带着市场需求去找科研团队进行专项研发,还是带着成果寻求开拓市场,都需要对两者足够熟悉,能判断清楚市场前景,把握住转化推广的节奏。

政策制定者的“用户思维”在于精准适配创新主体的需要。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不仅要汇集创新要素、叠加创新氛围,也要根据当地产业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比如,市场规模较大的项目,需要考虑以资本市场带动科技研发、成果转换;跨界复合的项目,需要做好信息引导,为各个主体牵线搭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航空航天等新一轮技术革命的相关项目,则依赖于更高水平的技术基础设置,需要我们下力气投入建设。此外,法治、人才、税收等各方面的专项保障也不可或缺,我们要多措并举形成一些可供借鉴和复制的经验,把我省打造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高地。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