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老校区老厂房,孵化创新“梦工厂”
南京32个备案硅巷载体集聚千余家科技型企业
2021-05-09 06:3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5月8日,南京城市硅巷现场会在南京师范大学紫金校区举行,该市首个由大学老校区整体改造而成的硅巷载体——南师大玄武科技园正式亮相,一批契合玄武区主导产业的创新项目签约落地。

城市硅巷,是南京推进创新名城建设、破解老城产业“空心化”的具体举措。自2018年首次提出“硅巷”概念以来,南京连续3年将城市硅巷建设写入“一号文件”,通过深化校地融合、升级低效载体、导入产业资源、优化创新生态,探索中心城区转型发展的新思路。目前,南京玄武、秦淮和鼓楼三个老城区建成市级备案载体32家,总面积102.54万平方米,集聚高新技术企业154家,培育和引进科技型企业1180家。

空间再造,盘活低效载体

玄武区板仓街78号,3栋改造出新的建筑错落分布。2019年,南师大紫金校区最后一批学生离校后,玄武区与南师大合作引入专业企业打造科技园区。目前,这个全新的硅巷载体顺利开园,一期运营面积1.1万平方米,近40家企业签约落户。

2018年,南京吹响创新名城建设“集结号”。面对老城空间与载体稀缺、产业和人才外流的现实,南京推动存量载体更新升级,融通中心城区创新资源,打造“无边界”的城市硅巷。在珠江路,闲置多年的未来城变身高品质科研办公空间;在蓝旗街,5311厂老厂房被打造成秦淮硅巷国际创新广场;在模范马路,南京工业大学虹桥校区搭载“创新孵化器”……3年探索,主城一批老校区、老厂房、老楼宇换装出发,“百万硅巷”打开创新名城“逐梦空间”。

建设城市硅巷,没有固定套路。从最初的政府引导示范,到社会资本踊跃参与,南京坚持“一案一策”,探索多元化建设模式。玄武区同仁西街7号依托市属载体资源,区级平台对其承租改造;南理工科技园利用卫岗奶业原有厂房,联动南京理工大学建设成果转化基地;骐谷科技园由省信息网络安全协会牵头导入资源,由社会企业负责运营管理。目前,玄武区累计投入硅巷专项建设资金3亿元,撬动社会资本超10亿元,建成14个市级备案硅巷载体,实现7个街道全域覆盖。

资源重组,构建生态体系

硅巷建设启动之初,南京提出“四大原则”,其中一条就是避免“二房东”思维——不能满足于收租金、当甩手掌柜,而是要聚焦创新创业全要素、全流程,让各类资源在硅巷内发生“化学反应”,构建服务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创新生态。

落在城市硅巷里的“创新种子”,大多是初创团队和小微企业,尤其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和“专业园丁”的呵护。依托专业服务机构密集的优势,主城区通过健全科技金融、人力资源、知识产权、技术交易等双创服务体系,打造一站式创新服务链条。“租金早已不是载体运营方的主要收入来源。”万谷集团在南京管理多个硅巷载体,董事长刘煊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进场,运营方盈利模式迭代升级,更多的是通过成立基金扶持有成长空间的企业团队,为其链接外部资源,实现共同成长。

西安倍格、上海瑞安等中介专业运营机构竞相入驻,创熠派嘉创业投资合伙企业基金、信安科创-硅巷科创孵化基金、5G物联网产业投资基金等一批基金导入,成为风险投资与创新创业成果对接的平台,让创新资源就地遇到“良媒”、找到“婆家”。

既有产业上下游,又有服务上下楼,一个更完整的生态体系快速构建。玄武区组建硅巷联盟,28家成员单位包括14个载体运营方和14家创服、创投机构,推进各类资源的多向流动、优势互补,形成“抱团”发展的集群效应。秦淮区成立硅巷创新实验室,聘请51名专家,专门研究如何服务创新。秦淮区提出,研发推广更多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产品和项目,成为企业成长训练营、企业服务加速器、创新创业朋友圈、信息资源交换机、硅巷创新策源地和区域发展智囊团。

人才回流,释放创新活力

打开南京的“硅巷版图”,新增载体几乎全部集中于靠近高校院所的核心地段,这里区域交通便捷、公共服务完善、消费场景多元,创新圈叠加生活圈,让年轻创客在老城街巷灵感迸发、活力涌动。

“如果没有城市硅巷,我们也许早就搬到郊区,甚至离开南京。”2016年诞生于珠江路的达斯琪,是专注于全息裸眼3D技术的新锐企业,29岁的创始人周全选择在这里创业,一方面是因为初创团队里有东南大学的学弟学妹,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己舍不得市中心的环境。从最初的格子间到租下1200平方米的整层空间,达斯琪迅速抢占市场制高点,目前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

留不住创新人才,就谈不上产业转型。老城区立足产业特色,积极引导培育,一批创新“黑马”脱颖而出。南京市科技局局长方靖介绍,围绕驻地高校的优势专业和龙头企业的关联产业,每个硅巷载体均明确1-2个主导产业,目前产业集聚度超过70%。玄武区主打新一代信息技术、智慧医疗方向,秦淮区围绕芯片应用、航天技术重点发力,鼓楼区大力扶持数字经济、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人才。

硅巷载体多为“小而美”,企业发展壮大后往哪里去?南京统筹全市创新空间,推动硅巷与高新区相互支撑,在明确产业定位的基础上,打造差异化、专业化创新空间组合,推动优质企业“孵化加速在硅巷、产业化在高新区”,形成“梯度培育、链式复合”的创新闭环,在创新名城厚植“科创森林”。

根据计划,南京今年还将新增30万平方米创新空间,其中玄武区12.9万平方米。玄武区委书记闵一峰表示,依托共建模式凝聚共建力量,玄武区将整合全域资源、调动全域力量,做到“政产学研金”联动发展,实现主城中心向创新中心、资源高地向创新高地的跨越。

记者 盛文虎

标签:
责编:路航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