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是美丽江苏的底色,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可以将农村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增强农村社会发展后劲。
今年,我省将强化源头治理,深入开展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快构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十四五”时期,我省将筑牢乡村生态底色,打造让城市更向往的美丽田园乡村,展现“新鱼米之乡”的时代风貌。
补齐短板,让农村碧水环绕
相较于城市,我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起步较晚。至去年底,全省1.1万个行政村建有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行政村覆盖率达74.6%,位居全国省份第二。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依然是农村环境治理的明显短板。
省委一号文件结合实际提出不同奋斗目标:到2025年,苏南等有条件地区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90%,苏中、苏北地区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80%以上。
“省委一号文件提出的目标让人眼前一亮。”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晓东提醒,“苏南不少农村居住集中度较高,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相对容易。苏中、苏北的广大农村,人口流动性大,村庄分散,建设资金需求大,长效管护难,建议根据居民点的分布情况因地制宜铺设污水管网,采用经济实用的分散式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才能有真正的效果。”
“我省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指标任务纳入全省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考核,并列入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重点推进。”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张明华表示,今年计划建设一批、改造一批治理项目,力争全省新增受益农户55万户,农户覆盖率提升到35%。
“美丽乡村,要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省生态环境厅水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以农村地区房前屋后河塘沟渠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黑臭水体为治理对象,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体净化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促进农村水环境进一步好转,到“十四五”末基本消除较大面积的农村黑臭水体。
确保土壤安全,守好“米袋子”“菜篮子”
农村土壤安全,事关农产品安全和人居环境健康等问题。我省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总体安全,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3.9%,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初步核算达90%以上。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滕应介绍,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秸秆机械化还田、深耕深翻、土壤退化耕地改良等措施,我省耕地质量等级逐年提升。2019年全省耕地主要肥力指标比上世纪显著提高,有力地保证了“米袋子”“菜篮子”等工程的实施。
“十三五”以来,我省构建了全省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实现县(市、区)土壤监测点位全覆盖,实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类或治理修复类措施,省以上财政安排土壤污染防治资金51亿元。
下一步,我省将持续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推广应用品种替代、水肥调控、土壤调理等技术,到2025年全省无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3%以上。全面落实严格管控,划定特定农产品严格管控区,严禁种植食用农产品,鼓励采取种植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确保我省严格管控类耕地得到安全利用。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提升土壤有机质,开展耕地土壤酸化治理,推进以降低土壤中污染物含量为目的的修复试点工作。
我省还将推广普及标准地膜、生物可降解地膜、机械化捡拾回收,推进地膜源头减量;开展超薄地膜联合执法检查,扩大地膜残留监测范围,健全废弃地膜无害化处置体系,到2025年废旧农膜基本实现全回收,消除农田“白色污染”。
变废为宝,发展绿色农业
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要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巩固提升行动,加大秸秆综合利用,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
据介绍,我省将促进秸秆多元化利用产业发展,统筹推进农作物秸秆直接离田、精细还田,推广以秸秆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模式,促进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五化”利用。到2025年,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达95%以上。
畜禽粪污处理得当也会“变废为宝”。扬州兴扬家禽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敏介绍,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将养鸡场的水粪变成干粪,收集到的鸡粪加入辅料、菌种等改良后成为有机肥。
“去年,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过97%,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100%。”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将整省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省级每年统筹资金对非畜牧大县工作予以支持,同步推进畜牧大县与非畜牧大县资源化利用。我省还将推动养殖场升级改造,将非规模养殖场户养殖废弃物处理利用纳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同步推进。
江苏“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35年生态环境要根本好转。对于农村来说,什么叫根本好转?朱晓东说,除了疏浚河道、消除黑臭水体等,农田还要恢复生物多样性面貌,这是一个长期的艰难过程。这离不开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离不开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要关注培育职业农民,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记者 许海燕 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