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我们不会忘记“最美逆行者”舍生忘死、义无反顾的感人身影——逆行而上,用生命守护生命
2020-11-29 07:14: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作者:王 拓 王 甜  
1
听新闻

编者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一场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在这场不见硝烟的大战中,无数人义无反顾地逆行而上,与新冠肺炎病毒殊死搏杀;无数人夜以继日地坚守岗位,筑牢疫情防控的每道防线。他们以无畏担当挺身而出,用生命守护生命,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时代英雄。本报今起推出“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江苏战疫群英谱”系列报道,向英雄的人民致敬,向人民的英雄致敬。

不平凡的抗疫历程中,最难以忘记的是“最美逆行者”舍生忘死、义无反顾的感人身影。

64个集体和个人受到国家表彰,千名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300个先进集体中,“白衣战士”是战胜疫情的中坚力量。不管是在武汉黄石还是在江淮大地,江苏儿女冲锋在前,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用生命守护生命。

国士无双,

无畏险阻披甲出征

国有令,召必至,战必胜。从寒冬到暖春,从盛夏到初秋,四度出征,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党委副书记、著名重症医学专家邱海波始终冲锋在前。从武汉到哈尔滨,到吉林,再到乌鲁木齐,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的他马不停蹄奔赴抗疫一线。

“我是一名重症医学医生,病人在哪里,我就在哪里。”邱海波在外鏖战了整整210天。刚到武汉时,邱海波发现重症病例每天快速增长,但重症病房却一床难求。他和专家组成员建议,增加集中收治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迅速扩充重症病床,这个意见很快被中央指导组采纳。

在抗疫前线邱海波始终冲在最前面。在巡查中,他发现一些医护人员对气管插管等高危操作有顾虑。这个操作离患者特别近,气管插管的瞬间,带有大量病毒的飞沫喷出,感染风险极大,“这个时候,我必须先上。穿戴好防护服,一次次示范、一遍遍讲解,让大家克服了恐惧,舍生忘死,冲锋在前。”

荆楚决战,江苏亮剑。1月25日,南医大附属逸夫医院院长鲁翔为逸夫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6位队员送行。此后,逸夫医院先后派出3批共39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送完第一批队友还没想过会去湖北,当送完第二批和第三批后,我准备好去湖北了!”2月10日,这位经历过援藏、抗击非典的老帅,迎来了征召令,而且被任命为江苏援黄石医疗队总领队。

担任总领队,是使命,更是压力。到达千里之外,面对未知病毒,既要打赢阻击战、保卫战,又要确保队员平安,这份责任之沉重,外人难知。“我们这支队伍是一夜成军,白衣天使变成了白衣战士。有一位丈夫给出征的妻子写了一段话:‘深夜接军帖,九州大点兵,衣白褂,破楼兰,赤子切记平安还。’”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鲁翔说到此处,哽咽了。

“你给我包干一个区县!”“好,我去。”在队伍出征集结时,鲁翔和连云港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李小民的双手紧紧握在一起。“重的、难的、危险的交给我们,我们江苏队就是要来干苦活接重担的。”李小民带领5个城市16家医院的62名医护人员,驰援黄石市阳新县。

兵贵神速!作为长期从事一线工作的专家型领导,李小民迅速主持重新设置阳新县人民医院ICU,集中收治全院重症及危重症病人,使床位从5张增至20张,集中收治15名急危重症患者,并预留30张床位确保新增病例收治能力。2月14日起,江苏医疗队全面接管ICU进入实战。而首先进入重症监护病房的,基本都是党员。他让江苏队与本地力量形成合力,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实现阳新4个“清零”。

硬核力量,

拼在前沿搏在一线

大年初一,作为第一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的一员,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陈金亮奔赴武汉。“在江苏医疗队到达前,当地医务人员长期处在超负荷工作状态,已经趋于心理与生理的极限,我们的到来对于他们而言如同久旱逢甘霖。”陈金亮所说的状态,是在战疫最艰苦的时候。

抵达当地医院后,陈金亮发现,当时病区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他迅速在院感专家帮助下落实了三件事。“第一,重新规划院感流程,制度上墙,培训所有的医护人员并进行严格的一对一考核,逐个过关才可上岗工作。第二,对病区进行改造,设置合格的‘三区两通道’,把隔离病房污染区和医院普通区域隔开。第三,甄别疑似病人和普通病人,将两者区分开来。”

和陈金亮一样,如何快速开展工作,也是江苏省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王谦到达武汉市江夏区中医医院支援时面临的紧急任务。“在江苏医疗队感控组的帮助下,我们对江夏区中医医院的‘三区两通道’做了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为尽快完成这项任务,王谦需身兼数职,除巨大的诊疗工作压力外,他还需协调各方面人员对院区进行优化,晚上画图,白天施工。

不放弃每一名病患,是江苏医疗队的使命和宗旨。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临时扩建的重症监护区,是南医大附属逸夫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贾凌的战场。在贾凌眼里,重症病区是把控患者生命的最后一道关口,同时也是最危险的地方,被传染风险成倍增加。但他总是冲在第一个,“当我把管子插好,呼吸机参数慢慢恢复正常、病人的血氧慢慢上来、生命体征趋于平稳的时候,我这颗心才会放下来。”

13个批次、2800多名江苏“白衣战士”挥别家乡,奔赴湖北,加上其他抗疫工作人员总数高达3000多人,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人数最多,撤离最晚。根据国家卫健委统一安排,4月15日前,所有驰援湖北医疗队撤离。但有一支20位多学科重症诊疗专家团队留守武汉,攻坚最后的“重症堡垒”,其中就包括来自江苏省人民医院的7位专家。江苏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齐栩是他们的组长,他说:“要求我们坚持到最后,充分体现了国家卫健委对江苏医疗队的信任。”

日夜奋战,

用生命筑起钢铁防线

中西医结合的“江苏处方”,为很多患者带来康复与希望。在武汉江夏方舱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呼吸科主任中医师史锁芳的防护服胸前写着“我来了”,背后写着“中医为您解忧”。患者说,看到他感觉有安全感,每天在舱里8小时以上,做到了患者“一人一方”,每天还带着患者练“八段锦”和自创的“苏功”,增进免疫力促进康复。作为江夏方舱医院副院长,史锁芳每天在隔离病区里工作七八个小时,坚持对病区每一位患者亲自问诊,手写病例处方。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一趟查房下来,衣服已被汗水浸透。

57岁的江苏省人民医院护理部护理感控科科长宋瑾抵达武汉战场后,快速构建管理小组,紧急挑选入舱人员,争分夺秒培训,带领团队克服种种困难,1小时内收满61张床位,顺利开展各项治疗与护理工作。短短两周内,宋瑾带领团队配合医生开展有创通气、气管切开、俯卧位通气等各项专业要求高、工作强度大的护理工作,并循证创新,开创“三明治”翻身法。

“武汉战场有两条战线,一条是在医院里抢救生命、治病救人,一条是在基层社区防控疫情,阻断传播链。”南京市建邺区南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符岱佳说,社区防控的意义在于从源头上遏制病情蔓延,减轻医院的救治压力,不切断社区传播,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病人涌入医院。从某种程度上说,控住源头才是战“疫”治本之策。

包括符岱佳在内的江苏省援武汉基层卫生队一行4人自抵达武汉起,就一头扎进基层社区。刚来时的情形历历在目——“四类人员”滞留在社区,小区人员随意出入;重症患者在隔离点急待住院;卫生院发热病人验血、照胸片随意穿梭……“几天调研下来,我们立即建议封闭小区,关闭超市,发动社区志愿者,健全网格,优化排查流程,宣讲防控知识,规范基层医疗机构发热就诊流程,督导隔离点按‘三区两通道’规范设置等。”符岱佳说。

3月8日,南京市第二医院汤山分院内最后一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治愈出院,南京市第二医院院长易永祥心里踏实了。93例确诊患者,从10月龄婴儿到98岁老人,无一例死亡的临床治疗成效,是易永祥带领全院100多名精锐医护人员奋斗一个多月的结果。“传染病让很多人望而生畏,但是作为医生,我们必须越是危险越向前。”易永祥说,“此次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实现‘零死亡’,很大程度取决于预案做得好,及时发现每一个病人的病情变化,并总结规律,探索治疗方案。”

“在这里,工作时需要穿隔离衣、防护服,一旦换上防护服,8个小时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脸上被口罩压出深深的痕迹,但同事们没有叫苦叫累。”这是沛县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朱红辉在日记里写下的对战友的敬佩。“厚重的防护服和面罩下,是一双双伤痕累累的手,是一双双熬红了的眼睛,也是一张张满怀希望的脸庞。”朱红辉说。

记者 王 拓 王 甜

标签: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