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江苏战“疫”为何盯牢这8个字
2020-04-21 11:59:00  来源:北京西路瞭望  
1
听新闻

雨生百谷,暮春已至。抓住春天的尾巴,这几天,江苏各地出门踏春的人更多了。

手机推送的即时新闻,依然是让人放心的消息:4月20日0-24时,江苏无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累计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仍为22例,尚在院隔离治疗9例。

有朋友一直觉得奇怪,问我:江苏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且经济外向度高,在疫情防控中是怎么做到如此稳健的。而且更让他觉得奇怪的是,江苏一方面做事稳健,但另一方面又显得特别大胆,有些举动甚至让人捏把汗。

譬如,他发现,在全国疫情仍然吃紧的时候,江苏就全面启动复工复产,并且包机包车包高铁接工人;早在3月18日电视新闻中,就出现江苏省委书记在盐城调研时不戴口罩的画面;这个省的各设区市领导也是在全国最早逛街下馆子向社会发出明确信号……

奇怪么,奇怪的背后有什么逻辑?

今天就好好聊聊这稳健与大胆。

辩证思维

江苏防控疫情真有什么绝活么?这是很多人一直都想揭秘的。但可惜,似乎并没有什么绝招。

面对新冠病毒这个人类从未遭遇的强大对手,全世界顶尖科学家都不能马上研制出特效药。怎么办?按规律去办,总能找到解决之道。

梳理疫情防控以来的新闻报道,我们会发现,江苏决策层强调最多的是“可知可控、精准防控”这8个字。而稍加留心也会注意到,这个省在防控举措的研究制定上,也都是围绕这8个字来具体展开的。如果说,要探究江苏疫情防控的真功夫,这8个字倒是值得好好琢磨一番。

笔者粗浅分析认为,这8个字,“可知”,是关键的第一步。只有做到“可知”,才能进而做到“可控”。“可控”,需要贯彻中央决策部署要求,也要紧密结合地方实际,才能真正控得住、控得好。而只有做到这样的“可知可控”,才能切实把精准防控的各项举措落细落实落到位。蕴含其中的辩证思维,或许是我们面对新冠疫情时要牢牢把握住的。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恐惧来自未知。的确如此,这次把几十个国家拉进困境的新冠肺炎疫情,就像质变就在哪儿,谁都没见过,大家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这样的“不速之客”,没档案可查,无踪迹可循,大家自然都会害怕。

但好在我们有抵御传染疾病的一些成功经验,如应对非典疫情、甲型H1N1流感、N7N9禽流感等等。这些宝贵的经验告诉我们,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做到可知,是阻断病毒传播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而隔离感染者,也正是流行病学阻断传播的关键。

而同样是从辩证思维的角度去看,如果我们把传染源都控制住了,把传播途径都阻断了,把感染者都隔离了,在安全区域里则实在没有必要过度紧张,甚至过度防控了。此时,如能迅速推进复工复产,不仅能增强人们与病毒作战的信心,而且能保障抗疫物资源源不断供应,确保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实际上,江苏的种种“大胆”举措,一些似乎是“快一拍”的做法,也都不是莽撞盲目甚至是赌运气。事态的发展也再次证明,他们的胆大,是因为心细,形势研判准,防控措施做得实;放得开,是因为管得准、管得住,对疫情防控有底气。

值得研究的“公式”

江苏是如何做到“可知可控”的?

这个省有个很有意思的提法:“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笔者很想把这个提法变成一个“公式”: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可知。

这里要说一个故事。1月22日,江苏发布第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这位37岁的男性患者住苏州工业园区。1月10日,他从武汉回苏州,去发热门诊就医,22日确诊。后面有句话请注意:截至1月22日,已追踪该病例的密切接触者28人。

他去过哪儿?接触过谁?这么短时间,怎么找到这些接触者?大数据不仅把这位商务人士的行踪摸清楚,还发现一个细节:在武汉,他并未到过当时认为传染源较多的区域,但偏偏被感染上了。这也引起了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警觉,感到疫情形势并不简单,绝不能掉以轻心。

笔者认识几位公安部门的朋友,听他们说,江苏早在1月21日就在全国率先成立大数据专班,省公安厅抽调12名精英,组建“战时数据战队”。那段日子,高手们昏天黑地跟“大数据”短兵相接,每天从几十个渠道“收割”数据,再用你我很难懂的技术手段,给60多万涉疫重点人群画出活动轨迹。

但大数据再神,离开人还是万万不行。怎么让大数据实实在在帮上忙,而不是在战场外瞎转悠?江苏人创造了 “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核心是“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其中“早发现”又是关键之关键。靠谁去“早发现”?大数据不长腿,没法上门问情况;而长腿的人,再多,那也不能跑遍每个角落。

一切还得回归科学。这几年,江苏在全国率先以省域为单位,织起一张由12万张小网连接成的大网。疫情发生后,“网格化+铁脚板”,这个“黄金搭档”联手“大数据”,可谓如虎添翼。30万网格员闻令而动整编成军,随时接受指挥部的“数据指令”,在各自防区内靶向找人,核实关键信息,及时反馈指挥部。有了“大数据”指路导航,“铁脚板”跑得快、跑得准。

毫不夸张地说,正是有了这一精准做法,江苏才能及时发现631名确诊病例患者、12633名密切接触者,及时组织有效的隔离和治疗,从而最大限度阻断传染源,把病毒传播的风险降到最低,同时为治愈患者赢得宝贵时间。

实际上,“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这个做法也是江苏在疫情防控中不断总结提炼出来的。

秒进阵地的,不仅有网格员,有公安干警,有基层干部,有志愿者,还有包括省委书记、省长在内的各级领导干部。他们都是守土尽责的网格员。“铁脚板”跑出了江苏的务实作风,跑出了一个经济大省的从容与大胆。

据说,有关部门对江苏这个创举非常认可,准备对这一做法进行调研总结推广。

一“码”平川

最近来江苏的人都有个印象:出门处处要看“码”,绿“码”在手好办事。

要知道,这也是“可知可控”中江苏率先推出的打法。

笔者从有关部门获悉一组数字:到4月中旬,江苏近4.5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复工面达99.7%;复工人数783万人,占复工企业所需用工数的94%。这几个数字,据说在各省份中排名很靠前。

推进复工复产,江苏曾经提出五个“不准”。这被企业界认为是贴心之举,但也曾被外界认为是大胆之举。

据媒体报道,2月20日江苏省委常委会开会明确,不准对外地车辆和人员搞“一刀切”劝返,不准在没有突发疫情的情况下擅自升级管控措施,不准向企业收取复工保证金,不准在省市复工审批流程之外另设门槛,不准要求企业出具防疫安全承诺书......

其实,“大胆”的背后是工作的“过细”。

复工复产离不开人,而人的流动又给疫情防控带来巨大压力。以“最强地级市”苏州为例,全市吸引846万外来人口,随着企业全面复工复产,已有834万返回苏州,其中11.7万来自防控重点地区。

这么庞大的人群,经过长距离的跨省流动,要摸清楚每个人的健康状况,靠传统的面对面、人查人,难度极大,效率极低。这个“可知”做不到,“可控”必然落空,复工也就没有可能。

笔者注意到,2月22日苏州率先推出“苏城码”,随后各地纷纷推“码”,全省统一的“苏康码”也在3月初推出。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码”就是个人的“健康身份证”,也是非常时期的“电子路条”。

“码”上识人快、识人准。借助“苏城码”,苏州快速摸准外来人员状况,信息准确度达99.4%。在江苏省内,市“码”县“码”与省“码”互通互认,而出了江苏,“苏康码”与长三角兄弟省市的“码”,与全国其他省份的“码”互通互认。

一个小小的“码”,既把病毒牢牢防住,又把城市重启迫切需要的人迎回来,让关键要素都流动了起来。

有经济专家在分析文章中认为,“可知可控,精准防控”,让江苏在复工复产方面也走在了前面,这也为全国抗疫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战略和战术

眼下,国外疫情形势严峻复杂。

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的大省,江苏的“可防可控、精准防控”,能否承受住新的挑战?

说个小细节。据媒体报道,前不久,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到扬州琼花观社区调研时,特地查看境外来扬人员防控台账。他叮嘱外防输入要做到精准防控、可以追溯,社区网格化基础工作非常关键,一定要做细做实,不能有一丝疏忽。

面对诸多的不确定,扎实做好自己的事,以不变应万变,或许是最智慧的做法。

应对境外输入性风险,江苏仍然是围绕“可知可控、精准防控”这8个字,坚定不移地织密防控的大网。

战略上保持不变,但在具体战术上,却是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及时调整。

笔者通过这段时间的媒体报道注意到,作最坏打算、尽最大努力、求最好结果,本着这样的底线思维,江苏在不断调整着应对境外输入性风险的举措。

譬如,早在1月底,针对国外疫情扩散态势,江苏就已对在省内的留学生和外籍教师进行全面摸排,逐一告知防控举措,帮他们解决口罩等物品。而疫情发生以来,江苏4万多名外籍人士也无一人感染。

再如,随着形势的发展,江苏所有的县市区都对境外抵达人员做好信息登记、医学观察等防控工作,确保准确无遗漏。他们在昆山设立转运站,安排各市统一将通过上海入境来苏的无症状人员,“点对点”护送回当地,按规定进行医学观察,严格落实闭环管理。从3月23日起,江苏对所有入境人员采取集中医学观察14天措施。…………

随着疫情形势的发展变化,相信江苏也一定会推出更多的应对举措,让“可知可控、精准防控”这张大网牢不可破。

“谷雨如丝复似尘,煮瓶浮蜡正尝新。”谷雨前日,一场春雨如约而至,从“如丝”忽而变成“如泻”。天气的变化多端,也意味着这个春天注定要经受更多的考验。

但不管怎样,面对新冠病毒这个全世界共同的对手,我们必须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面。既要沉重冷静出招,又要积极大胆做事。唯有如此,才能从容走过这个春天,迎来硕果累累。

标签:江苏;复工;网格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