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在不少人印象中,过去的农村是“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推进垃圾分类会很艰难。然而,在这波“新时尚”引领下,我省坚持因地制宜、简便易行,不搞“一刀切”,通过村规民约,建立激励机制,让村民弄得懂、能接受、好操作,农村垃圾分类正如火如荼开展。通过垃圾分类,改变了村庄环境面貌,推动了农民生活方式的变革,并实现了反哺农业。
“两次四分法”,解决“不会分”
【场景】6月24日上午,南京高淳区东坝镇青山社区垄上村垃圾集中收集点,刚将挨家挨户收运的垃圾,再次分类投运到收集点4个大型垃圾桶中的曹芳莲,正倚靠在自己的三轮车旁休息。她是村中保洁员,也是垃圾分类的“考官”。“上门收垃圾,同时也记录,看到分类错误的,会当面指出来。”曹芳莲说,全村有40多户,每家每户门口,都统一配备了两个小垃圾桶,村民只要按“易腐烂”“不易腐烂”分两类投放即可。她再将收运的“不易腐烂”垃圾按可回收物、其他垃圾进行二次分拣。量小的有毒有害垃圾则由村民到此定点投放。“现在大家基本都会分类了,每天收集的这两类垃圾最多。”曹芳莲拍拍投放易腐垃圾的绿色桶和放其他垃圾的灰色桶说。
培养分类意识、掌握正确投放知识,是做好垃圾分类的基础。农村地域广阔,住宅较为分散,周边可倾倒、丢弃垃圾的空地多,过去较长的时间里,不少村民养成了垃圾随意处理的陋习。在城市居民源头分类还面临诸多难题的当下,农村如何让广大农民学会分类?
“我们先拆了过去农村用砖砌的露天垃圾池,全市拆了近3万个。去年开始在南京农村全面推进垃圾分类,所有行政村每家每户都配置了垃圾分类设施。采取农户初步分类,保洁员定时收运再二次分类的模式。”南京城管局环卫处处长欧阳育楠介绍说。
在徐州沛县,为解决农户“不会分”的问题,也首先由村民按“可堆肥垃圾”和“其它垃圾”为标准,采用“两分法”分类投放。“这种方法简单易学,符合农村实际,受到村民的广泛认可。”沛县城管局办公室副主任朱继超说。
针对农民认知水平和生活习惯,我省多地农村在推进垃圾分类中,采用“两次四分法”,即先引导农户按照“能否腐烂”这个容易辨识的特征初次分两类投放,再由经过系统培训的保洁员,对农户提交的“不易腐烂”垃圾二次分拣为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则由农户到指定地点投放,确保农村生活垃圾在源头被准确分为“有机易腐垃圾、可回收物、有毒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类。
“保洁员上门每家每户分类收集垃圾时,各家分类情况一目了然,同时也是检查、指导的过程”。南京城管局环卫处主任科员龙瑞说,面对面交流、指导中,农户很快可以学会垃圾分类知识,并逐步养成分类习惯。
“竞争激励法”,让农民“愿意分”
【场景】“17.75公斤玻璃瓶,1.2公斤易拉罐……”6月14日下午,南京八卦洲街道上坝村垃圾分类低附加值积分超市,工作人员于晶晶正对村中保洁员黄达顺运来的纸板与易拉罐称重积分,加上原有积分,卡中累计有322分。积分超市的货架上,摆放着抽纸、洗衣液、洗洁精等20多种用品,黄达顺用270分兑换了一袋十斤重的大米,放进自己的小三轮车中,满意地开着回家了。“村民一户一卡,采用实名制。我们每天下午1点半到4点半开始兑换”。于晶晶说,八卦洲农村垃圾分类由南京志达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宣传、收集和清运。村民最近来兑换时,提出想要蚊香、杀虫剂等用品,她们便会将村民需求反馈给公司采购部门。
在推进农村垃圾分类中,我省要求各地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建立激励机制,让村民弄得懂,也愿参与。
各地农村在由保洁员、分拣员等上门手把手教村民垃圾分类的同时,也通过积分兑换实物、引入点赞榜和红黑榜等竞争激励措施,让村民在“会分”垃圾的同时更“愿意分”。
走入南京市溧水区石湫街道葫芦坝村,井然有序的巷道,干净整洁的村容,回收矿泉水瓶在村中搭建起垃圾分类宣传景观墙,废旧轮胎“变身”为兑换超市别致小茶几,路过的村民家门口,都安置着两个小型垃圾桶,偌大的村庄不见积存垃圾,呈现出一幅景美宜居的美丽乡村景象。
村庄自去年5月开始垃圾分类时,就在村中竖起了垃圾分类“积分榜”和“荣辱榜”,保洁员每天上门收运垃圾时,同步检查村民投放情况,并打分登记。每户每天最高分为4分,每月公布总分。积分可就近在村中兑换超市换取牙膏、抽纸等生活用品。“每家周边卫生环境好了,还可以拿到额外小奖励,这对村民做好垃圾分类是很大激励”。石湫街道上方村副主任谢学配说,在农村大家都是熟人,一家兑换的物品多,一家少,会激励兑换少的村民赶超,在相互竞争、激励的状态下,很多村民愿意自觉做好垃圾分类。现在全村291人都已加入南京市城市治理志愿者协会溧水分会,互相引导纠正,积极参与垃圾分类。
沛县在农村垃圾分类中,除了对每户分类垃圾称重积分、兑换生活用品,还同时设立了“点赞墙”、“红黑榜”,对分类优异的农户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很多村民由被动转为主动参与,在做好垃圾分类的同时共同守护村庄环境。
苏州胥口镇则通过开展“卫生清洁户”评比等活动,发放相应奖励鼓励先进的同时,张贴“卫生清洁户”门牌,在农村掀起分类光荣、分类先进的热潮。
垃圾不出村,反哺农业
【场景】6月24日,南京高淳区东坝镇有机垃圾处理站,三名工作人员正将从附近村庄运来的有机易腐垃圾倒入设备投料口。“垃圾经破碎、脱水等流程后,进入仓内发酵,最终制成有机肥料,设备每天可以处理两吨,最后产生大约300公斤有机肥,免费供村民种菜使用”。高淳区城管局环卫科科长杨红国一边说,一边指给记者看一侧透明小桶中装着的有机肥料,旁边货架与地上还堆放着几十袋。
在离有机垃圾处理站几十米远的地方,一座建筑面积35平方米的阳光堆肥房已经建好。“进入堆肥房的易腐垃圾,经2个月左右时间分解有机质,可制成稳定的腐殖质肥料,每吨易腐垃圾可产生腐殖质肥20%-30%。”杨红国说,全区8个镇街都建了有机垃圾处理站,今年垃圾分类要覆盖所有自然村。
农村果蔬、剩菜剩叶等有机易腐垃圾占据较大比例。与城市分类略不同,农村垃圾四分为可回收物、有毒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和有机易腐垃圾。省住建厅城管局副局长夏明介绍,我省鼓励对有机易腐垃圾进行就地生态处理,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的源头减量,降低其分类处理成本。目前全省共126个乡镇全域实施垃圾分类试点,738个行政村已完成垃圾分类试点工作。
“我省南京高淳区、徐州沛县、泰州高港区位列国家首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名单,在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全链条处置和减量化、资源化利用方面,已探索出新路子。”夏明说。
“在沛县,保洁员定时上门分类收集的‘可堆肥垃圾’会就近送至阳光堆肥房或沼气设施处理”。朱继超告诉记者,全县利用“一村一建”或“多村合建”的模式,按照“服务半径3公里、覆盖3-4个行政村,服务人口8000-10000人”的标准选址,利用闲置地,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建设阳光房,采取好氧发酵工艺处理有机易腐垃圾。此外,还在五段、鹿楼等镇建设沼气池,采用厌氧发酵工艺进行处理,让沼渣、沼液还田,沼气惠及附近村民。
“大屯街道安庄村的阳光堆肥房可辐射4个行政村,服务人口1万人左右,每天村内0.8吨左右生活垃圾用于生产有机肥,全年近300吨生活垃圾无需焚烧或填埋,在源头上实现了垃圾减量化。”朱继超举例说,到2020年沛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后,日处理农村有机易腐垃圾垃圾能力将达100吨,年消减农村生活垃圾量约4万吨,按目前生活垃圾处理费48元/吨折算,并折算转运费用,每年可为政府节省资金近500余万元。
户分类投放、村分拣收集、镇回收清运、有机易腐垃圾生态处理……目前,沛县已建成37处阳光堆肥房、19处沼气池设施,日处理可堆肥生活垃圾近45吨左右,可产生约10吨有机肥。有机肥部分给予百姓回田增肥自行消耗,部分送至附近种植大户使用,垃圾不出村就可以直接反哺农业,实现资源循环再生。
“沛县农村生活垃圾中,有近一半是有机易腐垃圾”。朱继超坦言,尽管部分村镇实现了生活垃圾全链条处置,但要在全县实现全覆盖,到2020年至少需建设完成100处有机易腐垃圾分类处置设施。届时达到规模化后,依托相关企业进行产业化运营,将逐步打造由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到有机肥生产利用的循环产业链。
交汇点记者 白雪 刘玉琴 宋金萍 通讯员 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