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新华日报系列评论聚焦“九个有没有”:力戒能拖则拖的“侥幸心理”
2019-07-03 22:5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前段时间,网络上风行《拖延症之歌》的MV视频。“我们都有拖延症,整天在这里等待开始干活的好时辰”,略带戏谑与幽默的歌词刻画了一个拖延症患者的内心世界。如果说慢条斯理、拖拖沓沓只是个人私事,尚可体谅,可一旦这种不良习气蔓延到工作上,则必须引起高度的警惕。

  “有没有对历史遗留问题能拖则拖,不愿正视问题、不敢解决问题的侥幸心理?”在日前举行的全省县(市、区)委书记政治能力建设专题培训班开班式上,省委书记娄勤俭就专门点出了这种能拖则拖、过一天是一天的“侥幸心理”。今年是江苏冲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这一发问,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为官不为,遇事能拖则拖,是官僚主义的典型特征之一。身为领导干部,一旦沾上了一个“拖”字,一旦心存侥幸心理,工作作风就会大变样,工作效果就会打折扣。工作“耍滑头”、办事“踢皮球”,遇到“红灯”一味地绕道走,该解决的矛盾不去解决,该直面的问题不愿意直面,能缓则缓、能拖则拖,轻则让一个原本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解决起来需要付出更大代价,重则“小事拖大、大事拖炸”,酿成严重的后果,既伤害群众感情,又贻误事业、影响发展。这种“侥幸心理”,是思想“总开关”没有解决到位,群众观念淡薄、责任意识缺失、服务精神不强的表现,绝不能容忍。

  细细说来,能拖则拖的“侥幸心理”,首先在于缺乏担当精神,满足于当“太平官”。表现为畏首畏尾、瞻前顾后,出工不出力、务虚不务实,不愿负责任、冒风险,“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二是因为能力不足、本领恐慌。习惯于见到矛盾推、遇到问题躲、碰到难事拖,特别是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面对发展中的风险挑战,不知该从何下手、如何推进,于是磨磨蹭蹭,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惟愿拖了以后就“不了了之”。三是激励干事创业的制度和机制没有落地生根,让“有难度不想干、有风险不敢干、没先例不愿干”的思想有了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温床。

  群众是主人,干部是公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带着感情和责任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惠民生,是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职责。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江苏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攻坚阶段,慢不得也等不得,更拖不起。面对苏北农村住房条件改善、教育改革、基本公共服务等我省当前发展中的短板和问题,各级干部要力戒能拖则拖的“侥幸心理”,以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精神,敢于啃下推进改革的硬骨头,敢于捅破阻碍发展的“马蜂窝”。要不忘初心使命,厚植为民情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放思想,打开思路,把定下来的事情落细落实落到位,不断开创发展的新局面。

  毛泽东同志说:“多少事,从来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通过主题教育,要让敢担当、勇作为在全省蔚然成风,要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不懈怠、不松劲,审时度势、抢抓机遇,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谱写好中国梦江苏篇章注入强大动能。

标签:心理;不良习气;内心世界
责编:孟涛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