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612174802.jpg
古镇观察系列报道④没有原住民,古镇将沦为空壳
2018-12-14 07:16: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讯 “亏大了!”无锡市锡山区荡口古镇景区内的水云居客栈老板陈冬雷,近日有些懊悔地告诉记者:白天这里游客寥寥无几,一到晚上就变空城,“现在走吧,投资的238万元就打了水漂;不走,要把人拖死”。

  自从2008年启动修缮工程后,荡口古镇管理者将景区内近千户居民迁出,至今仅剩一户,导致古镇成为没有生活气息的纯商业景区,人气一落千丈,景区不少商铺空关。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教授称这种腾笼换鸟式的做法“目光短浅”。在这位文史专家看来,这种行为使古镇成为物质性的“躯壳”,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和宝贵的“乡愁”价值难以保护和传承。

  著名古城保护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曾说过:“古镇保护是为了人。同样的,古镇开发也是为了人。”文脉要靠人脉来传承。把古镇打造成不见人气的封闭式景点,还是保留历史风貌,并为原住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空间?取向不同,结局也大为不同。

  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东台市安丰古镇为例,每天下午,安丰古镇古戏台乐声悠扬,吸引老街居民前来观看民间文艺表演。“好看!好看!”家住老巷内的陆奶奶每次看戏,都笑得合不拢嘴。在安丰古镇,像陆奶奶这样仍住在老街的原住民有1万多人,占镇区常住人口约40%。在安丰古镇决策者看来,古镇不是一个单纯的景区,更是当地居民生活的社区。

  事实证明,开放、包容令社区型景区古镇活力倍增。而将古镇景区与居民生活区相区隔,采取孤岛式保护,则极易令古镇陷入困境。

  记者调查发现,江南水乡古镇基本上是景区和社区合二为一的社区型景区。至今,周庄仍有三四千名原住民住在古镇核心区,千灯古镇核心区有两个社区共5000多名原住民,同里古镇游览区内有3个社区约1万名原住民,锦溪古镇老街也有3000多名原住民。

  “房子有人居住和使用,才是最好的保护方式。”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旅游办主任、古镇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磊说,古镇面对居民、商家和游客三种人,如何让这三种人在古镇共生共融,关乎古镇的活力和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镇里没有居民就不叫镇,就只是一个相对封闭、独立的公园而已。”这一观点得到许多古镇管理者的普遍认同。“有原住民居住,这是周庄古镇最大的财富,也是最大的特色。”周庄镇原镇长庄春地说,原住民给古镇增添了人气和生活气息,创建省级水乡生活小镇,是周庄打造诗意生活的重要目标。

  有人说,古镇商业气息浓,不利于古镇历史建筑的保护。而在周庄镇申遗办主任顾其荣看来,古镇保护重在规划和管理。“单纯将古镇保护理解为封闭式管理,既不利于古镇保护,古镇也没有出路。”顾其荣说,历史上,周庄就是商贸重镇,清代时当地有500多家商铺,与历史巧合的是,现在周庄古镇内的商铺也只有500多家。

  事实上,古镇旅游业兴起,带动古镇居民多途径增收。周庄、同里、甪直等古镇,通过发展客栈、民宿等,有效盘活、利用闲置老宅资源。通过合理改造,使其获得充分利用,提升老宅价值。仅周庄古镇内就发展民宿300多家,古镇外还有200多家,拥有床位5000多个;同里拥有大小客栈976家,房间近3000间。

  从人气指数来看,社区型景区古镇有着强大的人气集聚和客流吸附能力。今年1-9月,周庄古镇景区接待游客393.8万人次,同比增长2.26%;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9.95%。“十一”黄金周期间,景区接待游客、旅游收入同比均增长0.78%、17.65%,古镇区客栈平均入住率达95%以上。甪直古镇近3年游客接待量达到30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地处苏北里下河地区的安丰古镇,人气指数也呼呼直往上蹿。

  景社合一,最大优势就是较好保存古镇完整的历史风貌和文化沉淀。曾多次带队考察江南水乡古镇申遗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副主任吴婷认为,江南水乡古镇以保障、提升社区生活品质为主旨的管理政策,为延续传统社区活力积累有益经验,值得进一步推广。以周庄为例,当地既保留原住民生活区,也有满足游客需要的商业区,商业业态布置充分考虑对当地传统生活方式的展示和阐释,如体现周庄古镇特色的“周庄十二坊”,充分展现原住民生活,游客还可亲自参与制作,增强游客参与感。

  在同里古镇,老人在悠闲地遛狗,原住民在河边洗刷……一个个真实的生活小场景,构成一幅幅原生态的古镇生活风貌。这样的原汁原味,是人们了解古镇历史、文化、习俗的最好方式。在浙江乌镇,当地为增加卖点,在引入童玩节、长街宴、香市等传统江南民俗项目基础上,还鼓励一些返迁的老乌镇居民来景区里种花种草、拉二胡,其目的就是释放乌镇原生态风貌的魅力。

  放眼世界,构建古镇共生共融生态圈已成广泛共识。1975年关于历史性古城镇保护的《布鲁日决议》提出,在修复和翻新城镇过程中,必须尊重当地居民权利、习俗和期望,必须对公共目的和目标负责。日本在聚落保护过程中,政府并没有采用“全盘重建”或重新提出规划方案的方式介入街区整治,而是以引导、辅助为主。与此同时,聚落内原住民自发性的保护组织也逐渐成熟起来,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个方向共同寻求历史文脉保护的出路。这些聚落不但保留着鲜明的历史形态与结构特征,同时也具有现代居住区特征,为现代人服务。

  专家认为,原住居民对土地的依恋度很高,对于居住其中有着很强的自豪感和认同感,这种对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不仅促进区域由下至上的保护,更将区内的新移民与原住居民的心紧紧联系起来。不论是原住居民还是新移民,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家园建设,从而使街区后继有人,吐故纳新,源源不断为社会创造新的文化价值。 记者 丁亚鹏

标签:古镇;原住民;保护;景区;居民;生活;历史;文化;游客;安丰
责编:孟涛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