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嗨,你有一个来自江苏的漂流瓶”——“一带一路”上的江苏故事④未来可期,他们是“一带一路”的接棒者
2018-10-09 07:16: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沈峥嵘 叶真 付岩岩 陈澄  
1
听新闻

  扫码看教育篇 公众号文章

  【教育篇】

  阳光照耀在金字塔上,苏伊士运河上货船来来往往。600年前,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如今,越来越多中资企业在苏伊士运河两岸安营扎寨。中国与埃及两大文明古国在苏伊士运河畔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交流。

  来自埃及开罗的青年白云敏锐注意到这一点,他开始关心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并做了一个决定——来中国留学。现在,白云正在南京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学习汉语4年,他已经可以和中国人无障碍交流了。“我要把一枚埃及的硬币放入漂流瓶中,因为这上面有苏伊士运河。希望将来我可以在运河畔的中国企业工作。”白云说。

  “我愿成为

  ‘一带一路’上的阿拉丁神灯”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往日益紧密,越来越多外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开始对中国感兴趣,他们学习汉语,怀揣着梦想千里迢迢来到中国,准备将所见所闻所学带回家乡。

  根据统计,去年在中国的外国留学生人数达到48.92万,规模增速连续两年保持在10%以上。其中,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人数为31.72万人,占总人数的64.85%,增幅达11.58%,高于各国平均增速。当前,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生目的地。

  来自伊拉克的法瓦兹正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研究生二年级,南京已然成为他的第二故乡。“伊拉克有句古话,‘一个没有朋友的地方不算是好地方’。所以,中国是个好地方!这里有安全感。”来中国6年,法瓦兹结交了很多中国朋友。上网、旅游、交朋友成为法瓦兹了解中国的最佳途径。

  在漂流瓶内,法瓦兹放了一盏阿拉丁神灯。他向记者透露了一个秘密:“其实我这盏神灯是中国制造。神话故事中的阿拉丁是伊拉克人,但是淘宝上卖的阿拉丁神灯比我在伊拉克买的便宜很多。在我眼中,淘宝就像阿拉丁神灯,总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在古丝绸之路上,阿拉伯商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现在,我愿成为一盏阿拉丁神灯,一盏照亮‘一带一路’发展之路的神灯,成为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交流的使者。”

  法瓦兹有两个理想:一是希望毕业后可以留在中国,在一家电商企业上班;二是可以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商人,不同的是,他要在中国经商。

  一个金属钩子,一小团线,弹指之间,勾勒出一片蕾丝“雪花”。这就是波兰小伙石恬简的“绝活”。轻轻放下,这朵“雪花”飘进了漂流瓶中。手机是小米的,电脑是联想的。石恬简坦言,自己是中国商品的“粉丝”。在波兰,中国商品物美价廉,获得很多人青睐。

  为了让自己的汉语更加纯正,做一个更“专业”的中国“粉丝”,石恬简正在南京大学汉语言专业就读。“中国有句古话,‘要想富,先修路’。苏满欧班列的终点站就是波兰的华沙,我希望有越来越多的波兰产品进入中国市场!”

  “我很自豪,

  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外国学生来到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走出国门,以东方视野观全球变化。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逐渐成为中国学生赴海外留学的新选择。

  两年前,周航从南京出发,前往俄罗斯列宾美院学习美术。在他眼中,共建“一带一路”给中俄两国带来了更广阔的文化交流空间。在漂流瓶内,周航放进了口琴和一双筷子,寓意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丝绸之路”、敦煌莫高窟、西游记、红楼梦等中国元素常常出现在他的作品中。俄罗斯老师通常也会支持学生们多元化的表达方式,也非常欣赏来自中国的文化。“我的专业是古画修复,前往俄罗斯留学,就是希望可以将在俄罗斯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带回国内。今后,我还要学习中国的壁画、雕塑和建筑修复等内容,让中国古代文物焕发新的生命力。我很自豪,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在瑞士,小邹把一颗小辣椒放进漂流瓶中。上高中时,来自昆山的小邹就选择出国,高中毕业后考取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我的很多同学来自捷克、匈牙利、乌克兰等东欧国家,他们对中国了解不多。在我的熏陶下,他们对中国的了解从美食开始,对于中国的辣椒,他们又爱又怕。”平时,小邹会和同学去中国超市买菜,邀请同学一起品尝自己的拿手好菜麻婆豆腐,在同学家时,她也会和同学介绍中国用餐礼仪文化。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哪些因素吸引着他们前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执行院长沈正平认为,首先,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可以拓宽学生们视野,让他们拥有换个角度看世界的机会。当中国学生走出国门,自然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其次,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学生学习当地的语言、了解当地的文化,回国后可以填补国内“一带一路”建设人才的短缺,势必大有可为。

  智库之声

  人才培养正当时 期待校企合作新模式

  目前“一带一路”建设相关人才存在结构性短缺,这已经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江苏省教育厅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施蕴玉表示:“一方面,我们鼓励江苏高校培养相关语言类人才,鼓励学校开设沿线国家的国际理解课程,增加江苏学生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了解;另一方面,也要培养优秀的来华留学人才。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来说,学习汉语不仅可以提升自我,加深对中国的了解,同时也可以增加就业机会。”

  2015年2月,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与莫斯科州国立大学共同签署合作协议。在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建立俄语暨俄罗斯文化中心,在莫斯科州国立大学建立汉语暨中国研究中心。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李洪天表示:“俄语暨俄罗斯文化中心、汉语暨中国研究中心的建立有利于中俄两国交流基础人才的培养,学生们学习对方的语言和文化,成为交流使者。今后,双方在学术和相关领域将有进一步合作。”

  2016和2017年,在江苏留学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人数分别为13616人和21056人。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江苏留学生数量年均增长量为26.13%。外国留学生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目前,省教育厅与商务厅合作,发布江苏校企合作“走出去”信息平台,做好“人才地图”工作。“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可以在平台上发布招聘信息,方便外国留学生在中国就提前找好回国后的工作。

  在南非,一种国际教育交流与企业合作的新模式发展得如火如荼。2015年,江苏省教育厅在南非设立的中国文化和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孔子课堂正式运作。各种文化活动也开创孔子课堂与在南非的中资企业合作新模式。“把学习汉语的课堂搬到国外、搬到最需要的地方,加强同‘走出去’的中资企业合作,扎根中国工业园区,将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施蕴玉对未来充满信心。

  记者 沈峥嵘 叶真 付岩岩 陈澄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