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江苏要闻 > 正文

二十年坚守,他带村民摘“穷帽”——记灌云县杨集镇小乔圩村党总支书记于从龙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吉凤竹   2018-01-11 07:14:00

 

于从龙(中)了解蔬菜种植户销售情况

  “两学一做”先进典型群英谱

  上月4日一早,灌云县杨集镇小乔圩村党总支书记于从龙就忙碌起来,占地2000平方米的电商产业园已破土动工,今年村里的特色农产品要全部上线;村里千亩产业园的道路要规划升级;为村小学新建的500平方米教室即将完工;崭新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准备投用……作为省定经济薄弱村,曾经的小乔圩,739家农户70%都是低收入户,贫穷是最大的短板、脱贫是最大的心愿、致富是最大的追求。

  多条腿走路,建起稳定增收渠道

  “让父老乡亲的日子好起来!”国家扶贫开发进程加快,于从龙没有等靠要,主动对接争取,不放过任何一个发展机会,把“输血”变“造血”,各类帮扶政策在小乔圩落地见效。

  “咱村最大的资源就是土地,4000亩土地,1000亩河塘,应该充分利用,走高效农业的路子。”2016年,于从龙通过政府帮扶、老板牵头、村民入股的模式,在村里成立千亩产业园,主打生态观光旅游和种植,并陆续成立农机合作社、土地流转合作社和元实建筑工程公司,建设1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32亩的0.92兆瓦光伏发电站,多条腿走路,每年为村集体带来28万元固定收入和部分机动收入。

  在村西头,紧邻204国道的千亩产业园里,灌云县邵强果蔬专业种植合作社的680亩大棚整齐划一。65岁的村民刘汝生正在自家大棚里侍弄西葫芦,就在一年前,他还仅靠一辆手扶拖拉机运输水泥沙石,打工谋生,全家12口人,年收入总共不过5万元,是村里出了名的困难户。“我在于书记的帮助下,流转28亩土地,夏天种西瓜,秋天种桃子,冬天种韭菜,中间穿插种些西葫芦,一亩地每年纯利润有1万多元,现在家里什么都不缺了,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为了让乡亲们搭上互联网经济这班快车,于从龙三下深圳,动员从小乔圩走出去的大学生倪小亚返村创业。如今,倪小亚的企业已经拥有5家子公司,涉足淘宝、天猫、京东等知名电商平台,2016年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带动周边220多人就业增收。

  精神物质双手抓,昔日旧貌换新颜

  上世纪90年代末,小乔圩村因干群关系对立严重,工作几近停滞。乡政府经过考察,看中在乡中心小学做老师的于从龙,一番争取后,1998年2月,于从龙辞去已经干了11年的教师工作,回乡扛起“当家人”重担。

  “当时,全村负债近70万元,村干部们意志消沉,工作已经很难开展。”回忆起那个场面,老支书倪祥福不禁叹了口气。于从龙上任后,依托国家政策,逐步化解村集体债务,将村里工作一步步拉上正轨。

  要富“口袋”,先富“脑袋”。于从龙在灌云县率先办起村级农民职业夜校,有针对性请来农业技术员讲课,为种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又联系法律工作者,为村民宣讲法律常识。创业之星、学习之星、致富之星、文明之星、孝老之星等一系列贴近农民实际的文明创建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现代农民。

  村里是个小社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法治讲堂……于从龙一步一步推进村级治理法治化。村民倪祥胜笑着说:“现在大家一门心思劳动,村里没了闲人,以前打麻将是三缺一,现在成一缺三了,封建迷信、黄赌毒,在咱村里绝迹了。”

  村集体有钱了,于从龙最先考虑的,是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投入。近几年,他多方筹资1600万元,新铺村路11公里,新建2座电灌站、6000米防渗渠,安装路灯260盏,建设农田林网800亩,为村民改水650户,改造厕所350户……尽最大努力让乡亲们行得顺心、住得安心、过得舒心。

  2016年,小乔圩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万元,超过全县平均增长速度18.5%;420名低收入人口摘掉贫困帽子;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5万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42.5%,昂扬向上的村风民风在小乔圩激荡高旋。

  以心换心,凝聚一团和气

  2015年,小乔圩村在镇里先行一步,成立民主议事会,由党员和群众代表组成,大事小事,大家一起议。“这两年工程比较多,我们所有招标、质量监督、用工等,都由民主议事会来监督。”于从龙明白,只有公开公平公正,才能让群众服气。

  2014年中秋,小乔圩村七组陈士民的儿子陈洋在内蒙古一家制药厂打工时发生意外,不幸死亡。面对这场飞来横祸,老实巴交的陈士民束手无策。于从龙听说后,不顾正犯着胃病的身体,找来车辆,亲自陪陈士民赶往千里之外的内蒙古。十多天时间里,于从龙帮助陈士民找律师维权,处理善后,为陈士民家争取到38万元的工伤赔偿。至今,陈士民提起这件事情,仍然感动不已:“于书记就是我们的主心骨,是真心为我们做事,排忧解难。”

  以心换心,小乔圩村的干群关系一片和谐。每年秸秆禁烧,可以说是村干部最头疼的事情,但小乔圩村已连续两年实现“零火点”。2015年夏季,秸秆禁烧期间的一天,正值下雨前,也是群众迫切放火好赶种下一茬的关键时刻。当时,周边不少村子已是浓烟滚滚,于从龙也在忙着禁烧工作,却看到村民曹红芳用镰刀清理麦秸,清运离田,于从龙问道:“你家为什么不烧?”曹红芳笑着回答:“你于书记处处给我们做好事,还把水泥路铺到我们家门口,这个时候,我必须支持你工作,不添乱!”

  记者 吉凤竹 通讯员 梁雨

标签:

责任编辑:戴凌 易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