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走心”大走访,走出新天地
2017-05-25 07:09:00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作者:颜 芳  
1
听新闻

  南京鼓楼区创新思路促进走访和受访人员对话沟通

  党员干部大走访 “两聚一高”大落实

  “您家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吗?”

  “大家辛苦了,我没有什么问题。”

  “南京市鼓楼区大走访活动访问员”的胸牌很醒目,脸上的表情很专注,区机关工委的年轻党员于文今年3月第一次上门走访便遇上言语礼貌、但不愿深入交流的受访对象,让于文一时不知所措。

  如何进得了门,对得上话,聊得出问题,自大走访以来,于文一直在默默观察、暗自思考。这不仅是于文的挑战,也是整个鼓楼区的挑战。

  让“四分之三”开口说话

  鼓楼区是南京市中心城区,辖区内省市机关多、事业单位多,有20所大学、120多家科研院所、10多万专业科技人员。全区119个社区中,知识分子、干部、企业管理人员占比高。

  鼓楼区宁海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陈海涛介绍,通常街道和社区对辖区内居民,关注困残老小群体较多,这部分重点人群占比在1/4左右。另外3/4活跃在各行各业,反而成了“沉默的大多数”,但一摊上事,“沉默者”爆发的能量巨大。地铁四号线施工曾造成一处沿街住宅地基下沉,在协调处理居民诉求过程中,陈海涛深切感受到和不同群体建立常态对话沟通机制的重要。“平常不了解,不联络感情,没有建立起信任,事到临头做工作,困难重重。”陈海涛说,大走访不仅要“访贫问苦”,还要创新思路,把“隐形人”访到位,变“互不需要”为“互相依靠”,打开工作新格局。

  走进院落,看见整齐的车棚,家住水佑岗23号的刘国英表扬大走访很管用。“3月中旬,街道的干部和康藏路社区社工到院子里开见面会,个个挂着胸牌,当时大家提了好多建议。”令刘国英没想到的是,仅过了两天,小院橱窗里就贴出所有问题的反馈。10天后,小院又召开第二次见面会,向居民通报问题办理进展。

  宁海路街道康藏路社区书记李冬介绍,鼓楼区所有单位的走访,统统由社区扎口。有的家庭确实不愿外人进门,开院落见面会,既尊重居民意愿,走访和受访人员又能见上面。关键是解决了问题,以后对话就方便了。

  “提前了解,多聊家常,不赶时间,把居民的表情包,当做言行的风向标……”鼓楼区将“大走访”培训纳入全年干部培训计划,针对入户难、聊天难、不懂“百姓话”等问题开展实景式的专业培训。各街道还创新思路,有的部门结合工作,有的基层组织结合党建工作,丰富走访内容。

  “这个月我准备参加社区支部的活动。”在鼓楼医院工作的顾文文从盐城搬到南京鼓楼区的幕府山街道云谷山庄社区,社区党总支委员和支部书记上门走访,给她戴上党徽,送来《党章》,大家聊了半天,当顾文文提及弟弟转学的事,大家又一起帮她出主意。“我们一家人都感动,对社区有了新的认识。”顾文文说。

  “走心”走访,刷新认知

  走进去,才知道现实不是想当然。鼓楼区卫计委年轻党员盛蕾为大走访做足了功课,加社区书记、社区主任的微信,关注新门口社区微信公众号。“我们想尽量和本职工作关联,特意选择走访残疾家庭。”盛蕾一走进“虎哥”的家,一下就惊呆了。“家庭布置有情调,虎哥热情地展示他带着残疾人朋友出游的照片,介绍马上要办的文艺演出。”盛蕾说,“我们想去帮助别人,一见面,我们马上‘拜倒’成为他的粉丝。”盛蕾真切感受到这些普通人最需要的是情感和精神上的关注。从此盛蕾热衷于点赞、转发“虎哥”微信,“让更多人感受到他们满满的正能量”。

  鼓楼区商务局楼宇科的曾祥工作10年,成天和客商打交道,见多识广,走进银城花园蒋银海家,也不禁“呆”住了。眼前蒋师傅家最显眼的家具是一张上世纪80年代的四方折叠桌。曾祥心里酸酸的。蒋银海说,多亏政府这么多年照顾,他和爱人有低保,年节还有人慰问。夫妇俩身体不好,每月吃药的钱花多了,菜就要省着买。曾祥在蒋师傅家聊了一个多小时。曾祥一回到单位就把蒋银海的问题录入鼓楼区大走访问题四级处理机制。

  件件上心,为大走访“加分”

  问题解决,才能取信于民。原南京机械专科学校的副校长徐肯堂和上门走访的街道干部拉了半天家常,才提出自己的想法:“能不能在附近办一个老人送餐点?”70多岁的徐肯堂说,买菜都是自己来,还看见90多岁的老师和老伴搀扶着去买菜。不到一周,徐肯堂就得到答复,配(送)餐能解决,现在要找用餐点场所。徐肯堂想到可协调学校提供场地。“这事看来要办成了。”徐肯堂说,政府主动上门问候,听意见,他觉得温暖。

  黄家圩社区、北京西路社区等多地居民都提到老人助餐问题。鼓楼区老年人总数达21万多人,80岁以上高龄老人接近4万人,全年为老人助餐200万人次,全市最高。大走访让区民政局加快了为老人助餐的步伐,加大力度推广“中心厨房+助餐点”,并与助餐企业开发APP,探索开展线上点餐一条龙服务。

  截至5月11日,南京鼓楼区大走访梳理问题6864个,即知即改5857个,区级层面研究解决的问题162个,上报市级层面解决3个。

  有了课上培训、社工示范,后面的走访中,于文“自然放松”,交到了几位新朋友,还积极地帮一位创业青年四处收集相关扶持政策。

  “大走访是一门必修课,不管走到什么岗位,让百姓满意,才是真正的成就。”于文说。

  本报通讯员 冯智勇 刘 阳 孙云才

  本报记者 颜 芳

标签: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