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作家周”中外著名作家精彩对话
昨天,首届中国江苏扬子江作家周的首个大型论坛——“现实与梦想”主题论坛在南京紫金文创园举行。诺奖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美国作家菲尔克莱、英国作家珍妮特温特森、俄罗斯作家尤里波利亚科夫等四位国际著名作家,余华、苏童、迟子建、欧阳江河等国内著名作家出席了本届论坛,著名作家毕飞宇主持。围绕着“现实与梦想”这个文学领域的核心问题,中外文学名流纷纷发表了精彩演讲,各抒己见,为在场的朋友们奉上了一场精彩的思想文化盛宴。
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与现实和梦想有何关联?文学之驰骋想象,是否完全不受现实的约束?梦想,或者说想象力,是否承担着某种现实使命?梦想,又是如何拓展人类存在的可能性,给枯竭的灵魂带来甘甜的雨露?对这些问题,参与论坛的作家给出了自己的解答。
文学,诗意地栖居于现实和梦想之间
从古代神话集《山海经》里讲述“刑天舞干戚”等种种“妖怪与神兽的目录”,到清代《红楼梦》里人物前世和今生的命运勾连,宝玉经历的太虚幻境竟然预示了人物的宿命……在勒克莱齐奥看来,古老的中华民族向来是孕育想象力的沃土,从神话时代开始,中国的祖先们已然开启了一趟绵延数千年的想象之旅。勒克莱齐奥指出,神话时代虽然远去,但诗人们依然时时刻刻地感受着真实生活和超自然生活的统一:“不论人类物质力量有多雄厚,不论人类文化遗产有多丰富,梦之自由仍旧是构成人类平衡的宝贵财富之一。”
不过,文学从来离不开现实的土壤。诗人欧阳江河一针见血地指出,文学正是介于梦想与现实之间的一种转换:“文学把现实的东西、梦幻的东西都扭在一起,交给我们读者,让我们消费。说到底,阅读文学作品赋予人的能力其实就是一种投射,把自己投射出去,如同身临其境,用这样一种方式让我们回看世界,从而扩展我们对现实的看法,和对自我的看法。虚构文学、想象文学,却带给读者比真实还要真实的体验,这正是文学的奇妙所在。”
向世界展现一种科学与想象相辅相成的人文主义,理性思维与梦不仅不再相互抵触,反而构成了实现平衡和内心平静所必须的一对力量——勒克莱齐奥认为,这正是中国文学传达给全世界的重要讯息。“中华民族虽然经历了苦难的历史,但苦难同样造就了这个民族辉煌的文学成就和不息的传承文脉。”勒克莱齐奥说。
梦想,依然承担现实使命
“如果能够在大车前面看到前线,看到白色的眼睛扭曲,或者听到血液从衰竭的肺部流出的感觉,他们就不会告诉自己的孩子那古老的谎言:为国捐躯是美而正义的。”对于以创作战争题材小说闻名的菲尔克莱来说,“现实”一词显然包含了更多令人沉重的涵义。在这类小说中,沉重的现实裹挟着千钧之力击打着人们对之怀有的最后一丝幻想,在使读者感到沮丧的同时,也抛出了“文学的现实使命何为”这一尖锐的问题。
对此,菲尔克莱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文学的一大使命,应当是使读者充分了解我们对这个世界所承担的责任。”在克莱的伊拉克战争小说中,他试着将小说当作“文学的新闻”来写,希望读者在多少了解战争的体验、看到这个世界是如何被战争和政治暴力所毁坏的基础上,深入地反思自己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最近的历史,思考自身对他人、对世界所应承担的责任。
在沉重的现实使命面前,文学之“梦想”依然有可为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迟子建给大家讲了三块石头的故事,它们分别是《红楼梦》里落入人间的石头、《西游记》里的石猴、以及泰戈尔短篇《饥饿的石头》中破败的宫殿里难忘从前富贵梦的石头。几块石头依托作家的想象上天入地、经历种种奇幻之事,却仍在天马行空之中折射出作家对现实的思索。“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力,这些形形色色的石头如何能够承载起历史和现实的重托呢?”迟子建说,“如果作家在现实泥潭中无法自拔,难以在艺术上催生,解救他的翅膀就是想象力。”
文学以梦为马,拓展生命的宽度
我们为什么要写书?诗人欧阳江河的回答格外富有诗意:“文学不像体操比赛,得分只能从1到10;文学,一定是把我们存在的可能从1拓展到100,让我们听昆虫的声音,听植物生长的声音,听花开的声音……我们以梦为马,把生命拓展到无限的宽度,借助文学之‘梦想’的语言,更好地感受现实。这就是我们需要文学的深层原因。”
英国作家珍妮特温特森则将梦想或者说想象力上升到了“生命源泉”的高度,并对金钱至上、忽视想象的社会现实展开了激烈的批判:“我们作为人类最大的问题就是想要把每一分的创造力都转化为金钱,我们因此甚至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和配偶。但事实上,人类的精神世界是需要给养的,无论是讲故事还是做游戏,都可以让我们进入一个不受现实世界规则支配的世界,建造起一个属于自己的王国。”珍妮特`温特森提醒说,想象力是珍贵的、需要培育的,如果不给予它土壤,就会很快地凋零死亡。
在作家周开幕式上,主持人白岩松曾表示,希望我们的孩子少读点讲道理的书,多读点讲故事的书。栖居于现实和梦想之间,文学深刻地参与到每个人乃至整个民族的人格构建之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现实与梦想”主题论坛面向的不仅仅是未来,还有整个人类社会的未来。
本报实习生 冯圆芳
本报记者 贾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