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江苏要闻 > 正文

0

组建“集团军” 跨省协同共建经济圈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2017-05-13 06:27:00
打赢淮海战役,靠的是大兵团作战。踏入新一轮区域协同发展的“战场”,单枪匹马蛮干不行,还得靠“集团军”协同。从相对成熟的长三角城市群来看,上海市是“龙头”,南京是物流、信息的中心,杭州定位为制造业中心,宁波则定位外贸口岸,基本形成了特色、错位、梯度性的“三足鼎立”格局,发挥了协同效应。反观淮海经济区,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城市群内部分工不合理,难以形成互补性。

  中国江苏网5月13日讯 打赢淮海战役,靠的是大兵团作战。踏入新一轮区域协同发展的“战场”,单枪匹马蛮干不行,还得靠“集团军”协同。

  从相对成熟的长三角城市群来看,上海市是“龙头”,南京是物流、信息的中心,杭州定位为制造业中心,宁波则定位外贸口岸,基本形成了特色、错位、梯度性的“三足鼎立”格局,发挥了协同效应。

  反观淮海经济区,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城市群内部分工不合理,难以形成互补性。例如,徐州、枣庄和淮北都是各省的煤化工基地,同质性加剧了引资大战,形成重复建设,导致资源浪费。近年来,虽然区内各市在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公共服务统筹协调、生态环境联防共治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不过,一旦涉及经济层面,直接关系项目、产业、税收等现实利益分配问题,成为最大难点。

  自发性的跨省产业协作早已尝试。早在2013年,徐州市泉山区就与相邻的安徽萧县共建产业园,主打工程机械、矿山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合作。两地还约定,徐州的退城企业可以在萧县的各类产业园区落户,有效缓解徐州城区工业用地紧缺的问题。但此类合作存在两个“先天不足”,一是能级层次低,所谓合作就是落后产业的梯度转移;二是缺乏协同,地方保护主义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要素流动、科学布局。

  “不论是城市群还是经济圈,跨行政区间进行资源配置、协同发展才是根本。”在专家咨询会上,安徽省社科院城乡经济研究所所长孔令刚直指痛点:上升国家战略,高位协调,尽快打破行政分割和市场壁垒。

  在徐州市经信委副主任周晓东看来,淮海经济区做大做强的关键在于构建一个跨省的紧密型“经济圈”。产业要分工协同,要么互补,要么形成产业链。有舍才有得,不能什么都抓在手里,要从区域的整体去考量、去布局。敢于让利,互惠共赢。这是中心城市的气度与胸襟,更是区域中心的智慧与担当。

  未来,淮海经济区的“经济面孔”是什么模样?面向“一带一路”,发挥徐州工程机械之都的支撑作用,重点延伸机械产业链,带动枣庄、淮北等地制造业发展;面向中国制造2025,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徐州、济宁等地的太阳能光伏产业;连云港和日照实现“双港”联动,共推港口贸易,打开开放型经济的出海口,让淮海经济区由陆地走向海洋……

  1.2亿淮海人盼望着这一天——20座城市可以规划共绘、交通共联、产业共兴、市场共构、环境共育、品牌共推、机制共建、社会共享,区域同发展,百姓同富裕!

  今天的淮海大地,天时、地利、人和,必将释放厚积薄发的强大力量!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秦继东 刘 刚 王世停

  王 岩 李 刚

  本报通讯员 李晓雷 陆金玉 曹 斌

标签:产业;协同;经济圈;集团军;淮海;经济;发展;徐州;共建;区域

责任编辑: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