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612174802.jpg
南京首批88栋“莱斯乡村共享小院”开门迎租客——引入新村民,振兴“空心村”
2024-06-20 06:49: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作者:程晓琳 颜颖 张宣  
1
听新闻

九华村 蒋文超 摄

6月8日,端午节假期首日,南京市浦口区星甸街道九华村来了一群特殊客人。除了品尝农家饭、体验茶田采摘,他们还探村访院,考察“入住九华村,成为新村民”的可能性。该村党总支书记滕腾分批次带客人参观农房,别人调侃他“忙得像个中介”。

近日,南京公布首批“莱斯乡村共享小院+”特色村试点,全市涉农区的6个村庄共88栋乡村小院脱颖而出。同时发起“新村民种子计划”,邀请市民到乡村,“开垦”一片小院,安家成为新村民。试点村靠什么吸引新村民、留住新村民?又如何借力带动“空心村”振兴?记者近日来到南京市浦口区星甸街道九华村、江宁区汤山街道龙尚村等试点村一探究竟。

盘活闲置,“共享小院”引来新村民

“院子看得怎么样?”6月上旬,滕腾一直忙着与看房客人沟通交流。

“我们看中这套二层小院,很满意。”北京南派武术院负责人孙高平一行三人,专程从北京赶来考察。他告诉记者,由于公司在安徽滁州打造的康养基地承载能力有限,公司期望在基地附近寻觅新场地。“上午看了七八套,现在对九华村村史馆后面这套比较中意,计划将其改造成既能住宿吃饭,也能看书、写字、画画、打太极拳的场馆,供客户养生游玩。”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村人口流失、土地浪费的“空心村”难题待解,随之而来的是闲置农房变多。以九华村为例,该村户籍人口约2700人,常住人口只有约1100人。“村里现在连留守儿童和老人都少了,青壮年去外地打工,小孩跟着进城,一些老年人去城里带小孩,很多房屋就空置下来。”看着空置的村舍,滕腾心里很不是滋味。“不如想办法盘活这些资源,引入新村民带动乡村发展。”

在6家首批试点村中,以茶园带动乡村文旅振兴的九华村、有着“民宿村”“康养村”等特色的龙尚村、周边旅游资源丰富的秋湖村,成了不少人眼中“归园田居”的好去处。

“共享小院”的做法,与不少村的发展路径不谋而合。“我们村此前就有出租房屋的想法和尝试,但守株待兔,收效甚微。”滕腾坦言,此前几个月才租出两套。后来委托给第三方公司运作,但给出的价格很低,每平方米仅5元,且无法约束租客行为。“村里首期报名申请成为共享小院的就有37户,经过考察筛选,最终17个院子开放对外出租。”滕腾介绍,许多村民第一次做房东,对房子价值也不“懂行”,所以在村民自己报价之外,村集体也会帮忙谈价,租金全部归村民。据了解,南京首批88个“共享小院”,年租金从2500元到11万元不等。

南京市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处处长郭双庆介绍,各个试点村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租赁模式:既可以采用“C2C”模式,由农房主与租客直接签订合同,也可以选择“B2C”模式,由村集体或村集体与第三方运营公司成立的运营平台与农房主签订合同。“新村民和资本来自城市,闲置宅基地和用房位于乡村,该项目巧妙搭建起一座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平台和桥梁。”南京大学南京创意农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庄桐研究员表示,要将“共享小院”搭建为合理、合规的优质平台,首先要制定规则,根据要求遴选可以发展成“共享小院”的村落;其次,对要求入住的新村民也要有门槛。

据了解,除了江苏,其他省份也在探索“共享小院”模式,如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孝心村的“共享小院”由自媒体发起,以劳动获工分换食宿,开张半个月就吸引近万人体验。郭双庆解释,南京模式与之有显著不同,“我们的项目由政府发起,拥有更强的政策保障和系统支持。此外,客户定位更加精准,我们侧重于吸引那些真正热爱乡村、希望长期驻扎并将乡村视为第二居所的人群。最后,运营模式是市场化,通过合理的租金确保项目可持续性。”

内外兼修,乡村“致富密码”待挖掘

让“沉睡”的农家院落“复苏”,释放更多经济红利,一二三产业如何深度融合成为一道“必答题”。

郭双庆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发现,打造美丽乡村,改善其外观相对简单,但赋予其丰富内涵则非常困难。“召集热爱乡村且高素质人群扎根乡村,有助于缓解乡村‘空心化’问题。他们将自己的文化背景和专业特长带到乡村,为乡村文化品牌内涵带来显著提升。”

“最近每天都有不少人前来探访,有想来开工作室的,也有想租个院子自住的,有知名设计师、高校教授,也有刚毕业想来创业的大学生。”龙尚村党委副书记吴知梅告诉记者。

“以前我们也引导原住民做过文旅项目。”滕腾坦言,此前村里想发展为旅游村,但由于村民们理念跟不上、产品品质不够、管理较为粗放,“很多最终草草收场”。此次来探访“共享小院”的有民宿主理人、农家乐经营者,“这类人群自带流量,也能完善旅游业态。”滕腾说。

与之前零散的、缺乏保障的私下交易不同,南京在政府层面对“共享小院”进行系统规划和筛选。郭双庆介绍,南京发布“新村民种子计划”,面向全社会招募热爱乡村的有识之士,“目前已招募120多名‘莱斯乡村新村民’,并授予其参与证书,他们背景和身份各异,包括知名书法家、摄影师、设计师等,每个人都可以发挥优势为乡村发展助力赋能。”

“对于新村民,我们也拟定倡议书,促进他们反哺乡村。”庄桐介绍,小院专门配备专家志愿者团队,有来自高校、行业的专家,也有懂运营、研究农业种植的业内人士,从不同角度指导村集体营造更好的乡村生态。“共享小院”空置期还可进行二次共享。“新村民”拿出全部或部分房屋空间的空置期提供运营。

多元发展,让新村民长久留下来

此前,一些村落在引进新村民过程中遇到诸多挑战。比如一些新村民由于与原有居民生活习惯有较大差异引起冲突;村落距离医院、商业圈等较远,新村民生活需求难以保障。如何才能让新村民长久留下来?

滕腾表示,为了让新村民更好融入村庄,入住后,村集体作为见证方或承租方颁发新村民证书,把他们视同真正的村民来服务。村里鼓励新村民参加村里的物业管理等工作,也要求他们遵守村规民约。

“对于许多来养老的新村民来说,除了风景,医疗条件也很重要。”滕腾说,九华村转变发展方向,将以康养、医疗为主攻赛道。“有医疗企业准备在村里做一个乡村医疗培训点,为村民提供医疗服务,弥补短板。”

多元业态的兴起,不仅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就业,还让村庄资产升值。龙尚村2019年开始打造以民宿为主的特色文旅村,后来餐饮、康养、体育等业态也逐渐入驻,目前已吸引近800人来村就业创业。“村集体资产有限,村民房屋便成了盘活乡村资源的最佳窗口,随着多种产业业态进驻,村民房屋租金也实现增值。”

在“共享小院”项目建设之前,龙尚村就有民宿村、康养村、运动村、甜柿村等特色产业标签。而“共享小院”的创建,为特色产业经济更添动力。吴知梅介绍,当前在招募新村民时,特意对村现有特色产业进行匹配,比如,经过村里的网红骑行线路吸引骑行爱好者,村里也打算进一步发展运动健康产业。

做强村集体经济,不仅要使城乡资源更加有效地双向流动,也要完善村集体经济的二次分配制度。庄桐建议,政府应搭建好基础平台,撬动更多社会资本,连片、综合性地开发乡村旅游产业和综合资源,等到更多新村民来到村子时,能够更好地将其转化为乡村有效资产。

记者 程晓琳 颜颖 张宣

标签:
责编:戴凌 易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