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上午,在第九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即将来临之际,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遇难者名单墙前,举行了“2022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家庭祭告活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艾义英、马庭宝、阮定东,首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夏天行、李真铭、常小梅在南京集体发声,讲述历史,祈愿和平。截至目前,登记在册在世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55位,平均年龄超过92岁。
现代快报+记者 徐梦云 史童歌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
失去亲人和家,他们忍痛讲述1937记忆
1937年12月,日军侵犯南京城。艾义英时年9岁,家住南京江宁许巷村。家里有最疼爱她的爸爸艾仁银、妈妈艾曹氏,还有弟弟、妹妹。妈妈挺着大肚子即将临产。原本平静的生活在一天之内被打破。她的爸爸、两个叔叔、一个堂哥,还有姑爹父子共计6人被侵华日军杀害。艾家剩下的都是女眷,被迫成了满门“艾家寡妇”。她说:“后来妈妈带着家人去了江南水泥厂难民营,就用竹子搭了棚子过日子。”时隔85年,94岁的艾义英回忆往事时,依旧红了眼眶。
“妈妈为了保护我,只能把头发剪得不像样子,把黑灰抹到脸上,这样日本人就不找她了。”关于这段历史的记忆,86岁的马庭宝多是听家人转述的,他的父亲、大姑父、二姑父都被侵华日军残忍杀害。“从小没有享受到父爱,日子过得很苦。”
阮定东出生于1937年,几乎没有对这段历史的记忆,都是从家人口中知道的。“是爷爷用生命保护了我。”阮定东告诉记者,1937年冬,侵华日军攻入南京城,爷爷抱着他逃难。途中,爷爷被侵华日军刺伤大腿、腹部,鲜血直流。不久后,爷爷就去世了。阮定东说,这段经历,他一辈子刻骨铭心。
带全家四代共22人参与家祭,多次到南京燕子矶江边重走逃难之路,派孙子阮杰出席和平集会……已是耄耋之年的阮定东并未停下脚步,他还在等待着日本承认这段历史。
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
用口述的力量,把记忆的种子一代代传承下去
随着时间的流逝,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逐渐老去。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幸存者后代,接过接力棒,继续讲述历史,守护真相。今年,首批13名“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持证上岗,肩负起传播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的责任。
“父亲一直是包裹内心的状态,不愿揭开这个伤疤,当看到日本右翼否认南京大屠杀的事实时,他便要站出来证实,从此走上了讲述的路。”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常小梅是常志强的小女儿,在陪伴父亲讲述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到父亲梦魇般痛苦的童年回忆,触碰到他曾经紧紧封闭着的内心。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广场上,有座雕塑引人注目,婴儿趴在死去的母亲身上吮吸最后一滴奶,坐在旁边的男孩嚎啕大哭……这座名为《最后一滴奶》的雕塑,是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的故事为原型创作的。
“记忆的种子会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如今,常小梅也握住了接力棒,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她写作并出版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的生活史》,这也是首部记录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生活史的作品。“我希望人们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痛苦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够珍爱和平,远离战争。”
67岁的李真铭也在今年成为历史记忆传承人,“我的父亲李高山是南京保卫战的一名抗战老兵,也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之一。”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后,对守护挹江门的官兵进行了惨无人道的集体大屠杀,李高山死里逃生后,将自己的经历作为证言向世人讲述。父亲去世后,李真铭也加入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紫金草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将这段历史继续讲述下去。李真铭说,讲述历史并不是要增加人们的仇恨,而是提醒人们不能忘却历史,更加珍视和平。
今年3月,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照片墙上,王素明的照片变暗了。“南京大屠杀不仅是我们的家族记忆,也是全世界都应该知道的历史真相。”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王素明的女婿夏天行,作为历史记忆传承人,经常在外国朋友的聚会上,讲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千万不要忘记南京大屠杀的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