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国家大展上,“大国重器”闪耀江苏智慧
2022-10-13 07:05:00  来源:现代快报  
1
听新闻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江苏科技创新的触角延伸到各个领域。揭开万米海底神秘面纱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连日来,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的“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上,凝聚着江苏智慧的“大国重器”模型备受青睐,为观众打造了一场科技视觉盛宴。

现代快报+记者 阿里亚/文 顾炜/摄

深潜超万米,无锡骄傲“奋斗者”号吸引力十足

辽阔浩瀚的海洋世界蕴藏着无穷的宝藏和科学奥秘,进入深海大洋,离不开深海装备。在江苏展区,“深海三兄弟”组合——由中国船舶无锡七〇二所研制的“蛟龙”号、“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和“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模型格外显眼,不少观众兴奋地与它们合影留念。

在展览的室外展区,还有一个“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仿真模型。该模型球舱内的设备、内饰全部按1:1仿真布置,观众还可以进入模型舱内,戴上VR眼镜,跟随潜水器“深入”万米海底,了解海洋装备的科技成就。在展柜里,展示着“蛟龙”号模型、“深海勇士”号模型、“奋斗者”号万米海试公仔、万米海水样品、深海泥样等。

沉浸式体验"奋斗者"号的水下布放、拾取、下潜、上浮等效果,身临其境般感受万里海底的科考作业场景……摘下眼镜后,大家不由自主地为祖国的强大科技倍感自豪。

“我是从事航空工作的,参观体验完后对我国深海领域取得的成就有了更深认识,尤其是‘奋斗者’号深潜超万米,这一成就令人无比自豪。”当现代快报记者遇见中航工业北京青云航空仪表有限公司的杨金琳时,他刚从模型舱内出来。他说:“通过VR设备,切身感受到了‘奋斗者’号下潜的深度,非常兴奋和激动。”

给太阳做“CT”,“南大智慧”闪耀宇宙

步入展厅的中央综合展区,一艘名为“奇迹”号的巨轮模型巍然矗立。巨轮上,“羲和号”卫星模型吸引着观众的目光。

抬头可见的太阳是万物之源,为我们带来了温暖,让万物自由生长。但是太阳就像一个经常发脾气的孩子,不断变化的太阳活动给人们带来巨大挑战。它一旦发威,打个“喷嚏”,喷发的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直奔地球而来 ……

摸清太阳的“脾气”——“羲和号”正担负着这一使命。“羲和号”于2021年10月14日发射升空,运行于平均高度为517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它的工作原理就像是给太阳做“CT”扫描一样,24小时连续“盯着”太阳。作为首位太阳专属“摄影师”,“羲和号”的升空打破了我国无太阳探测专用卫星的历史。

南京大学是“羲和号”科学与应用系统的建设单位,在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方成院士的带领下,一批年轻的教师和学生,全面参与了卫星工程自论证、立项,到研制、发射和试验的整个过程。

“过去我们所发表的研究成果都基于国外卫星的数据。”“羲和号”科学与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李川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借助专门的探日卫星,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可以更有底气地与全球科学界交流研究数据和成果,为人类科技探索贡献中国智慧。今年8月份,“羲和”探日成果正式发布,共创下5个国际首次。

为“天眼”装“视网膜”,东大助力FAST建设

在展览现场,贵州展区的“天眼观苍穹”互动展项成为热门打卡点。在“中国天眼”FAST模型前,观众排起长队,等待通过耳机聆听经过技术处理的来自宇宙深处的脉冲星声音,以“天眼”视觉仰望星空、漫游宇宙。

功力强大,洞悉深暗宇宙,目之所及,即是光年之外;身处洼地,却能捕捉来自遥远星系的极微弱信号,这就是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2016年9月25日,FAST在贵州平塘落成启用,开始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波。它的落成启用,对我国在科学前沿实现重大原创突破、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FAST有世界上跨度最大、精度最高的索网结构,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变位工作方式的索网体系。参与索网安装工程的,是东南大学郭正兴教授和罗斌教授的团队。

“我们主要协助国家天文台开展工程实施阶段相关施工技术的研究,为包裹该巨型射电望远镜反射面的索网安装等关键问题,提供全过程的技术支撑”,郭正兴说,四面环山的地形使得“天眼”施工的难度大大增加。郭正兴曾住过施工现场的活动板房,他用毫米级来形容望远镜项目的工程施工,“这些都是高精度的制作”。

没有完不成的任务,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团队总结经验,大胆创新,解决了若干关键技术问题,为FAST顺利落成启用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寄来感谢信,为东南大学对其建设作出的贡献表达谢意。

标签:
责编:缪钦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