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70岁的刘继民冒着37℃高温来到离家几十里外的徐州市铜山区吕梁学校,看到学校又在进行新的建设,他打心眼里高兴。回想42年来和父亲、妻子、弟弟妹妹、后辈为这所山村学校进行的各种捐助活动,刘继民感慨万千。
刘继民是铜山区伊庄镇刘庄村的村民。1980年,看到吕梁小学(现吕梁学校)条件艰苦,他和父亲开始省吃俭用捐资助学。1994年父亲去世,他带着弟弟妹妹每年定期向学校捐款捐物,即使家庭遇到困难也从未间断。如今,作为该校校外辅导员的刘继民,又带着女儿、侄子加入到捐资助学的接力中,将良好家风传承下去。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刘继民一家三代接力助学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村民们提起刘继民都止不住地竖起大拇指。
通讯员 李晨 现代快报+记者 张晓培
一诺千金,坚持捐资助学
刘继民家里有个“捐资助学本”,上面记录了42年来,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为家乡学校捐助近8万元钱款的去处。
捐资助学,是刘继民从父亲那儿接棒的“任务”。1980年,他从北京某部队退伍后,和父亲刘长久一起回乡探亲,途中专门去了趟父亲曾经就读的吕梁小学。茅草房内,学生们自带板凳坐在土坯旁认真读书的场景,让刘长久和刘继民深受触动,父子俩当即许诺要为家乡的孩子们做些什么。那时,刘长久和妻子每个月收入不到50元,但夫妻俩省吃俭用,一个月凑足10元钱买来学习用品,再让儿子骑车送到几十里外的吕梁小学。刘长久还决定,每年攒100元,攒够1000元后就捐给母校。
1989年,刘长久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将10年攒下的1000元捐给吕梁小学。在他的影响下,刘继民也加入捐助行列,每年和父亲一起攒1000元捐给学校,每月定期往学校送学习用品,从没间断。
信守承诺,传递爱与温暖
1994年初冬,刘长久因意外去世。刘继民和弟弟妹妹4人悲痛之余决定接过接力棒,把捐资助学继续下去。“父亲走了,但他的心愿我们得帮他完成,父亲留下的家风,我们得传承下去,这样也算是尽到未尽之孝。”刘继民说。
在刘继民的带领下,他和弟弟妹妹一次性向吕梁小学捐赠6000元,并设立长久育才基金。同时,每年“六一”向学校捐款1000元,用来奖励成绩优异的学生,帮扶家庭困难的学生。后来,每年的捐款数额从1000元涨到3000元。遇到家庭困难的孩子,刘继民和弟弟妹妹还会单独资助。在他们的“捐资助学本”上,记录的受资助学生有千余人,捐助金额几百元不等。
几年前,该校毕业生小莉(化名)经多方打听,与刘继民取得联系,表达自己的谢意。她说,至今都还记得,离校前刘家叔叔阿姨寄来的500元,给她稚嫩自卑的心田投进一丝阳光,激励她学有所成后回报社会。
三代接力,家风接续传承
其实,刘继民家的经济条件不算好,弟弟妹妹也各有各的难处。妻子秦淑华不仅没抱怨,还是他坚实的后盾,买学习用品、做校外辅导员,把学校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看。2019年,秦淑华因脑血管瘤被送医救治,病床上的她还念念不忘两件事:一是给学校的汇款千万不能忘;二是欠下的几千元药费还没付清。
妻子患病以来,刘继民的“捐资助学本”上又多了一项记录——朋友们给妻子治病捐的钱。“治病以来,花了17万元,虽然借了很多钱,但给学校的资助,我们不能断。”42年来,刘家人共计资助学校8万余元,购买的学习用品更是不计其数。如今,刘继民已到古稀之年,他的女儿、侄子正式参与捐资助学接力。
刘继民一家三代人用42年时间向世人诉说着诚信的力量。“我跑不动了,交给孩子跑。父亲许下的承诺和家风,我们一定会代代传承下去。”刘继民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