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南京市人大在社区(村)设立19个"社建观察点"
2022-07-14 07:12:00  来源:现代快报  
1
听新闻

“每个区设立1至2个社区(村)观察点”“一般每五年集中调整一次观察点”……7月13日,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南京市人大常委会日前出台《南京市人大社会建设社区(村)观察点工作运行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以制度的形式将人大社会建设工作的触角延伸到基层一线,通过面对面持续跟踪观察,“零距离”掌握社区(村)惠民政策落实情况、民生法规执行实效。这在人大系统尚属首次。

通讯员 管驰辉 肖日东 现代快报+记者 徐苏宁

社区(村)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也是基层社情民情的“晴雨表”。人大社会建设领域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民政事务等惠民政策在基层落实得如何,民生法规在末端实施效果怎样,最终都与社区(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作为实践性极强的人大社会建设工作,单纯依靠听取报告、集中视察等方式,难以深入掌握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真实状况。南京市人大社会委主任委员张锦荣告诉记者,“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在社区(村)推动设立市人大社会建设观察点,通过对基层社会较长时期的持续跟踪观察,并及时作出记录和分析,掌握真实情况,获得一手资料,总结一般规律,从而增强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履职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

6月10日,南京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八十二次主任会议,讨论通过了《办法》。6月17日,南京市人大常委会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办法》第三条提出,观察点应当具有代表性,覆盖全市各区,兼顾城乡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和发展水平,确保全面反映全市城乡基层社会真实情况。观察点原则上每个区设立1至2个,主要在“两委”中有市、区人大代表任职的社区(村)中遴选。观察点一般每五年集中调整一次,时间与市、区人大代表任期一致。根据工作需要和实际情况,平时也可适当进行调整。

记者了解到,在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公布的首批名单中,鼓楼区热河南路街道小桃园社区、江北新区长芦街道新犁社区等19个不同类型的社区(村)被确定为首批社会建设社区(村)观察点。

南京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副主任委员薛斌告诉记者,不同类型的观察点,为全面考察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提供了样本,也为出台和检验社会建设领域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提供了现实基础。

《办法》规定,南京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根据需要组建观察员队伍,观察员一般由市、区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组成人员,专业组代表和市人大社会建设咨询专家库专家等组成。观察员将采取实地考察、跟班体验、专题调研、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到社区(村)工作和活动之中,熟悉相关事务,听取意见建议。

《办法》指出,设立观察点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民政事务、群团组织、安全生产等人大社会建设领域工作重点,跟踪观察相关法律、法规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相关决议、决定在社区(村)的贯彻实施情况,市人大常委会有关社会建设领域议题涉及事项的现实情况及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相关民生实事项目推进情况,征集基层对人大社会建设工作的意见建议,汇集社情民意,为不断增强履职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全面提升人大社会建设工作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标签:
责编:缪钦 崔欣